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军

作品数:105 被引量:18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核科学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专利
  • 36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理学
  • 23篇化学工程
  • 21篇核科学技术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9篇聚变
  • 17篇同位素
  • 16篇增殖剂
  • 15篇氢同位素
  • 10篇聚变堆
  • 8篇陶瓷
  • 8篇聚变反应
  • 8篇辐照
  • 8篇LI
  • 7篇填料
  • 7篇催化
  • 6篇熔融
  • 6篇微球
  • 6篇催化剂
  • 5篇氧化物
  • 5篇渗氢
  • 5篇膜分离
  • 5篇精馏
  • 5篇聚变反应堆
  • 5篇冷冻

机构

  • 105篇中国工程物理...
  • 3篇四川大学
  • 3篇中国核工业集...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天津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等...

作者

  • 105篇陈晓军
  • 56篇肖成建
  • 50篇王和义
  • 40篇龚宇
  • 36篇侯京伟
  • 27篇赵林杰
  • 26篇熊亮萍
  • 26篇夏修龙
  • 24篇高小铃
  • 23篇岳磊
  • 22篇彭述明
  • 21篇黄玮
  • 20篇冉光明
  • 18篇罗阳明
  • 17篇傅依备
  • 14篇胡胜
  • 14篇刘云怒
  • 13篇张勤英
  • 13篇黄洪文
  • 12篇许云书

传媒

  • 7篇原子能科学技...
  • 6篇强激光与粒子...
  • 4篇核化学与放射...
  • 3篇化学研究与应...
  • 2篇核聚变与等离...
  • 2篇原子与分子物...
  • 2篇材料导报
  • 2篇真空科学与技...
  • 2篇第八届全国核...
  • 2篇首届核化学与...
  • 2篇第二届中国氚...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Chines...
  • 1篇核技术
  • 1篇化学进展
  • 1篇稀有金属与硬...
  • 1篇原子核物理评...
  • 1篇科技纵览
  • 1篇中国核学会2...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10篇2017
  • 9篇2016
  • 9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括Z箍缩惯性约束聚变堆芯、次临界裂变包层及能量输出系统,以及产氚包层和氘氚循环系统;所述聚变堆芯包括聚变负载及聚变靶、聚变驱动器和支持聚变连续运行的聚变靶室;所述次临界裂变...
彭先觉李正宏彭述明钱达志龙兴贵王真黄洪文陈晓军许泽平王和义邓建军张鹏程李茂生肖成建郭海兵马纪敏祁建敏刘志勇谢卫平王勐曾和荣周林梁川王少华熊亮萍
文献传递
锂铅合金释氚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由于锂铅合金因具有高增殖比、低活泼性和可能作为冷却剂的特点,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能源堆包层氚增殖材料。在理论模型描述熔融锂铅合金氚释放行为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子辐照后Li17Pb83合金的离线氚释放实验。结果表明:释放氚的化学形式99%以上为难溶于水的成分(HT或T2);氚滞留时间随载气中氢分压的增加而减小,氢分压达到1000 Pa后变为常数,且与实体积无关;氚释放速率对温度的依赖性符合Arrhenius定律。以此为基础得到的氚在熔融锂铅中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虽与文献值有差异,但同样证明了在633—973 K的范围内,氚从液态锂铅到气相的整个释放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氚在合金内的扩散和气-液界面的多相反应重组。
谢波吴宜灿陈晓军翁葵平刘俊肖成建FDS团队
关键词:锂铅合金载气
一种基于催化反应和膜分离级联的氢同位素高效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催化反应和膜分离级联的氢同位素高效回收装置,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膜反应器进行氢同位素回收时,原料中较多的杂质气体会导致钯基膜渗氢速率降低,其最佳使用温度难以与催化反应速率兼顾的问题。该装置包括原料气...
熊亮萍侯京伟龚宇韩军胡胜夏修龙肖成建刘云怒陈晓军张勤英
文献传递
D^+注入对Li_4SiO_4表面形貌影响的研究
2016年
国际热核聚变堆采用氚增殖剂与中子反应产生氚,其中氚增殖剂的释放行为和辐照性能是聚变堆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独立发展的氦冷固态球床实验包层初步采用硅酸锂作为氚增殖剂。本文采用氢的同位素氘模拟研究氚在增殖剂中的释放行为和辐照性能,通过离子注入方式对硅酸锂陶瓷进行了不同剂量的氘离子辐照,研究了D离子注入对硅酸锂表面形貌的影响,同时采用高温热解析技术研究了D在硅酸锂中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D离子注入在表面形成了微米级气泡带、纳米级微孔、无规则裂缝。在加热过程中D主要以HD、D_2、HDO、D_2O形态释放。
尹星赵云华金凡亚李凌群刘翔冯勇进沈丽如陈晓军
关键词:离子注入表面形貌
一种聚变堆放射性尾气的三级低温泵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变堆放射性尾气的三级低温泵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该处理装置包括一级制冷单元、二级制冷单元、三级制冷单元、辐射屏蔽箱和真空室。通过分离系统预抽真空,放射性尾气一级冷凝,放射性尾气二级冷凝,放射性尾气三级冷凝...
龚宇岳磊王和义夏修龙肖成建侯京伟陈超冉光明付小龙赵林杰陈晓军
文献传递
重水同时升级和除氚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水同时升级和除氚装置,属于重水升级和除氚技术领域;包括催化交换反应装置(1)、气体除杂装置(2)和多级精馏装置(3),所述催化交换反应装置(1)的气相出口与气体除杂装置(2)连通,所述气体除杂装置(...
夏修龙熊亮萍侯京伟彭述明刘俊刘云怒陈晓军肖成建龚宇陈平张勤英
文献传递
间接湿法正硅酸锂陶瓷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介绍了正硅酸锂(Li4SiO4)陶瓷微球的间接湿法制备工艺,主要过程为将反应原料混合物的溶液经自制的微球成型装置一步成球,再经反应烧结和焙烧、煅烧等过程,获得正硅酸锂陶瓷微球。采用间接湿法工艺制备出粒径为0.5mm~1....
高小铃陈晓军古梅罗阳明杨通在王和义彭述明
关键词:湿法
文献传递
LiAlO_2陶瓷小球的堆外放氚行为被引量:1
2015年
将LiAlO2陶瓷小球置于裂变反应堆中辐照,采用热解吸技术研究该类产氚材料的堆外放氚特性,考察了升温速率、载气组分、催化活性元素和提氚温度对氚释放行为的影响;采用电子自旋磁共振(ESR)实验技术研究了辐照缺陷的顺磁特征。结果表明:LiAlO2中氚的扩散速度慢,热解吸活化能高,氚释放主要分布在750~1000K;表面氢同位素交换反应贡献大,释氚形态受载气条件的影响较大,当氦气中添加H2时,会增大HTO转化成HT的比例;中子辐照会在LiAlO2中诱生F^+,O^-和O2^-等缺陷色心,其退火湮灭行为与氚释放过程存在一定关系。
肖成建陈晓军龚宇黄洪文冉光明赵林杰陈平张勤英
关键词:聚变堆
锂陶瓷氚增殖剂的中子辐照性能与产氚行为被引量:10
2011年
D-T聚变堆采用氚增殖剂与中子反应生成氚来保证其燃料的"自持"。Li2O、LiAlO2、Li2ZrO3、Li2TiO3和Li4SiO4等锂陶瓷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力学性能和产氚性能等,是聚变堆主要的候选产氚材料,而其在中子辐照环境下的各种性能和行为是氚增殖包层模块设计所关心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国际上锂陶瓷产氚增殖剂的辐照实验研究概况,对材料的辐照性能(材料稳定性、热导性、离子电导性和活化性能等)、堆内/堆外产氚行为、影响氚在陶瓷材料中扩散或释放的各种因素以及近来关注较多的辐照缺陷与释氚行为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总结,同时针对中国确定的氦冷固态球床包层模块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需要广泛而系统地开展锂陶瓷基础研究的建议,指出今后国际上氚增殖剂的研究重点是高燃耗(>10%)和高荷载破坏情况下锂陶瓷材料的辐照产氚性能以及聚变堆氚增殖包层工程条件因素,如磁场、等离子体诱发电流和中子倍增剂等对锂陶瓷小球释氚行为的影响。
肖成建陈晓军康春梅汪小琳
关键词:ITER
Li_4SiO_4陶瓷小球水解吸行为实验研究
2015年
采用程序升温热解吸(TPD/TDS)方法对Li4SiO4陶瓷小球的水解吸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解吸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解吸峰;其中100℃附近的峰可解释为物理吸附水;150,250,400℃附近的峰可分别解释为以氢键、Li-OH和Si-OH配位键形式存在的化学吸附水。氚的释放与水的解吸几乎同步进行,且氚的释放形式主要为氚水(HTO),据此推测,氚水可能存在三种释放机制:(1)-OT+H2O→-OH+HTO;(2)-OH+-OH→H2O,-OT+H2O→-OH+HTO;(3)-OT+-OH→HTO。
冉光明肖成建陈晓军龚宇汪小琳
关键词: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