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英 作品数:10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误诊3例 被引量:1 2005年 陈晓英 徐唯 丁玲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 误诊 心境障碍 终生患病率 典型病例 BPD 突发群体伤害事件伤员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目的研究突发群体伤害事件伤员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方法乌鲁木齐市五家医院突发群体伤害事件受伤住院伤员共161名在受伤第三、四周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 徐向东 吕淑云 夏叶玲 贾丽娜 李月娥 张莉 余金鸣 马瑞晨 陈晓英 王欣 王丽萍 陈亮文献传递 突发暴力伤害伤员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突发暴力伤害伤员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方法161例在突发暴力伤害事件受伤的住院伤员,受伤第3,4周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20,SRQ20)、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7-items screening scale for PTSD,PTSD7)、事件影响量表(Impact of event scale,IES)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r 90,SCL-90)等进行测评,对其中113名年龄14~50岁伤员完成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测评。受伤2个月后用DSM—IV—TR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I Disorders/Patients,SCID—I/P)对伤员进行检查,共对113人中的106人做出诊断。失访7人。结果父亲偏爱被试与事件影响量表总分(r=-0.234,P〈0.05)和因子2回避(r=-0.309,P〈0.01)呈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与SCL-90因子其他(r=0.224,P〈0.05)、事件影响量表因子2回避(r=0.211,P〈0.05)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事件影响量表因子1闪回呈正相关(r=0.194,P〈0.05)。根据诊断分成无病组、PTSD组和其他诊断组。父亲偏爱被试、母亲偏爱被试与精神症状呈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与精神症状呈正相关。3组方差分析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分量表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少儿时父母偏爱对今后的心理创伤具有保护作用。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对心理健康具有破坏作用。但暴力伤害伤员是否患PTSD和其他精神障碍父母教养方式影响有限。 徐向东 吕淑云 夏叶玲 贾丽娜 张莉 李月娥 王欣 马瑞晨 陈晓英 买力开木 王丽萍 余金鸣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心理状况 创伤后应激障碍 4种量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效能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比较乌鲁木齐市突发群体事件后4种量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预测效能.方法 突发群体事件受伤住院伤员共161名在受伤第3,4周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PTSD7)、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事件影响量表(I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进行测评,完成测查155例.受伤2个月后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Ⅳ-TR)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对128名伤员(失访27名)进行检查和精神科诊断.结果 4种量表Youden指数最高的临界值是PTSD7总分4、SRQ20总分10、IES总分23和SCL-90总分158.分别对其灵敏度[62.0%(31/19);68.0% (34/16);77.6% (38/11);69.6% (32/14)]、特异度[78.7% (13/48);78.7% (13/48);65.6% (21/40);62.5% (21/35)]进行比较,经x2检验,4种量表的灵敏度、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2.86和6.38(均P>0.05).4种量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2,0.777,0.756,0.775(均P<0.01).结论 4种量表均能较好地预测PTSD,PTSD7因简单易用是心理创伤性事件后筛查预测PTSD的理想工具.创伤性事件对心理的影响是全面的,心理创伤的严重程度可能是PTSD最重要的预测指标. 徐向东 吕淑云 夏叶玲 贾丽娜 张莉 李月娥 陈亮 陈晓英 马瑞晨 古丽娜尔·阿布都克里木关键词:量表 创伤后应激障碍 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研究 2018年 目的对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精神障碍患者40例,以所查阅的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危险因素相关资料和以往的临床的相关研究作为依据,记录患者在自杀行为出现时的相关临床指征。结果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因素主要与用药的反应、具有家族或自身自杀史,"效仿"自杀心理,病程、幻听有关,P <0.05;与年龄、性别无显著关联,P> 0.05。结论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与药物反应、家族或自身自杀史、"效仿"自杀心理和患者病程、幻听有关,故根据危险因素建立相应的风险预测对患者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芳 马燕娟 陈晓英 张芳关键词:重症 自杀行为 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其中一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常规组),另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干预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况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经治疗干预后,干预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均P<0.05);干预组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及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将心理干预应用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缓解其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晓英 孙云红 王芳关键词:糖尿病 心理干预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突发群体事件后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突发群体事件后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2009年9月5日至11月5日对黑甲山后街社区沿街居民进行了调查,对其中中湾街沿街年龄≥15岁全体居民由精神科医生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IV—TR)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进行了调查,使用DSM.IV对各类精神障碍进行诊断,并以应付方式问卷进行应付方式测查。分析PTSD与应付方式、人口学特征及暴露程度的关系。结果(1)PTSD组与无病组应付方式存在明显差异,PTSD组在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四个因子上得分[分别为(0.60±0.21)分,(0.59±0.21)分,(0.47±0.30)分,(0.56±0.21)分]高于无病组[分别为(0.43±0.25)分,(0.43±0.24)分,(0.24±0.25)分,(0.40±0.23)分](t值分别为8.033,7.346,8.314和7.198,均P〈0.01)。(2)PTSD相关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离婚或丧偶、事发时高暴露和以自责为主要应付方式是PTSD的危险因素。结论使用消极的应付方式是PTSD的危险因素,应激事件发生后,引导相关人员避免使用消极应付方式,多使用积极应付方式,应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 徐向东 吕淑云 夏叶玲 贾丽娜 热夏提 古丽娜 张莉 李月娥 陈亮 陈晓英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调查 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的合理性、依赖性及其增效作用,评价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依赖自评量表(BDEPQ)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诊断BAD依赖的价值。方法 调查住院≥2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其中合并使用BAD≥1月,用BDEPQ量表评分,对评分在24~39分者停药1周观察。用ICD-10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再诊断。结果 精神分裂症病人合并使用BZD为41.4%,发生依赖为8.5%,BDEPQ评分≥34分作为评定依赖的划界分与ICD-10诊断一致性较高,合并使用BZD可减少抗精神病药物(APD)用量,而疗效相同。结论 BDEPQ是BZD依赖较好的筛查工具,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长期使用BZD是不合理的,本组BZD依赖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无关。 陈晓英 郑直 江开达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苯二氮类药物 突发群体伤害事件伤员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徐向东 王欣 王丽萍 陈亮 吕淑云 夏叶玲 贾丽娜 李月娥 张莉 余金鸣 马瑞晨 陈晓英突发性群体事件伤员安全感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研究突发性群体事件伤员安全感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关系.方法 对受伤住院伤员161人在受伤第3~4周进行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事件影响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安全感量表等测评.2个月后用SCID-I/P对伤员进行检查.结果 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与4种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呈负相关.无病组、PTSD组和其他诊断组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P=0.18;F=1.20,P=0.31;F=2.01,P=0.14).结论安全感高的人总体上精神症状较轻,良好的安全感具有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吕淑云 徐向东 夏叶玲 贾丽娜 李月娥 张莉 马瑞晨 陈晓英 王丽萍 陈亮关键词:安全感 心理状况 创伤后应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