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美

作品数:19 被引量:109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恐惧消退
  • 4篇应激
  • 4篇突触
  • 3篇蛋白
  • 3篇地震
  • 3篇心理
  • 3篇汶川地震
  • 3篇军人
  • 3篇恐惧
  • 3篇海马
  • 2篇蛋白激酶
  • 2篇信度
  • 2篇信效度
  • 2篇信效度研究
  • 2篇依赖性蛋白激...
  • 2篇应激障碍
  • 2篇神经细胞
  • 2篇神经细胞黏附...
  • 2篇突触结构

机构

  • 18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白求恩...
  • 1篇成都军区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白求恩国际和...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9篇韦美
  • 13篇张丽丽
  • 13篇李敏
  • 13篇李培培
  • 9篇汪涛
  • 5篇田玉娥
  • 3篇刘云波
  • 3篇张钰
  • 3篇张燕
  • 3篇张佳佳
  • 2篇肖岚
  • 2篇刘江杰
  • 1篇刘俊丽
  • 1篇汪云
  • 1篇王进礼
  • 1篇刘志
  • 1篇周小东
  • 1篇张庆玲
  • 1篇李成仁
  • 1篇梅峰

传媒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华行为医学...
  • 2篇中国行为医学...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华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条件性恐惧大鼠边缘下区Cdk5激酶活性、caspase-3表达以及突触结构的变化被引量:3
2011年
探讨条件性恐惧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边缘下区(IL区)Cdk5激酶活性、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和突触结构的变化。采用声音结合足底电击的方法对大鼠建立条件性恐惧模型后,在不同时间点测定IL区Cdk5激活剂P35和P25的蛋白表达水平、Cdk5激酶活性、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并观察突触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大鼠在条件性恐惧建立后第2、4和8天,IL区的P25蛋白表达和Cdk5激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caspase-3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在3个时间点也均多于正常;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在恐惧建立后的第8天,IL区突触的突触后致密物质(PSD)厚度变薄,在恐惧建立后第22天突触数密度减少、PSD厚度仍小于正常。推测条件性恐惧的建立,使大鼠IL区的P25水平和Cdk5活性高于正常,引起IL区的突触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大鼠的恐惧反应持续存在。
李培培张丽丽韦美李敏
关键词:突触结构
不同年龄小鼠脱髓鞘动物模型中脑内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的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不同年龄(青壮年及中老年)cuprizone(CPZ)脱髓鞘小鼠模型中的激活特点,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与髓鞘脱失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6周龄(青壮年)及9月龄(中老年)雄性C57BL/6小鼠建立CPZ导致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经0.2%CPZ处理6周后,通过体质量测量及卢卡斯快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实验组(CPZ)和对照组(CTL)小鼠胼胝体(corpus callosum,CC)及皮层(cortex,CTX)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检测GFAP及MBP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0.2%CPZ处理6周后,青壮年CPZ小鼠于胼胝体及皮层区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同时伴有显著的MBP表达下降(P<0.01);中老年小鼠于胼胝体区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较明显(P<0.05),并伴有MBP表达明显下降(P<0.05);GFAP阳性细胞数的增多和MBP表达下降均表现为青壮年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于青壮年小鼠更加明显,并与髓鞘损伤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参与髓鞘损伤的重要原因。
王洪凯梅峰刘志韦美肖岚
关键词:脱髓鞘年龄小鼠
消退训练对大鼠条件性恐惧行为及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消退训练对大鼠条件性恐惧行为和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简单随机抽样分为正常组(n=8)、消退对照组(n=16)和消退组(n=16)。在训练后不同时间(消退后7、21 d,恐惧建立后8、22 d)进行恐惧行为测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结果①在消退后7 d和21 d,消退组的消退保持成绩显著高于消退对照组(P<0.05,P<0.01),而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消退训练后7 d,消退组海马突触数密度显著高于消退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消退训练后21 d,3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消退训练后7 d和21 d,消退组海马突触间隙宽度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0.01),并且在消退训练后21 d,消退组突触间隙宽度显著低于消退对照组(P<0.05)。④与正常组相比,消退训练后7 d和21 d,消退组PSD厚度均显著升高(P<0.01);且在消退训练后21 d,消退组PSD厚度显著高于消退对照组(P<0.05)。⑤各组之间活性区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恐惧建立后24 h进行消退训练能够部分改变条件性恐惧引起的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减轻条件性恐惧大鼠的僵立行为。
张丽丽李培培李敏韦美彭李
关键词:记忆海马突触结构
条件性恐惧消退早期大鼠边缘下区NR2B的动态变化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条件性恐惧消退早期(1周内),记忆保持成绩与内侧前额叶皮层边缘下区(infra-limbic cortex,IL)NMDA受体2B亚基(NR2B)免疫反应阳性物质的动态变化。方法将7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恐惧消退组和恐惧对照组,其中恐惧对照组(条件恐惧建立后不进行消退训练),恐惧消退组(条件恐惧建立24 h后进行消退训练),采用以声音为提示的足底电击建立大鼠恐惧记忆,然后仅给予声音信号进行恐惧消退训练。在恐惧消退后第1、3、7天分别进行消退保持测试,并在各时间点取边缘下区标本进行NR2B的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在消退保持过程中:①恐惧对照组和恐惧消退组大鼠消退成绩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恐惧消退组消退成绩好于恐惧对照组(P<0.01);②恐惧对照组和恐惧消退组大鼠边缘下区NR2B免疫反应阳性物质逐渐增加,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第1天无明显差异,第3、7天差异明显,恐惧消退组NR2B免疫反应阳性物质高于恐惧对照组(P<0.05)。结论恐惧消退训练后3~7 d,边缘下区NR2B水平与消退记忆保持成绩一致。
韦美李敏李培培张丽丽汪涛
关键词:恐惧消退NR2B前额叶
应激回弹力问卷在军人中的信效度研究被引量:52
2010年
目的用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回弹力问卷(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在军人样本中进行测量并研究其信效度。方法采用CD-RISC中文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付方式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时版(PCL-C)对1 800名军人进行测试。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军人应激回弹力问卷由15个项目组成,包括2个因素(坚韧性和适应性),累计方差解释率为43.148%;②回弹力各因素及总分与简易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和EPQ中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r=0.347~0.474,P<0.01),与SCL-90的焦虑、抑郁、躯体化3个因子,PCL-C的再体验、回避、高唤醒3个因子及EPQ中神经质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272~-0.142,P<0.01);③采用分组检验法,CD-RISC低分组的焦虑、抑郁、躯体化、PCL-C各因子得分及其总分均显著高于CD-RISC高分组(P<0.01);④总量表及各因子的Cronbach’sα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7~0.816;⑤回弹力的两因子之间及各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0~0.913(P<0.01)。结论中文版15个项目的军人应激回弹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用于测量军人的应激回弹力;个体回弹力水平能较好地预测个体应激后心理健康状况。
张钰李敏张佳佳胡光涛张丽丽李培培韦美汪涛
关键词:军人信度
成人回弹力量表(RSA)在军人中的信效度研究
目的研究军人回弹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成人回弹力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抑郁、焦虑、躯体化3个因子以及应付方式问...
张佳佳李敏张钰李培培张丽丽韦美汪涛
关键词:信效度军人
条件性恐惧消退与海马突触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免疫反应阳性物质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条件性恐惧消退过程中消退记忆保持成绩与海马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突触素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自然消退组、立即消退组和24h后消退组。采用声音结合强烈足底电击建立大鼠条件性恐惧模型。两消退训练组分别于建模后15min和24h进行消退训练。在消退后不同时间(第1,3,7和20天)测定各组大鼠消退保持成绩,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内突触素、NCAM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各组大鼠海马突触素、NCAM进行校正光密度(COD)测定。结果①消退保持成绩整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自然消退组比,24h后消退组消退保持成绩较好,立即消退组早期较差,远期效果略好于自然消退组。②在消退后早期,大鼠海马突触素与NCAM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平均光密度值短期内迅速增加,第3天最高,以后呈下降趋势。24h后消退组在消退后第1,3,7和20天突触素[COD值均值分别为(0.0140±0.0088),(0.0345±0.0076),(0.0277±0.0067),(0.0112±0.0031),P〈0.01]、NCAM[COD值分别为(0.0235±0.0084),(0.0613±0.0057),(0.0515±0.0115),(0.0249±0.0115),P〈0.05或P〈0.01]表达高于自然消退组;立即消退组突触素、NCAM表达也高于自然消退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暴露治疗可以通过提高海马内突触素与NCAM的含量而降低恐惧记忆、促进恐惧消退,但在条件性恐惧建立后不同的时间实施暴露治疗效果不同。
田玉娥张燕李敏王进礼刘江杰韦美李培培张丽丽
关键词:海马突触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内侧前额叶皮层与恐惧消退被引量:5
2008年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所谓PTSD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的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创伤性记忆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研究创伤性记忆消退的机制,对寻找促进创伤性记忆消退的方法和途径有重要意义。
张燕李敏刘俊丽田玉娥韦美汪涛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惧创伤性恐怖主义心理创伤
汶川地震救援武警官兵心理应激特点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分析地震救援武警官兵的心理应激特点。方法地震后11 d,使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ycho-logical stress self-evaluation test,PSET)对已返回驻地轮休的官兵(救援返回组)和仍在一线救援的官兵(持续救援组)进行调查。结果①救援返回组在PSET问卷的10个条目得分均显著高于持续救援组。救援返回组在身心疲惫、警觉性增高、灾难性场景浮现等得分较高,持续救援组则在警觉性增高、睡眠不好、身心疲惫等得分较高。②持续救援组PEST问卷总分≥70分的比例为6.16%,显著高于救援返回组(2.50%)。结论救援返回官兵的心理应激程度低于仍在一线救援的官兵,但救援返回的大多数官兵仍存在一些应激症状,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将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恢复。
李敏汪涛李培培张丽丽韦美刘云波田玉娥惠锦
关键词:心理应激地震
DISC1在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分化中的表达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重型精神病,成年人群中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rupted in Schizophrenia-1,DISC1)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
韦美李成仁肖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