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普
- 作品数:59 被引量:196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 远中号八倍体小偃麦及中间偃麦草的SDS-PAGE和A-PAGE分析被引量:2
- 1998年
- 利用SDS-PAGE和A-PAGE对远中号异源八倍体小偃麦(中1-中7)及其父本中间偃麦草进行了遗传分析,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中1-中7在SDS-PAGE和A-PAGE电泳图谱中中间偃麦草的生化标记。
- 张延滨祁适雨肖志敏辛文利高智韩方普
- 关键词:八倍体小偃麦中间偃麦草小麦育种
-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小冰麦异附加系的变异
- 该文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小冰麦异附加系和小冰麦易位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冰麦异附加系TAI-14的后代中发现有一对染色体变成了端着丝点染色体是来自冰草.小冰麦异附加系TAI-27的后代中出现两种植株形态不同但均有一...
- 韩方普
- 关键词:小麦冰草异附加系易位系荧光原位杂交
- 基于CRISPR/Cas9的植物高效同源重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CRISPR/Cas9的植物高效同源重组方法,根据待编辑的植物靶基因,分别构建基因编辑载体和基因同源重组载体,然后,用两种载体共同转化植物,获得转基因植株。其中,所述基因编辑载体至少包含Cas9表达框和...
- 胡赞民范成明李冬冬王晓波陈宇红袁静韩方普张彦峰
- 文献传递
- 小麦-黑麦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的作用及形成机理
- 黑麦是最早、最广泛用于改良小麦的远缘物种之一,并对小麦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收集了世界各地的小麦-黑麦易位系及自己创制的新材料近400份,发现小麦-黑麦整臂易位系的染色体结构特征有三种:①融合着丝粒,②黑麦着丝粒,③...
- 符书兰吕振玲王婧张相岐韩方普
- 关键词:小麦黑麦易位系着丝粒
- 一种快速分析和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分析和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通过N<Sub>2</Sub>O气体预处理并酶解小麦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获得图像清晰、染色体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标本;...
- 韩方普袁静石庆华王龙
- 文献传递
- 人工染色体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1年
- 人工染色体是人工构建的含有天然染色体基本功能单位的载体系统总称。人工染色体是非常优良的载体,具有超大的接受外源片段能力。由于不用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因此不会引起宿主基因的插入失活,及抑制转基因表达的位置效应。人工染色体已经从最初的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YAC)发展到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再扩展到人类人工染色体(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HAC)和植物人工染色体(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PAC)。文章就这4种人工染色体,尤其是植物人工染色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局限进行综述。目前,YAC和BAC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图谱制作、序列测定和基因克隆;HAC和PAC在基因治疗、外源医用蛋白的生产、新型优质高产高抗转基因作物构建中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合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美国科学家报道合成了一个"人造生命"。但是,和人工染色体一样,所谓的"人造生命",都是应用最新的基因工程技术,将不同的生命基础元件拼接组装而成,脱离了细胞环境并不能够自由存在。
- 李林川韩方普
- 关键词:人工染色体植物转基因基因治疗
- 小麦人工染色体的研究
- 人工染色体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新技术,已在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中进行大量研究并希望利用人工染色体来进行基因治疗。人工染色体技术己用来研究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并获得新的结果。植物人工染色体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原因是...
- 吕振玲符书兰胡赞民韩方普
- 关键词:小麦端粒人工染色体
- 向普通小麦导入天蓝冰草优良品质基因的研究
- 本研究把天蓝冰草,又称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或Agropyron intermdium)的染色体分别导入小麦,建立了小冰麦异附加系列材料.经抗病鉴定、细胞遗传学研究以及RAPD技术、FISH...
- 何孟元卜秀玲邹明谦鲍晓明黄百渠韩方普郝水
- 关键词:染色体工程异附加系易位系FISH
- 重复力估计值的概率分布及其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被引量:2
- 1993年
- 本文用概率论的方法导出了重复力估计值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并对重复力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也进行了讨论。
- 陈廷槐张胜利韩方普唐德江孙广东
- 关键词:重复力概率分布估计值
- 多倍化和驯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6
- 2021年
- 作物驯化是将野生植物驯化繁殖为栽培作物,本质是通过人工选择有目的地保留基因组的遗传变异信息.驯化在人类农耕文明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其中多倍化是作物驯化和改良的重要方向.相较于二倍体祖先物种而言,多倍体作物往往具有明显的表型优势,生物量与经济产量会相对较高,具有更强的抗性和更广的环境适应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棉花(Gossypium spp.)、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等重要农作物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是多倍化和驯化的综合产物.多倍体作物的进化、驯化历程以及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作物遗传育种领域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对作物的分子设计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杨学勇苏汉东张梦卓祝光涛程时锋韩方普黄三文
- 关键词:多倍化驯化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