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晓萍

作品数:46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动脉
  • 17篇冠状
  • 17篇冠状动脉
  • 11篇心肌
  • 10篇心动过速
  • 10篇介入
  • 9篇心肌梗死
  • 9篇介入治疗
  • 9篇梗死
  • 8篇消融
  • 7篇起搏
  • 6篇心脏
  • 6篇术后
  • 6篇急性心肌梗死
  • 5篇心房
  • 4篇导管射频
  • 4篇导管射频消融
  • 4篇电生理
  • 4篇血栓
  • 4篇支架术

机构

  • 42篇安徽省立医院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合肥市第一人...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安徽省立友谊...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46篇韩晓萍
  • 37篇严激
  • 22篇范西真
  • 22篇余华
  • 21篇顾统元
  • 20篇马礼坤
  • 20篇冯克福
  • 19篇安春生
  • 18篇徐健
  • 15篇刘伏元
  • 12篇丁晓梅
  • 12篇褚俊
  • 9篇叶琪
  • 6篇朱洁明
  • 5篇郑丽梅
  • 5篇陈鸿武
  • 5篇丁小梅
  • 5篇王家生
  • 4篇黄向阳
  • 4篇王家森

传媒

  • 8篇安徽医学
  • 7篇临床心电学杂...
  • 5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国临床保健...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心电学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第七次全国心...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8篇2005
  • 11篇2004
  • 6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5
  • 1篇1994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  184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 ,经桡动脉穿刺组 4 6例 ,对照组为经股动脉穿刺者 138例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 92 .2 % ,与经股动脉组 (94 .9% )相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经桡动脉组明显少于经股动脉组 (10 .8% vs 2 8.3% ,P<0 .0 5 ) ;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经股动脉穿刺组 (P<0 .0 1)。而经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 .0 5 )。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经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马礼坤余华褚俊冯克福韩晓萍严激顾统元Charles ChanLim Yean-leng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临床疗效
2002年
目的 评价经皮球囊扩张术 (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行胸前超声心动图 (TTE)检查 ,对二尖瓣病变行Wilkin法评分 ( 16分制 ) ,合并心房纤颤 (AF)患者 ,再行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 ,评分≤ 11分入选。手术采用改良Inove法 ,术前、后 48~ 72h分别测定二尖瓣口面积 (MVA)、二尖瓣口跨瓣压差 (MVPG)、左房内径 (LAD)、二尖瓣返流 (MR) ,术中测左房压力 (LAP)。AF者术后口服乙胺碘呋酮基础上电复律。结果 术后MLAP及MVPG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均 <0 .0 1) ,MVA较术前明显增加 (P <0 .0 1)。而LAD在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 (WT5”BX〗P)。结论 PBMV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有效而可靠方法。
张小玲何浩范西真韩晓萍严激
关键词: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经皮球囊扩张术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年龄70岁以上因ACS住院接受PCI术的老年患者,术前经检查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适宜行桡动脉置管,并选择经桡动脉穿刺PCI者51例为桡动脉组,对照组97例为同时期年龄70岁以上采取经股动脉穿刺PCI的ACS者(股动脉组)。观察两组PCI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和统计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血管病变特征基本相同。桡动脉组PCI的成功率为94.1%,股动脉组为96.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造影剂用量和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桡动脉组(2.0%)显著低于股动脉组(21.7%)(P<0.01)。桡动脉组术后平均绝对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分别P<0.01和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老年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PCI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马礼坤余华冯克福陈鸿武夏铭蔚孙建琦韩晓萍叶琪郑丽梅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桡动脉股动脉
急性Q波性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及其对晚期血运重建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比较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NQMI)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以及梗死相关区域存活心肌的情况,并随访观察其对心肌梗死晚期血运重建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QMI组(79例)和NQMI组(42例)。详细记录和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于AMI后2周左右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采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检查梗死相关区域存活心肌的情况,并且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功能和室壁节段性运动障碍情况。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MI前有心绞痛发作史者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数量在NQMI组明显多于QMI组(P<0.05),而梗死相关部位平均管腔残余狭窄以NQMI组明显小于QMI组(P<0.05)。NQMI组中86%的患者有存活心肌,明显高于QMI组(61%)(P<0.01)。术后6个月随访,2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室壁运动积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1),以NQMI组更明显。结论:与QMI相比,NQMI患者有较多的存活心肌;心肌梗死后晚期血运重建能更有利于改善NQMI患者远期左室功能。
马礼坤余华冯克福陈鸿武黄向阳韩晓萍叶琪郑丽梅汪道文
关键词: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血运重建术
经皮球囊扩张术后即刻电复律治疗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2003年
张小玲何浩严激韩晓萍范西真
关键词:经皮球囊扩张术电复律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诱发的)的一些特性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一些特性。方法1995年9月~2003年1月,97例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资料及食管调搏确诊。男42例,女55例。年龄15~76(45.3±15.0)岁。病史2~28年...
安春生严激徐健范西真刘伏元朱洁明丁小梅韩晓萍顾统元
文献传递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11例临床应用观察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对11例经静脉安置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了解ICD的治疗效果。方法11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42~69)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5例、心肌病2例、Brugada综合征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1例,基础心脏病不明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随访29.3(2~64)个月,7例患者分别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电转复及电除颤治疗。1例发生1次室性心动过速,ICD未能察觉,经调整参数后,2次成功地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超速抑制了室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4个月不明原因死亡。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常规进行随访和设定合适的诊断和治疗参数,对保证ICD及时有效的治疗较为重要。
范西真严激徐健刘伏元朱洁明安春生韩晓萍
关键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BRUGADA综合征抗心动过速起搏先天性长QT综合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ICD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介入治疗的比较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马礼坤余华冯克福褚俊张晓红余国忠李世光尤忠一韩晓萍叶琪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血管成形术
经导管血栓吸出术在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血栓中的应用
2004年
目的 本文介绍一种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血运重建术 (PCI)过程中处理冠脉内血栓的简单方法 ,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及冠脉内血栓者。常规PTCA方法选择 7F指引导管 ,普通 0 0 14″冠脉导丝通过病变后 ,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e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 ,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 ,梗死部位恢复前向血流。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病变扩张结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心功能。结果  12例急性心梗造影显示冠脉内大量血栓者接受了上述治疗。血栓吸引后即刻血栓影消失者 8例 ,血栓明显减少 4例。 8例完全闭塞者中经血栓吸引后 7例血管直接开通 ,前向血流明显改善。支架术后前向血流TIMI 3级和TMP 3级者 9例。 3例血流稍减慢 ,TMP 2级。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出院前平均LVEF为 (6 4 1± 9 3) %。结论 经导管直接血栓吸出术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马礼坤余华褚俊冯克福韩晓萍严激顾统元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血栓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器的临床应用研究
2000年
目的 :探讨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起博器 (VDD)术中、术后心房电极的感知功能特点和房室同步起搏率。方法 :术中观察心房感知电极在心房上、中、下 3个不同部位A波振幅的大小 ,和平静呼吸、深呼气、深吸气、咳嗽状态对A波振幅的影响 ,术后 3、6和 12个月观察心房感知阈值及 2 4h房室同步起搏率。结果 :心房感知阈值各期分别为 1 5±0 2、1 5± 0 3、1 4± 0 2、1 5± 0 1mV ,无显著性差异。 9例房室同步起搏率为 10 0 % ,1例为 80 % ,1例为 70 %。无一例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 ,1例出现电极导管松动致心房感知功能不良 ,再次手术得以纠正。结论 :对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VDD可提供理想的起搏方式。
徐健严激范西真丁小梅安春生刘伏元韩晓萍程欣王家森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