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春光

作品数:31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8篇诗歌
  • 8篇诗学
  • 7篇新诗
  • 5篇中国新诗
  • 5篇抒写
  • 3篇人文
  • 3篇审美
  • 3篇诗意
  • 3篇现代诗
  • 3篇穆旦诗
  • 3篇穆旦诗歌
  • 3篇互文
  • 3篇互文性
  • 3篇互文性解读
  • 2篇当代诗
  • 2篇当代诗歌
  • 2篇艺术
  • 2篇异化
  • 2篇人文观
  • 2篇人文观照

机构

  • 28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大学威海...

作者

  • 28篇马春光
  • 4篇孙基林

传媒

  • 5篇百家评论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文学评论
  • 1篇诗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写作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文艺评论
  • 1篇文化研究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扬子江(诗刊...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时代文学(上...
  • 1篇文学与文化
  • 1篇中国诗歌研究
  • 1篇创作与评论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本体探寻”与“艺术实践”的合一——冯中一新时期以来的诗歌理论
2023年
冯中一新时期以来的诗学研究涉及新诗的审美本体研究、诗歌创作论、诗歌鉴赏论、诗歌现象解读、诗人个案研究等多个方面,彰显出“本体探寻”与“艺术实践”合一的理论品格。他在新时期的时代转捩点中恢复现代诗的本体研究,召唤诗歌的审美本体和艺术自觉,重新激活诗歌研究的内部活力。冯中一的诗歌理论带有强烈的实践性品格,他置身于1980年代的诗歌现场,深度参与并推进了当代诗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以超前的艺术视野和洞察力预示了1990年代诗歌的艺术征兆和创作手法。冯中一新时期以来的诗学研究是当代新诗研究历史进程中价值观与方法论转型的重要桥梁。
马春光
关键词:诗歌理论
当代生态诗歌的西方资源与本土路径--以三位诗人的“神性自然”抒写为例
2024年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万物披着神秘的面纱,自然神和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初认识自然、与自然相处的典型形式。“自然崇拜的对象是神灵化的自然现象、自然力和自然物。”[1]《周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中国先哲认为,天地自然具有“神性”,然而这“神性”并非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是“天地的不可知性、无限性、神圣性。”[2]在西方思想史的视野中,自然的神性有浓郁的宗教意味。上帝是唯一的神,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世界均由这个人格神所创造。
马春光
关键词:自然崇拜宗教意义天地自然西方思想史生态诗歌
评《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被引量:1
2016年
一、"问题意识"对"线性思维"的超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史的书写凸显出两种范式,其一是依照时间顺序、以思潮流派为框架的诗歌史线性描述,其二则是对"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脉络的系统清理。而吕周聚先生的新著《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1]即是有意突破固有研究范式的一次成功尝试,这部著作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所呈现出的特定的问题意识完成了对诗歌史研究"线性思维"模式的超越,
马春光
关键词:审美范式中国新诗历史转型线性思维现代主义诗歌
“诗”可以“观”---21世纪中国电影与诗歌的交互融合
2022年
21世纪以来,在媒介融合与技术更新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与诗歌艺术之间发生了广泛而深入的融合。《二十四城记》《长江图》等电影借助于诗歌延伸艺术表达的触角,《我的诗篇》《他们在岛屿写作》等诗歌纪录电影则以影像语言拓展诗歌的传播路径。作为影像语言的异质化表达,诗歌拓展了电影的表意空间;电影对诗歌文本的跨媒介演绎则激活了诗歌的生命力。诗歌与电影的深度融合,将会使技术驱动下的电影艺术重拾“艺术灵韵”,这也是21世纪电影诗学建构的方向。
孙基林马春光
关键词:电影诗歌媒介融合影像语言
如何讲述“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以三本诗歌史著为例
2016年
在我们的文学史视野中,"中国当代诗歌"所指涉的是当代中国即1949年以来的诗歌。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中国当代诗歌"吸引了诸多的研究者,并以其特有的"学术吸附力"集聚了为数不少的学术成果。其中,对"中国当代诗歌史"的研究就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中国当代诗歌5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如何准确而细腻地展现这一时段的诗歌史,无疑对研究者构成巨大的挑战。
马春光孙基林
关键词:中国当代诗歌诗歌思想新诗史史著
自由精神的诗学建构——《吴思敬论新诗》的价值与启示
2016年
在中国新诗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新诗理论家,他们以个性鲜明而富有创建的理论建构,为新诗的发展祛除一个个障碍,用富有生命质感的诗学建构呵护着新诗,引领着新诗的良性发展。吴思敬就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位,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涉足新诗理论研究,迄今已经三十多年。新近出版的《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一三年版),是他新诗理论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
马春光
关键词:中国新诗诗歌理论新诗发展废名现代诗
消费时代的“时间思辨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阳江河诗歌的时间抒写
2023年
欧阳江河在1993年以来的“中年写作”中开启了与当下中国消费文化的诗学对话,加速社会的时间结构转变及其艺术呈现是他诗歌的显豁主题。欧阳江河在诗歌中消解了作为现代性文化基质的“线性历史时间观”,“个体时间”对“历史时间”的质疑与反抗是其“后现代时间观”的诗学呈现。欧阳江河运用“分析性”“思辨性”的诗歌语言展现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时间悖论,演绎出一种基于时间内核的“思辨诗学”。通过对“诗歌中的时间”进行诗意观照,欧阳江河得以深层触摸消费时代的精神纹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赋予“异质性”的审美元素。
马春光
关键词:欧阳江河消费文化历史意识
精神返乡与价值探寻——对《二十四城记》《出梁庄记》的互文性解读被引量:1
2015年
《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题材,表达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艺术思考。两个艺术文本在内在精神和言语形式上构成了互文,一起见证了70后艺术家个人精神视域中的中国经验,象征了70一代人精神的回乡,这种精神回乡最终抵达的恰恰是"永远回不去的故乡"。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以后,怎样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将"人文观照"和"社会救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两位艺术家创作的内部动因,也是潜意识里祈求获得的社会回应。
马春光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70后人文观照
论穆旦诗歌对现代“异化”个体的抒写被引量:1
2015年
现代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异化"是穆旦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穆旦在三个层面上对"异化"展开抒写。一是通过对"被压迫、被蹂躏的肉体"的诗性表达,抒写战争以及现代社会规训体制中身体的异化体验及其反抗;二是通过对"20世纪""八小时"等现代时间意象的深度观照,彰显"现代时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三是通过对现代城市"灿烂整齐的空洞"的象征化抒写,展现现代城市空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景观。穆旦对现代生命个体"异化"的抒写是其对现代中国生存困境的诗性表达,这是穆旦精神探索内在悲剧的外在体现,在更深层上彰显了中国语境中现代性的内在困境。
马春光
关键词:异化身体
地方诗歌的群体崛起与审美突围——新世纪山东诗歌整体观
2023年
新世纪以来,山东诗歌呈现出繁荣的气象,就诗人群体而言体现为实力诗人持续发力、青年诗人迅速崛起、女性诗群蔚然大观、地域诗群蓬勃生长等方面,就诗歌现象而言体现为入围权威诗会和获得重要诗歌奖项的数量激增、民间诗刊及诗歌活动的多元丰富、诗歌选本与诗歌批评的良性互动等层面。新世纪山东诗歌在时代现实与地域经验书写、精神底色与文化品格呈现、形式实验与语言探索等维度建构了独异的审美标识,同时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山东诗人应积极探寻以地方性抵达中国性的诗学路径,在地域文化与时代现实的融合中实现新的审美突围。
马春光孙基林
关键词:地域文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