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钊

作品数:16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腹腔
  • 5篇腹腔镜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3篇手术
  • 3篇胃癌
  • 2篇右半结肠
  • 2篇原发性
  • 2篇深静脉
  • 2篇术后
  • 2篇细胞
  • 2篇消化道
  • 2篇结肠
  • 2篇静脉
  • 2篇化道
  • 2篇肠癌
  • 1篇大隐静脉
  • 1篇大隐静脉曲张
  • 1篇低位直肠
  • 1篇低位直肠癌

机构

  • 15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渑池县中医院

作者

  • 15篇马钊
  • 10篇谷军保
  • 10篇鲍学斌
  • 2篇王永乾
  • 2篇聂洁伟
  • 2篇孙培春
  • 1篇孟智民
  • 1篇张智红
  • 1篇杨惠
  • 1篇马冰
  • 1篇朱元增
  • 1篇李荣
  • 1篇吴刚
  • 1篇李红光
  • 1篇陈凛

传媒

  • 3篇河南外科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镜下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24年
探讨肠镜下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并肠梗阻患者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开腹手术+术中肠腔冲洗治疗(46例,传统组)、肠镜下支架置入+开腹手术(42例,支架开腹组)、肠镜下支架置入+腹腔镜手术(41例,支架腹腔镜组)治疗结直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病例资料,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生化指标、外周血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和预后。结果显示,3组患者中,支架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03.6±30.5)min]较长,术后排气时间[(1.2±0.3)d]、住院时间[(10.5±2.1)d]较短,术中出血量[(102.5±22.3)ml]较少(均P<0.05)。支架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4.8%比21.7%)(P<0.05)。术后1 d时,与术前相比,3组嗜酸性粒细胞(EOS)均降低,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均升高;3组患者中,支架腹腔镜组术后EOS较支架开腹组升高,PLT、CRP均降低[EOS:(4.2±0.2)%比(3.6±0.3)%比(3.9±0.2)%;PLT:(259.6±11.4)×10^(9)/L比(294.4±11.5)×10^(9)/L比(271.7±10.7)×10^(9)/L;CRP:(8.8±2.0)比(16.4±2.2)比(14.9±2.3)ng/L;均P<0.05]。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3组血清CEA、CA199水平降低;3组患者中,血清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内,3组术后复发率、术后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肠镜下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在降低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术后排气功能恢复、缓解患者手术应激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能降低患者术后血清CEA、CA199水平。
谷军保杨惠鲍学斌马钊古朝阳
关键词:肠梗阻支架置入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瘫44例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形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普外一科近5年来收治的125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PGS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GS发生是多因素形成。结论做好围术期处理,对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PGS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王永乾李红光马钊朱元增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综合征营养支持
真空高负压引流瓶与双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手术中预防皮下积液的对比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真空高负压引流瓶与双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引流效果。方法将9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分为2组,各46例。I组应用真空高负压引流,II组应用双管负压引流。比较2种方法的引流效果。结果两组术后72 h引流量、皮下积液率及平均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空高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效果明显优于双管负压引流,值得推广。
孟智民燕永军马钊
关键词:双管负压引流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结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3)与观察组(n=53),对照组施以开腹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胃肠功能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低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高于观察组,住院时间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肠鸣音恢复、术后排气、留置胃管、术后进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术前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观察组癌胚抗原以及糖类抗原19-9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有一定提升性,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郭宇马钊谷军保鲍学斌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
内镜对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评价内镜在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7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98例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生化、血液学及内镜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17例患者的血清LDH超过正常水平(〉270U/L),47例患者呈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内镜检查并进行组织活检确诊96例患者(98%),远高于LDH(17%)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方法(48%)。在内镜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表现为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和糜烂型,以溃疡型为主。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生存率(88%)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8%),AnnArborI期和Ⅱ期患者的生存率(92%)高于Ⅲ期和Ⅳ期的患者(64%)。结论内镜活检技术和超声内镜技术的结合可以确诊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谷军保李晓琳鲍学斌马钊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腔内超声检查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根部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治疗根部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睢阳区中医院收治的102例根部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A组(51例)和B组(51例)。A组患者接受OA治疗,B组患者接受LA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1d阑尾炎炎症反应量表(AI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B组手术时长、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A组短,术中失血量较A组少(P<0.05)。术后1 d,两组AIR、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B组AIR、VAS评分均较A组低(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NE、Cor、ACTH水平均较术前升高,B组血清NE、Cor、ACTH水平较A组低(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A组低(P<0.05)。结论与OA治疗根部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相比,应用LA的治疗效果更显著,有助于优化围手术期指标,缓解术后疼痛感,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陈新闯马钊谷军保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腹腔镜开腹手术
白细胞介素-10对胃癌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胃癌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小鼠胃癌模型,手术后第12周,治疗组小鼠于开始腹腔注射IL-10干预成瘤,10 000 U/次,2次/周,持续到手术后第20周,对照组、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手术后第20周处死所有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0、TNF-α、干扰素(IFN)-γ和IL-4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CD25^+、CD3+、CD4^+和CD8^+水平,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检测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8^+T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治疗组血清IL-10、TNF-α、IFN-γ和IL-4水平分别为(28.96±6.35)、(92.15±12.01)、(2.58±0.72)、(10.19±2.56) ng/L。各组血清IL-10、TNF-α、IFN-γ和IL-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5、2.273、3.403、5.159,P=0.032、0.026、0.012)。治疗组血清IL-10、IFN-γ和IL-4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t=2.351、2.159、2.235,P=0.015、0.028、0.020),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t=2.159,P=0.028)。治疗组CD4^+CD25^+、CD3+、CD4^+和CD8^+分别为5.86±1.02、58.55±20.52、26.17±7.35和15.38±2.55。各组小鼠脾CD4^+CD25^+、CD3+、CD4^+和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8、2.385、5.056、2.302,P=0.012、0.018、0.000、0.026)。治疗组小鼠脾CD4^+CD25^+、CD3+显著低于模型组(t=2.302、2.175,P=0.025、0.039),CD4^+和CD8^+T显著高于模型组(t=2.159、2.285,P=0.033、0.026)。治疗组NK细胞和CD8^+T细胞的LDH外漏率分别为(172.31±22.69) U/L和(159.78±18.37) U/L。各组NK细胞和CD8^+T细胞的LDH外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2、2.595,P=0.038、0.011)。治疗组小鼠NK细胞和CD8^+T细胞的LDH外漏率显著低于模型组(F=2.356,P=0.025)。结论通过建立小鼠胃癌模型,以IL-10治疗提高其体内IL-10水平,可明显
马钊谷军保鲍学斌
关键词:胃癌白细胞介素-10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肢股浅静脉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87例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187例(196条肢体)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采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76例(183条肢体)术后随访7个月~8年,中位随访时间63.5个月,随访率94.1%(176/187);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疗效良好160条,占随访肢体87.4%(160/183);术后出现浅静脉曲张复发4条,占2.2%(4/183);轻度肿胀17条,占9.3%(17/183);溃疡复发2条,占8%(2/25)。结论股浅静脉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
谷军保鲍学斌马钊
关键词:环缩术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XB13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XB13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保存的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各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XB130蛋白表达,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XB130mRNA表达,并分析XB130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72例胃癌组织标本中,XB130蛋白阳性表达26例,阴性表达46例,阳性表达率36.1%(26/72);72例癌旁组织标本中,XB130蛋白阳性表达52例,阴性表达20例,阳性表达率72.2%(52/72);胃癌组织中XB130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χ~2=16.200,P<0.05)。低、中分化胃癌组织中XB130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高分化胃癌组织(χ~2=5.786,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胃癌组织中XB130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4.281,P<0.05)。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XB130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2±0.46、3.28±0.51,胃癌组织中XB130 mRNA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t=-21.744,P<0.05)。高分化胃癌组织中XB130 mRNA表达显著高于低、中分化胃癌组织(t=-13.982,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胃癌组织中XB130 mRNA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t=-19.906,P<0.05)。XB130 mRNA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7.040±14.826)、(21.529±11.789)个月,XB130 mRNA高表达胃癌患者的生存期显著长于XB130低表达患者(t=9.121,P<0.05)。结论 XB130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且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有关。
谷军保鲍学斌马钊
关键词:胃癌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在手术过程中的诊疗策略及技术,以提高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被诊断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均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3例患者,治愈22例,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术后出现肠瘘,2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均未再次出现出血。平均住院时间14.3天。结论:手术治疗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最后的诊治手段,掌握相应手术策略及技术,可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马钊孙培春鲍学斌王永乾聂洁伟吴刚
关键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因外科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