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铭泽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皮肤
  • 3篇皮肤表现
  • 3篇肿瘤
  • 2篇胃肠
  • 2篇系统疾病
  • 2篇消化系
  • 2篇消化系统疾病
  • 2篇消化系统肿瘤
  • 2篇螺杆菌
  • 2篇螺杆菌感染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溃疡
  • 2篇溃疡性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激素
  • 2篇疾病
  • 2篇恶性
  • 2篇杆菌感染
  • 1篇胆管

机构

  • 11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省职业卫...

作者

  • 11篇马铭泽
  • 10篇杨崇美
  • 5篇张安忠
  • 3篇徐雪
  • 3篇王洪波
  • 3篇李玲
  • 2篇刘吉勇
  • 2篇崔屹
  • 1篇孙成刚
  • 1篇蒯景华
  • 1篇付振美
  • 1篇王丛笑
  • 1篇刘华琳
  • 1篇姜军梅
  • 1篇宫梅
  • 1篇张俊勇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括约肌内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41例接受内镜下单纯球囊扩张治疗,45例接受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进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检测和临床症状积分评测,观察其治疗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括约肌松弛率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1.11%(41/45)、88.99%(40/45)、80.00%(36/45),单纯治疗患者则分别为60.98%(25/41)、39.02%(16/41)、19.52%(8/41);两组同时间点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别为(47.04±6.49)、(25.17±2.76)、(27.86±2.43)、(31.97±3.21)mmHg,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分别为(38.79±3.26)%、(58.84±5.42)%、(55.35±5.64)%、(51.05±5.93)%;单纯治疗患者同时间点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别为(46.56±6.63)、(31.15±1.31)、(38.83±2.36)、(43.40±1.27)mmHg,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分别为(37.36±4.03)%、(47.48±6.11)%、(44.15±5.89)%、(39.45±4.96)%;两种治疗方法以上两指标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食管动力学状态。
王洪波付振美马铭泽孙成刚张安忠杨崇美姜军梅刘华琳刘吉勇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食管测压
常见的内脏副肿瘤性皮肤表现
2010年
恶性肿瘤常常隐匿不易发现,而皮肤病变易于察觉,犹如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很多内脏肿瘤都可能出现皮肤损害,准确识别这些非特异或特异的皮肤表现有助于一些潜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肿瘤的皮肤表现可分为肿瘤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主要为皮肤转移瘤,间接效应即副肿瘤性皮肤病。
徐雪李玲马铭泽杨崇美
关键词:皮肌炎恶性黑棘皮病
多药耐药基因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9年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针对MDR1基因敲除小鼠易发UC;MDR1发生C3435T基因变异在UC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C3435T基因变异可导致P糖蛋白(P-gp)表达下降;而在激素耐药的UC患者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肠黏膜上皮细胞P-gp的表达量较药物敏感者及正常对照组高等现象,提出MDR1基因多态性可能和UC的发生、发展以及激素的治疗反应有关的假说,但也有不同的结论.
马铭泽杨崇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MDR基因P糖蛋白激素耐药
消化系统疾病的皮肤表现
2011年
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可有特异或非特异的皮肤表现,而且多种多样;此外,皮肤表现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首发症状。如何准确识别这些皮肤表现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可尽早发现一些潜在的胃肠道疾病和肝胆胰疾病。本文主要就消化系统肿瘤、胃肠道疾病、肝胆胰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皮肤表现进行综述。
徐雪李玲马铭泽杨崇美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皮肤表现消化系统肿瘤螺杆菌感染
胃肠道异位胰腺60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对近10年来经内镜超声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的60例异位胰腺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腔3例,十二指肠降段2例,胃角3例,胃窦、体交界处2例,胃窦部50例。所有病变均经过内镜、内镜超声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异位胰腺。其中28例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2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30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疗效满意,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内镜超声对确诊异位胰腺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异位胰腺的内镜下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镜下微创治疗异位胰腺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洪波马铭泽杨崇美张安忠崔屹刘吉勇
关键词:畸形异位胰腺内窥镜超声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食物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和剔除过敏食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食物过敏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12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8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食物特异性抗体IgG(sIgG)水平。将血清食物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n=79)随机分为饮食控制组(n=40)和非饮食控制组(n=39)。饮食控制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忌食IgG阳性食物,非饮食控制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不予饮食干预。随访2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12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出现食物sIgG阳性者达79例,阳性率为65.29%。85名健康对照者出现食物sIgG阳性者15例,阳性率为17.65%;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食控制组2个月总有效率达85.0%,非饮食控制组2个月总有效率43.6%,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剔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食中的IgG阳性食物,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血清食物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升高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有关。
马铭泽张安忠蒯景华杨崇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食物过敏免疫球蛋白G
消化系统疾病的皮肤表现被引量:1
2010年
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可有特异或非特异的皮肤表现,而且多种多样;此外,皮肤表现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首发症状。如何准确识别这些皮肤表现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可尽早发现一些潜在的胃肠道疾病和肝胆胰疾病。本文主要就消化系统肿瘤、胃肠道疾病、肝胆胰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皮肤表现进行综述。
徐雪李玲马铭泽杨崇美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皮肤表现消化系统肿瘤螺杆菌感染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被引量:1
2009年
杨崇美马铭泽
关键词:难治性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年发病率病理学基础激素依赖性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王丛笑马铭泽杨崇美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被引量:3
2011年
例1患者男性,48岁,反复腹痛、腹泻1年,加重伴脓血便1个月。患者反复出现左下腹痛、腹泻1年,排便4~6次/d,水样便,无脓血,不发热。人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腹痛、腹泻加重,排黏液脓血便10次?d,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9.2C,体重下降约5kg。
张安忠马铭泽杨崇美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消化道症状反复腹痛间断发热脓血便左下腹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