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秀川

作品数:26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文学
  • 5篇小说
  • 4篇叙事
  • 4篇文艺
  • 4篇版画
  • 2篇行旅
  • 2篇意象
  • 2篇身体
  • 2篇视觉
  • 2篇自我
  • 2篇左翼
  • 2篇左翼文学
  • 2篇文学观
  • 2篇文学观念
  • 2篇美学
  • 2篇革命文艺
  • 2篇《万寿寺》
  • 1篇电影
  • 1篇新文学
  • 1篇性格

机构

  • 11篇扬州大学
  • 8篇徐州工程学院
  • 5篇连云港师范高...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作者

  • 23篇高秀川
  • 2篇王为生
  • 1篇陈玉红

传媒

  • 3篇徐州工程学院...
  • 2篇山西师大学报...
  • 2篇文艺争鸣
  • 2篇济南大学学报...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文艺评论
  • 1篇绥化师专学报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艺术探索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重视域融合下的“影子人物”叙事
2006年
毕飞宇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融合在一起,在双重视域的融合中衍生出独特的“影子人物”叙事,此种立场的陈述形成了价值判断层面的对峙形态,使作品更具独特的审美张力。
高秀川陈玉红
关键词:叙事双重视域
比亚兹莱与中国二三十年代小说
2015年
上世纪20年代经由一批知名作家的译介和传播,英国画家比亚兹莱为中国文艺界所熟知,掀起不小的流行风尚,其之所以在文学艺术层面产生巨大影响兼有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双重因由。而围绕着比亚兹莱产生的文坛波动实则是文学场域深层价值观念的抵牾和抗衡。自比亚兹莱出发,从图入手,来折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生产、传播与审美,可以更为感性直观地把握作家价值观、文艺观在小说创作层面的视觉呈现,从而建构更为完整、确信的多维现代性景观。
高秀川
关键词:比亚兹莱现代小说文学观念
从抗战时期文艺刊物发刊词看文学观念嬗变
2014年
抗战时期文艺发展较以前有了较大变化,从这一时期创刊的众多文艺期刊发刊词中可以管窥抗战期间文学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为真实论的回归,民族精神的倡导和文艺社会功能的重建。
高秀川
关键词:抗战发刊词文学观念嬗变
麦绥莱勒的中国行旅与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
2015年
一、麦绥莱勒的中国之旅 麦绥莱勒(Frans Masereel)是比利时版画家,青年时期在根特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后在法国巴黎开始他的创作生活,和当时进步作家罗曼·罗兰、茨威格等人过从甚密。麦绥莱勒的版画创作着眼社会底层,黑白色调对比鲜明,笔法灵动有致,想象力丰富,鲁迅认为其作品“往往浪漫,奇诡,出于人情,因以收得惊异和滑稽的效果”。
高秀川
关键词:文艺大众化行旅版画创作青年时期
内山书店、鲁迅与中国1930年代版画传播
2020年
1930年代鲁迅推动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中,内山书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不仅积极参与域外版画的引进,也在版画书籍出版、版画人才培训、作品展览等方面做出诸多贡献。以内山书店、鲁迅与中国1930年代版画传播作为文化叙事样本进行考察,可以见到其不仅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等多重语义空间,更标示出1930年代上海文化发展的某种向度,有深入探讨的学术价值。
高秀川
关键词:内山书店
延安革命文艺元叙事中的图影与文学
2017年
1937年后,延安作为另一种文化中心逐渐形成了其革命文艺的元叙事,其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旨为核心推动着知识分子的转型,改变了延安文艺的整体风貌。在革命元叙事的笼罩下,文学走向民间,文艺主体性发生前所未有的变迁。以丁玲的文字、照片和延安地区的版画做为个案去分析,从文学与图影的流变中考察延安文艺的变迁,可以直观而真实地见到新的文艺建制下个体意识的消弭、群体意志彰显以及文艺工作者的艰难心路历程,从而建构一种真正立体多元的文艺史观。
高秀川
关键词:革命文艺元叙事
麦田中的身体:电影《白鹿原》的美学实践和革命意象
2014年
电影《白鹿原》中反复出现的麦田画面,暗示了影片原乡特质的农耕文化背景。而其持续地凸显"麦田"背景下诸色人等的"身体"的规训和惩戒、反抗和革命,更是意图以直观但深邃的方式表达个体与宗族文化的深层互动。"麦田中的身体"则因承载了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内在冲突,经由电影简化、剥离的美学实践而转化为一种革命和被革命的意象。
高秀川
关键词:麦田身体电影《白鹿原》
从《万寿寺》看王小波的小说本体观
2010年
《万寿寺》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本体的理解,其中着力营造的"长安城"既是与现实生活相比照的艺术空间,也是小说本体的隐喻;而湘西凤凰寨的构建则充分践行了作者在小说叙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作品中种种人物塑造除了寄寓了作者的生存理想外,更是涉及小说功用、主题等本体观念。深入解读《万寿寺》,对把握王小波的文艺思想大有裨益。
高秀川
鲁迅的命运自审与抗命运观照——自传视野下的《范爱农》
2023年
自传主题表达的是与人格相关的个人历史,《范爱农》的悼亡主题下就隐藏着自传主题。从《哀范君三章》(1912)到《范爱农》(1926)的诗学转换暗示了鲁迅以自我表达为重心的写作动机,《范爱农》与《狗·猫·鼠》《尼采自传》的结构呼应则显示了鲁迅以自我命运与性格的自传性写作动机,厦门的写作语境则显示了以“坟”为核心意象的包含着死亡与新生的吊诡心理机制,而《范爱农》在“真实与诗”之间的互动显明了“性格即命运”的自传主题。围绕《范爱农》文本及其周边的考察,揭示了鲁迅将它作为《朝花夕拾》终篇的核心意图——思考性格、命运、抗命运等自传性问题。
王为生高秀川
关键词:自传性格命运
文化图影与中国现代文学变迁
2016年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在西风东渐的大潮中,固有文化传统的线性发展被空间一体化的趋势所打乱,从此进入了一个空前的中西交汇、古今碰撞的时代文化语境。一直以来,学界在认识、理解和陈述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动因时,念兹在兹的是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学理念的启蒙与激发——这当然是无可置疑的。
高秀川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学变迁西方价值观念中国新文学中国社会文化语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