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
- 作品数:112 被引量:862H指数:17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电子电信更多>>
- 耕作方式对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 2024年
- 为筛选适合黄河中游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生产的耕作方式,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洛阳市小浪底镇进行定位试验,设置深松(SS)、翻耕(PT)和旋耕(RT)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小麦产量特性,氮素积累分配转运特性及利用效率和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3年中SS较RT和PT显著提高了产量、穗数和穗粒数,但降低了千粒质量.PT较RT提高产量和穗数,但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SS不仅增加了越冬至成熟期各时期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而且可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最终使蛋白质产量较RT和PT分别提高17.90%~23.56%和7.92%~12.98%,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63%~15.89%和3.09%~11.00%,成熟期0~200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显著降低7.39%~21.24%和4.76%~23.04%.综上,SS不仅能提高小麦产量,而且能促进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是黄河中游旱作麦-玉轮作区实现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的耕作方式.
- 方保停方保停李友军李向东李向东胡川周起辉董誓言赵凯男黄明黄明
- 关键词:耕作方式氮素利用硝态氮残留
-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不同品种小麦蛋白质组分及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影响
- <正>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郑麦9023,洛旱23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即硝态氮/铵态氮为N1:100:0、N2:75:25、N3:50:50、N4:25:75、N5:0:100五种处...
- 段有强李友军黄明李强孙华尊吕瑞珍
- 关键词:小麦蛋白质蛋白质组分谷蛋白大聚合体
- 文献传递
- 一种冬小麦推荐施肥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冬小麦推荐施肥方法,涉及农作物施肥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夏作物收获后,对土壤进行深耕或深松,将鸡粪、牛粪和人粪捣碎混合均匀撒向地表,对土壤进行旋耕整地;用杀菌剂或/和杀虫剂对冬小麦种进行拌种;旋耕整地后的...
-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陈明灿付国占王贺正
- 文献传递
- 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两种筋型小麦籽粒碳代谢相关酶活性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 试验于2008~2009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土壤质地为壤土,0~40 cm土层中含有机质15.9 g/kg,碱解氮36.27 mg/kg,速效磷20.98mg/kg,速效钾120mg/kg。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1...
- 李友军郅娟娟牛凯丽黄明赵文峰
- 关键词:氮素形态小麦碳代谢淀粉含量酶活性
- 施磷量对低磷灌区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农学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8年
- 为优化低磷灌区的小麦施磷量,2014-2016年,以西农979、西农3517、兰考198、开麦20、泛麦8号和洛麦22为材料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P2O5量为0(P0)、60(P60)、120(P120)、180(P180)和240(P240)kg·hm^(-2) 5个不同施磷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经济效益和磷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成穗数显著或不显著增加,穗粒数、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磷肥农学效率逐渐下降。品种对小麦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和磷肥农学效率有显著影响,两个小麦生长季的平均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均以P180和P120处理最高;在2015-2016生长季,P60、P120、P180和P240的磷肥农学效率较2014-2015生长季分别高39.1%、56.8%、11.5%和-2.4%。回归分析表明,在2015-2016生长季,不同小麦品种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施磷量为128.3~139.1kg·hm^(-2),较获得最佳产量的施磷量降低5.8%~7.2%,二者的理论产量差异仅为0.12%~0.68%。建议低磷灌区小麦施P2O5120~140kg·hm^(-2)。
-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陈明灿付国占王贺正
- 关键词:施磷量冬小麦籽粒产量农学效率
- 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地土壤水肥和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研究背景】针对豫西降水不足且年际和季节间变化大、土壤肥力不足引起豫西地区小麦水肥供应不足和养分积累分配受限的问题,探讨能改善土壤水肥并提高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的耕作方式。【材料与方法】2020年6月,利用洛阳农林科学院始...
- 侯园泉黄明吴金芝李友军付国占赵凯男吴姗薇杨中帅张振旺赵雯馨汪洪涛李淑靖黄修利
- 关键词:耕作方式旱地小麦
- 文献传递
- 豆麦轮作下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在大田豆麦轮作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翻耕、翻耕秸秆覆盖、旋耕、旋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对冬小麦麦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容重、p H值、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不同耕作方式在各个土层呈现表层聚集现象;翻耕和旋耕速效钾含量和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秸秆覆盖处理显著高于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翻耕和旋耕处理土壤容重和p H值显著高于深松秸秆覆盖处理;深松秸秆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碱性磷酸酶、脲酶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深松秸秆覆盖可作为旱作区适宜的耕作方式进行推广。
- 吕瑞珍黄明熊瑛李友军张均孙华尊
- 关键词:耕作方式秸秆覆盖土壤酶活性夏大豆
-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根系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在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根系干物质重、根体积、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影响的研究,为黄淮海平原保护性耕作研究与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刘立杰黄明何伟娜
- 关键词:冬小麦耕作方式根系特性保护性耕作
-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6
- 2008年
- 豫西旱地大田条件下,对一次深翻、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传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后期,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有效延缓小麦旗叶叶绿素降解,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改善旗叶光合性能,促进干物质积累,产量分别比传统耕作提高9.26%和10.2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传统耕作提高10.29%和15.57%。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提高了5.48%,Fv/F0值提高了26.72%,Fv/Fm值提高4.88%,φPSⅡ值和1-qP/qN值与其它耕作方式相比差异不显著。
- 吴金芝黄明李友军陈明灿姚宇卿郭大勇黄海霞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光合作用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 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生产力及氮肥残留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培肥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常规氮磷钾化肥(NPK)、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的氮磷钾养分(SOR)3个处理。调查了2015—2020年度夏玉米、冬小麦及周年产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2020年冬小麦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硝态氮在0—380 cm土层剖面的分布积累量。【结果】与2007年试验开始时相比,2020年C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外)含量显著下降,而NPK和SOR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10.4%~16.4%,0—40 cm土层全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6.7%~20.0%,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9%和15.4%。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夏玉米产量在干旱年(2015和2017年)及5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了35.3%和10.1%,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平水年(2016年)及5年均值分别显著提高了42.7%、12.3%和18.5%,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分别显著提高了20.5%和23.5%;冬小麦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均未显著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2015—2016、2016—2017、2019—2020)及5年均值较NP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9.8%和7.9%。NPK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732 kg/hm^(2),其中68.2%积累在100—230 cm土层;SOR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833 kg/hm^(2),其中74.8%积累在80—200 cm土层。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显著降低了20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在200—230、260—290、320—350和350—380 cm土层分别显著降低了54.9%、21.1%、25.0%、57.9%。【结论】无论降雨多寡,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
- 赵凯男吴金芝李俊红李俊红张洁李芳张洁张振旺李芳吕军杰黄明李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