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耕
- 作品数:125 被引量:214H指数:8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儒家文化精神的认同与反叛——郑正秋家庭/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文化姿态被引量:1
- 2002年
- 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文化观念与以血缘认同为中心的家庭伦理 ,以及“修齐治平”等社会道德理想 ,是 2 0世纪 2 0 30年代郑正秋等人伦理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思想内核。但由于时代和政治的影响 ,郑正秋对待儒家文化精神的文化姿态则从整体而明确的认同转向温和而坚决的反叛 ,对儒家文化合理内核的艺术表述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和观众接受心理 。
- 何春耕
- 关键词:郑正秋家庭伦理电影
- 爱的演绎 美的境界——《放牛班的春天》与《地球上的星星》艺术审美比较被引量:1
- 2014年
-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都是老师心中的天使,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都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尽管两部电影各有特点,却都以爱之名,打开了孩子们心中最美的春天。本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和背景音乐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对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系统分析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审美表现方面的异同。
- 石群何春耕
- 关键词:教育电影审美特征《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
- 《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分层解读
- 2014年
- 在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影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同时参与文化符号的解码和编码.电影的编码过程是不同文化符号之间信息的功能转换,其根本属性是文化传播.霍尔认为,编码与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意义是由接受者制造的,在传播交流过程中编码者与解码者各有一个也许互不相同的“意义结构.”[1]霍尔模式中对编码解码过程的解读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受操作主体所置自身文化的无意识的影响;而电影解读则是一个意义再造过程.分层解读就是把电影的解读看作一个不同层次互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 冯珺何春耕
- 关键词:《功夫熊猫》乌龟浣熊阿宝文化传播
- 创意视角下《极限挑战》的新探索被引量:1
- 2016年
- 从电视节目创意的视角来看,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的新探索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节目内容"真",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话题;二是节目定位"准",以人为核心,以"剧情式综艺"的叙事方法展现六位"老大不小"的男人面对极限任务的艰辛、拼搏、智慧、魅力和逆袭,传递着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三是节目摄制方式"新",采用"全开放的录制环境",形式上显得别具一格。
- 王亚丽何春耕
-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
- 中国电影史上的伦理情节剧传统被引量:3
- 2003年
- 郑正秋、蔡楚生、谢晋等电影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银幕上,属于在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环境应运而生的电影巨匠,其作品主要以伦理道德为叙事内容,以戏剧性的伦理冲突建构故事情节,以善恶对立的类型化人物为道德化身,以社会关系伦理化和伦理关系社会化、政治化等不同的审美视角,映射了中国人民经历过的不同时代变迁的“世纪沧桑”,他们所开拓和发展的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传统,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形成了十分清晰的发展轨迹,在叙事传统、文化意义和美学特征等方面具有厚实的内涵,构成了一种一脉相承的、很有影响的文化现象。
- 何春耕
- 关键词:中国电影史伦理情节剧伦理冲突叙事传统文化意义美学特征
- 舆情分析师培养机制探析被引量:2
- 2015年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 :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天摸手机150次。(1)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会舆论热点也迅速增加,网络舆情日益复杂,舆情分析师应运而生。但是,在如今这个新兴的职业群体里,真正符合职业要求的舆情分析师并不多。本文剖析目前舆情分析师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陶龙琦何春耕
- 关键词:舆情分析舆论热点人民网下定义职业角色职业道德培养
- 韩国电影《小姐》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2016年的电影《小姐》是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的最新力作,影片将英国小说《荆棘之城》的故事重新改编演绎,上映后不仅创下票房佳绩,还揽获了各类奖项,获得市场与专业的认可。本文运用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解读:一是影片物象符号的东方美学塑造;二是影片人物角色的表意叙事建构;三是影片二元对立的文化内涵阐释。本文旨在揭示片中父权与女权的对立,单纯天真与狡诈邪恶的对立以及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对立。
- 宁诗瑶何春耕
- 关键词:二元对立
- 21世纪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创新属性与发展路径
- 2022年
- 21世纪以来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新属性,主要在于其具有再现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越性,契合社会价值与个人经验及需求的兼容性,便于受众观看和内容易理解的简易可试性,利用互联网平台明确相关信息的可观察性,更好地促进了中华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但是,其创新过程中还存在未能很好地形成和树立品牌IP化,各创作主体较少主动开展宣传营销,互动性不强等问题。运用讲好历史故事与提高制造水平结合,彰显文化内涵与弘扬民族精神结合,打造传播平台与拓展传播渠道结合等策略,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创新水平。
- 何春耕陈志敏何瑶
- 论新世纪韩国电影的儿童叙事迷思及其文化表征
- 2019年
- 儿童嵌入剧情并参与叙事已然成为韩国电影的一种趋向稳定的创作模式。创作者往往惯性地将儿童置身于身心疾病、家庭残缺与遭人侵害等较为极端的叙事情境中,而这种极具普遍性的惯常设置正是建立在韩国历史、现实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儿童叙事,巧妙地将国家置换为儿童,将国家的分裂缝合到家庭的破裂之中,抒发着韩国挥之不去的民族之恨,表达着对国家统一和家庭和睦的真诚呼唤。可以说,民族之恨与家庭之爱相交织的情感结构,是韩国特殊历史社会环境文化表征的真实写照。
- 王作剩何春耕
- 关键词:韩国电影儿童情感结构文化表征
- 变奏·冲突·交融——喜剧片《喜宴》与《刮痧》的文化意义比较被引量:1
- 2004年
- 20世纪 90年代 ,以台湾的《喜宴》和大陆的《刮痧》为代表的中国优秀喜剧片 ,在内容表现上不仅都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 ,具体展示了中国传统伦理关系的现代变奏 ,以及对中西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并且在文化这一层面上 ,《刮痧》以更朴实和更深邃的人文意味超越了《喜宴》中所表现的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无奈的审美主题。
- 何春耕
- 关键词:《喜宴》《刮痧》电影评论喜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