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海

作品数:39 被引量:1,209H指数:17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0篇亚高山
  • 20篇针叶
  • 20篇针叶林
  • 17篇亚高山针叶林
  • 10篇云杉
  • 10篇川西亚高山
  • 7篇植物
  • 6篇川西亚高山针...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4篇土壤
  • 4篇耳蕨
  • 4篇耳蕨属
  • 4篇复叶
  • 4篇复叶耳蕨
  • 4篇复叶耳蕨属
  • 3篇演替
  • 3篇云杉林
  • 3篇杉林
  • 3篇群落

机构

  • 26篇中国科学院成...
  • 9篇重庆师范学院
  • 9篇重庆师范大学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8篇何海
  • 26篇刘庆
  • 22篇吴彦
  • 21篇林波
  • 9篇庞学勇
  • 5篇刘世全
  • 3篇乔永康
  • 3篇杨永清
  • 2篇尹华军
  • 2篇高信芬
  • 2篇包维楷
  • 2篇张宗锦
  • 1篇宋孟强
  • 1篇吴宁
  • 1篇杨燕
  • 1篇沈昭萍
  • 1篇钟章成
  • 1篇唐安军
  • 1篇田美华
  • 1篇陈劲松

传媒

  • 6篇重庆师范学院...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应用与环境生...
  • 4篇中国植物学会...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环境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土壤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物学教学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10篇2004
  • 8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物种多样性变化
亚高山针叶林是我国西南林区森林的主体,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人工云杉林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有利于正确认识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与规律。本研究在米亚罗林区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样方调查,...
吴彦刘庆何海林波
文献传递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研究
亚高山针叶林是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高山、亚高山地区的森林主体,构成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Ecological barrier),具有维持区域小气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自20世纪40年代起,...
刘庆吴彦林波何海庞学勇
文献传递
植物色彩与植物色素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总结了与高等植物色彩有关的主要植物色素及其特征,论述了部分常见植物的显色原因。
杨永清何海
关键词:植物色彩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动态分析被引量:71
2004年
从森林凋落物入手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恢复阶段的 10龄、30龄、4 0龄、5 0龄及 6 0龄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生态学过程进行了研究 ,并以原始林为对照 ,比较了人工恢复与自然演替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凋落物动态特征的差异 .结果表明 ,人工林恢复过程中 ,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贮量、养分贮量及最大持水量总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 ,在恢复后的 5 0年达到最大 ,并逐渐趋于平缓或略微减少的变化趋势 .6 0龄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贮量、养分贮量及最大持水量比原始林存在较大差距 ,分别为 70 2 1× 10 3 、4 73× 10 3 和 89 98× 10 3 kg·hm-2 ,仅占原始林枯枝落叶层各特征的 4 8 4 0 %、4 6 79%和 4 6 99% .人工林和次生林恢复约 4 0年后 ,森林凋落节律、年凋落量及养分归还量相似 ;但凋落物组分含量、地表枯枝落叶层贮量及结构、养分贮量及最大持水量差异较大 ,说明人工林生态功能的恢复滞后于次生林 ,生物多样性的不同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
林波刘庆吴彦何海乔永康
关键词:自然演替凋落物云杉
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的生态学问题被引量:72
2001年
中国西南地区的亚高山针叶林是该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主体 ,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对亚高山针叶林进行了界定 ,简要介绍了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的种类组成、分布和类型 ,讨论了亚高山针叶林退化演替途径及其恢复与重建等生态学问题 ,并进一步提出有关亚高山针叶林的快速恢复等对策与加强相关生态学研究的建议。
刘庆吴彦何海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生态屏障天然林
重庆被子植物两个新纪录
2011年
为完善重庆市的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性资料,近年来对重庆市辖区内及周边区域做了大量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依据野外观察自然生境状态下的生活植物和对重庆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及其他标本馆相关植物标本的比较形态研究,首次确定在重庆境内有天然分布的白喙刺子莞(Rhynchospora browni)(莎草科)和川滇马铃苣苔(Oreocharis henryana)(苦苣苔科),其中白喙刺子莞产歌乐山等地,川滇马铃苣苔见于万州区长江三峡水库南岸。文中提供了这两个种的实物形态照片以资鉴别,并讨论了它们及其各自形态近缘种的区别特征和分布状况。迄今,重庆歌乐山及邻近地区是白喙刺子莞已知分布区的北缘,万州区则是川滇马铃苣苔的最东分布,两处的海拔高度均为它们已知分布区的最低记录。
杨永清何海
关键词:被子植物
光照与温度对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73
2004年
通过在气候箱内模拟迹地环境条件 ,探讨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对亚高山针叶林采伐迹地关键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 2 5℃ ,发芽率分别为 88 8± 8 4 %和 30 8± 10 4 % ,多重比较显示红桦对温度的响应比云杉更敏感 .云杉在 10℃时能萌发而红桦则几乎不能 ,红桦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比云杉的高 .昼夜温差对两类种子发芽影响明显 ,2 0℃ /15℃条件下两种种子萌发率最高 ,温差过大不利于红桦种子萌发 .光照强度对种子的发芽率也有明显影响 ,二者在透光 2 0 %时种子发芽率最高 ,分别为 83 2± 6 6 %和 2 9 2± 5 5 % ,云杉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比红桦种子更为敏感 .采伐迹地强烈的光照是限制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更新的重要因素 ,迹地温度升高有利于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 。
吴彦刘庆何海林波尹华军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云杉红桦萌发光照温度
滇西北白马雪山西坡长苞冷杉林群落特征的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研究了白马雪山西坡长苞冷杉林的群落组成、结构以及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和苗木更新的变化规律。白马雪山西坡的长苞冷杉林为杜鹃—长苞冷杉林 ,分布于海拔 3 5 0 0~ 42 0 0m的范围内 ,林分结构简单 ,多为单层纯林 ,郁闭度 0 .5~ 0 .7,长苞冷杉的平均密度为 42 5株 /hm2 。该区长苞冷杉高度通常小于 8m ,海拔从高到低平均胸径变化规律为 19.4cm→ 10 .4cm→ 11.2cm。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海拔梯度上都呈随机分布格局。更新苗木在海拔 3 80 0m左右的平均密度最大为 1930 0株 /hm2 ,随着海拔升高或降低 ,密度都随之而减小。目前更新苗木低矮 ,平均高度通常只有 10cm左右 ,能否成功更新难以预料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天然林的保护。
刘庆吴彦何海吴宁包维楷
关键词:白马雪山海拔梯度针叶林林分结构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与调控被引量:54
2004年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状况 ,结果表明 :该区云杉人工林有机物和养分库严重退化 ,表现为 ,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周转期均较次生阔叶林和原始云杉林慢 ,致使地表枯枝落叶干物质和各种养分贮量滞留于凋落物层而不能进入土壤 ,土壤中有机质、全N、全P和碱解N含量随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人工云杉林份组成单一 ,其凋落物分解慢 ,归还土壤凋落物和养分数量少 ,是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地土壤有机物和养分库退化的重要原因 ,人为收集凋落物积肥和人工抚育清灌 ,不断带走植被中养分是土壤有机物和养分库不断耗竭的另一重要原因。建议对该区人工成熟林抚育间伐和营造针阔混交林 ,改善成熟林下微环境和改变林份组成 。
庞学勇刘世全刘庆林波吴彦何海包维楷
关键词:亚高山人工林有机物养分库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6
2004年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云杉人工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低于云杉人工幼林地,也低于同龄的次生阔叶林地,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严重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碱解N等养分指标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解决当前人工成熟云杉林土壤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抚育间伐,改善林地的微生态条件,尽量避免营造针叶纯林,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
庞学勇刘庆刘世全吴彦林波何海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生物学特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