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雅萍

作品数:1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童话
  • 1篇大学英语
  • 1篇大学英语四级
  • 1篇大学英语学习
  • 1篇帝国
  • 1篇叙事
  • 1篇艺术
  • 1篇意象
  • 1篇异乡
  • 1篇异乡人
  • 1篇英语
  • 1篇英语四级
  • 1篇英语学习
  • 1篇芝诺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审美
  • 1篇审美认知
  • 1篇失乐园
  • 1篇斯蒂文森

机构

  • 8篇浙江大学
  • 3篇浙江树人大学
  • 1篇纽约大学
  • 1篇美国印第安纳...
  • 1篇波士顿学院

作者

  • 11篇余雅萍
  • 3篇何辉斌
  • 1篇石然

传媒

  • 2篇浙江树人大学...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长春教育学院...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 1篇科技视界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中国美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莫里森《慈悲》中的乐园叙事
2019年
托妮·莫里森发表于2008年的小说《慈悲》,延续了她十年前的作品《乐园》的主题,探讨了在17世纪的北美大陆建立乌托邦式的乐园之可能性。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相对平等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乐园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然而,乐园封闭的空间、复杂的人物背景以及不平等的人物关系都为其最终瓦解深深地埋下了种子。导致乐园彻底瓦解的并非是雅各布的死亡,而是人与人之间缺失的宽容和慈悲之心。《慈悲》这部关注种族问题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传递出了一种回顾历史的勇气和追问真相的信念。
余雅萍何辉斌
关键词:《慈悲》
清教主义对超验主义的胜利——论《福谷传奇》中芝诺比亚的死亡
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一生深受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清教主义,二是超验主义。一方面,在“原罪”,“内在堕落”等清教主义罪恶观的影响下,霍桑的作品大多致力于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探索隐藏在人们...
余雅萍
关键词:超验主义清教主义《福谷传奇》纳撒尼尔·霍桑美国文学
文献传递
家中异乡人和异乡人之家:《退潮》中的“家”之想象
2019年
斯蒂文森作为英国公民和南太平洋旅居者两种身份相互交织,给读者理解小说《退潮》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但这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叙事张力。一方面,斯蒂文森在这部小说中向读者呈现了"家中异乡人"——南太平洋海滨的白人流浪者对"家"的想象,建构了异乡人的想象之家,由此揭示了维多利亚晚期消费至上、道德衰败的帝国现状。另一方面,斯蒂文森又在小说中频繁透露其对复兴希腊罗马精神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希冀。"家"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旅居南太平洋的白人普遍的矛盾身份以及对19世纪末欧洲帝国爱恨交错的复杂情感。
余雅萍
关键词:斯蒂文森帝国
CET-4翻译题型调整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以浙江树人大学学生为样本
2016年
以浙江树人大学非英语专业2013、2014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结果的视角研究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的调整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调整后的CET-4翻译题型的认识和态度,从调查数据中发现翻译题型的调整具有反拨作用;在具有反拨作用的前提下,采用k-means方法说明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导致其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差异性,并且该差异是正向的,即认识程度越深,学习方法越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阐述学习方法及过程的改变对学习结果的正面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翻译题型的调整实现了预期的积极反拨效应。
余雅萍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反拨效应大学英语学习
消费文化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童话
2015年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把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广泛地付诸文艺创作及生活实践中。作为王尔德涉足文学创作的最初载体,他的童话自然处处流露出唯美主义色彩。然而再细细品读,却不难发现王尔德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语言文字,以及人物的审美观爱情观都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消费文化的烙印。
余雅萍
关键词:唯美主义童话消费文化
对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玫瑰花的审美认知
2015年
奥斯卡·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为艺术而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他爱花,尤其是玫瑰花。《夜莺与玫瑰》是其代表作,国内外对这部作品多数从唯美主义、死亡美学以及宗教伦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文章第一次尝试从文学认知的角度,以"玫瑰花"作为切入点,借用哈佛大学英语系教授伊莱恩·斯卡利著作《由书而梦》中的文学认知理论,从静态的玫瑰、动态的玫瑰和作为媒介物的玫瑰三个方面对《夜莺与玫瑰》中的玫瑰花进行一次审美认知的实践,试着解释阅读中出现的一个现象——玫瑰作为普通的文学形象为何能让人念念不忘。
余雅萍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审美认知玫瑰花
“无”的呈现:《哈姆莱特》与认知科学
2016年
本文由《哈姆莱特》文本中的"无",引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混合理论。吉尔斯·福柯尼耶和马克·特纳的概念混合理论,补充并解决了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提出了在心理空间对各种信息进行混合,解构了"无"的传统概念,再现了从"物"到"无"的思维认知过程,对自愿终止怀疑这一传统的戏剧理论发起了挑战,消除了戏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差别。当"无"站上舞台时,"有"和"无"的界线从此变得模糊。
Amy Cook余雅萍何辉斌
关键词:《哈姆莱特》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
2015年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的伟大史诗《失乐园》自出版之日起,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对于作品中撒旦形象的剖析也意见不一。本文借用悲剧心理学和读者批评的理论,认为撒旦是为一位可歌可泣敢于挑战权威的悲剧英雄人物,在如今处处标榜权威的现代社会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余雅萍
关键词:失乐园悲剧
科学、艺术和想象——论梅西的《神经系统的想象:美学与神经科学的艺术研究》
2020年
梅西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将"想象"作为科学和艺术联姻的媒介,探讨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中的想象机制。在他看来,认知科学只能解释"如何"会产生某种艺术效果,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艺术效果。传统美学可以阐释某些心理现象以及可观察的行为,但是在潜行为层面,对作为有机体的大脑中发生的事件却无能为力。而想象作为认知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桥梁,会为两者的合作打开一扇巨大的窗户。同时也为外国文学研究增加新的研究视角。
余雅萍何辉斌
关键词:艺术
想象——文学和认知的交汇点
想象的复兴为文学和认知科学架起了一座合作的桥梁。认知科学认为,想象以三种方式展开。每一种方式又和文学认知研究的特定领域相关。首先,想象被理解为心智意象。其次,想象是通过"概念混合"的方式进行的。最后,想象被认为是大脑的"...
艾伦·理查德森余雅萍
关键词:意象回忆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