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忠
- 作品数:65 被引量:695H指数:15
-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吉林省大豆施肥指标体系初步建立被引量:18
- 2010年
- 通过吉林省2006~2008年大豆"3414"肥料效应试验,建立了大豆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应用养分丰缺指标法,将大豆相对产量与相应土壤养分含量分别进行方程拟合,根据方程曲线的趋势,选择一元二次方程或线性加平台方程分别计算出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通过概率分布得出不同养分等级下的施肥量范围。吉林省大豆种植区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84、19.5、116 mg.kg-1;N、P2O5、K2O最大平均施用量分别为45、56.5、44 kg.hm-2,最佳平均施用量分别为42、47、40 kg.hm-2。
- 王志刚高强冯国忠
- 关键词:大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施肥量
- 匹配作物生长全程的农学类实验模块化教学模式实践与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22年
- 实践教学是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农学类实践教学活动常常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而受到限制。该研究设计构建了“匹配作物生长全程的农学类实验模块化教学模式”,以期通过该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2年试点教学结果表明,该模块化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其中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及格率以及中等、良好、优秀的学生占比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平均分别提高5.8%、23.7%、38.6%和16.0%。此外,在考研率未显著下降的前提下,毕业生就业率提高10.5个百分点。该模块化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 侯文峰王寅高强刘淑霞李翠兰冯国忠
-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块化教学
- 脲酶/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对春玉米农田氨排放的影响被引量:6
- 2022年
-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脲酶/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在黑土区玉米体系中的氨减排及氮素增效效果。设置两种耕作模式(条耕和旋耕)和3种氮肥类型(常规尿素、添加脲酶抑制剂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尿素)。结果表明,条耕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为8631 kg/hm^(2)和33.4%,明显低于旋耕;氨挥发总量为20.6 kg/hm^(2),明显高于旋耕。脲酶/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为10737 kg/hm^(2)和46.0%,较常规尿素分别提高25.6%和23.6%;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为18.6 kg/hm^(2),明显低于常规尿素。抑制剂类型显著影响氨排放,添加脲酶抑制剂尿素低于添加硝化抑制剂尿素。相同氮素投入条件下,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尿素在土壤条耕和旋耕模式下均可实现增产增效及氨减排效果,且添加脲酶抑制剂尿素具有较好的氨减排效果。
- 王甄烨焉莉蒋富琛田洪涛王少杰高强冯国忠
- 关键词:春玉米耕作模式氮素利用氨挥发
- 长春地区食物链磷素养分流动历史变化特征分析
- 2017年
- 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其循环与转化在食物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通过整理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利用NUFER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分析长春地区1993—2013年食物链磷素流动趋势特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为该地区食物链磷素的优化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993年长春地区食物链磷素总输入量为32.6 Gg,至2013年增长至113.9 Gg。食品生产方面,动物性食品磷素养分生产量由1993年的0.7 Gg提高到2013年的2.7 Gg,而植物性食品则由1993年的16.1Gg降低至2013年的15.7 Gg。食品消费方面,动物性食品磷素消耗量由1993年的0.5 Gg提高到2013年的1.1Gg,植物性食品则由1993年的5.0 Gg降低至2013年的4.4 Gg。20年间,长春地区食物链以废物形式累积的磷素量上升了15个百分点,通过径流、淋洗及侵蚀方式损失掉的磷素增加了17.6 Gg。至2013年,食物链中磷素的损失率达到20.2%。食物链各环节的磷素利用效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作物生产和畜禽生产系统磷素利用效率分别由94.2%和4.1%降至49.3%和3.8%。整个食物链的磷素利用效率降低了20.3个百分点。同时,磷素的循环再利用效率也在逐渐降低。20年间,长春地区食物链磷素流动呈现出"投入量大、累积量多、损失量高、利用效率和循环再利用率低"的形式。因此,该地区的食物链中应控制磷素养分的投入,注意畜禽系统中废弃物的磷素循环利用,减少磷素损失从而提高磷素的利用效率。
- 张晓萌王寅焉莉冯国忠高强
- 关键词:磷素食物链磷素利用效率
- 吉林省玉米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被引量:9
- 2017年
- 通过总结2004~2014年间课题组在吉林省开展的田间试验及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肥效和校验试验资料,按土壤养分(播前耕层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及10叶期0~9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对土壤进行分级,进一步结合目标产量,初步建立以根层硝态氮调控为核心的总量控制、分期实时实地精确监控的玉米氮肥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的磷、钾肥恒量监控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为吉林省玉米合理科学施肥提供一定参考。
- 冯国忠焉莉王寅王少杰李金昊陈新平崔振岭樊小林高强
- 关键词:春玉米推荐施肥
- 丰水年施钾量对不同肥力土壤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在不同土壤肥力(风沙土和黑土)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量对玉米产量、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丰水年,风沙土(低钾)的玉米产量高于黑土(中高钾);风沙土的玉米植株吸钾量明显高于黑土;施钾可导致收获后黑土速效钾含量明显升高,而对风沙土速效钾含量无明显影响;低中高肥力土壤的最佳施钾量分别为98.2 kg/hm2、39.5 kg/hm2和49.5 kg/hm2。
- 焉莉冯国忠高强张志丹赵野生刘丽茹
- 关键词:玉米产量钾肥
- 包膜尿素在不同介质中氮素释放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培养不同膜材用量的包膜尿素(CRU1,CRU2)在25℃静水及不同土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中的释放规律,研究介质及膜材用量对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释放期方面,CRU1和CRU2在25℃静水中的释放期分别为30 d和100 d,在白浆土中的释放期分别为37 d和182 d,在黑土中的释放期分别为36 d和209 d,在黑钙土中的释放期分别为34 d和213 d。无机氮变化规律方面,CRU1处理下土壤中NO_(3)^(-)-N含量呈现先平稳再升高后下降的趋势,NH_(4)^(+)-N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RU2处理下土壤中NO_(3)^(-)-N、NH_(4)^(+)-N含量均呈现先平稳再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关结果表明,介质类型显著影响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期,与水相比土壤中的氮素释放期明显增加,且不同土壤类型间差异显著。随着膜材用量的增加,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期明显增加,同时介质中的无机氮含量变化趋势也存在差异。
- 李博凝王学江马宁邓超王少杰冯国忠高强
- 关键词:包膜尿素土壤类型
- 东北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途径探讨被引量:81
- 2018年
- 减肥增效是提高我国玉米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需求。论文重点以东北玉米为研究对象,从玉米养分需求规律、养分高效品种的节肥潜力、化肥高效施用的4R技术、化肥的有机替代技术等方面论述减肥增效的技术途径。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产量的平均N、P_2O_5、K_2O的需求量范围分别为1.56—1.89、0.60—0.88和1.27—2.30 kg;吐丝后对氮磷的需求量分别占全生育期需求量的20%—30%和20%—40%,对籽粒氮磷的贡献率分别为20%—30%和30%—38%。在目前东北土壤生产力状况下,实现玉米12 000 kg·hm^(-2)的产量水平平均氮肥投入量约为180 kg·hm~(^(-2))。应用不同类型新型肥料的节约氮肥潜力为9—25 kg·hm^(-2),应用磷酸二铵和硫酸铵+过磷酸钙做启动肥可以促进苗期生长。应用高地隙追肥机可以有效延长追肥的适宜期,有利于使"养分供应匹配养分需求"。滴灌施肥技术适宜在风砂质地土壤及干旱频繁发生地区推广,实现增产19%—128%,产量可达12 000—13 000 kg·hm^(-2)。地下滴灌施肥技术增产效果相同,应该大力推广。利用主动冠层传感器Greenseeker,可以在春玉米V5-V8期很好地估测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植株吸氮量,并应用于变量、精准的氮肥推荐。因地制宜地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可以节省肥料投入,提升土壤质量。其中秸秆覆盖条耕技术(Strip-till)可以协调传统耕作与免耕的优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未来应该从农民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将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栽培耕作技术模式,建立农民可应用、或在不久的将来可应用的技术规程,实现大面积应用,达到区域性减肥增效的目标。
- 米国华伍大利陈延玲陈延玲夏婷婷冯国忠李前苏效坡高强
- 关键词:滴灌施肥精准施肥秸秆覆盖玉米
- 吉林省玉米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 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
- 王寅冯国忠焉莉高强
- 关键词:玉米施肥效果作物产量肥料利用率
- 文献传递
-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应差异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优化区域磷肥的施用与配置,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和提高磷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不施磷和推荐施磷处理数据,通过分析区域与县域尺度的作物产量反应、磷肥的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等指标,评估不同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差异。另外,通过建立不施磷处理玉米产量与施磷处理产量、磷肥贡献率的关系,分析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差异对玉米施磷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施用磷肥对保障吉林省玉米高产具有重要作用,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玉米施磷后分别增产1.4 t·hm^(-2)(18.4%)、1.2 t·hm^(-2)(14.5%)和1.7 t·hm^(-2)(24.7%)。当前推荐施磷条件下,东、中、西部生态区玉米施用磷肥的平均农学利用率分别为23.2、17.5和24.1 kg·kg^(-1),而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4.6%、11.9%和18.3%。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玉米施磷的增产效果和肥料贡献率高于东、中部地区,而农学利用率东部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态区玉米施磷产量与基础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线性模型,东部地区为y=0.855x+2605(R^2=0.697**),中部地区为y=0.846x+2658(R^2=0.739**),西部地区为y=0.761x+3545(R^2=0.623**)。各生态区玉米的磷肥贡献率与基础产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均符合显著的对数模型,东部地区为y=-21.8 ln(x)+211.7(R^2=0.248**),中部地区为y=-18.8 ln(x)+183.3(R^2=0.230**),西部地区为y=-26.7 ln(x)+257.4(R^2=0.342**)。随着土壤基础供磷能力的提升,西部地区玉米施磷产量的增幅和肥料贡献率的降幅较东、中部地区更为明显。【结论】不同生态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壤地力条件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磷肥增产效应,�
- 王寅郭聃高强李翠兰焉莉冯国忠刘振刚房杰
- 关键词:生态区磷肥玉米产量肥料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