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东

作品数:24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市血液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血液
  • 9篇献血
  • 9篇献血者
  • 8篇无偿
  • 7篇血液筛查
  • 7篇核酸
  • 5篇核酸检测
  • 4篇无偿献血
  • 3篇实验室
  • 3篇无偿献血者
  • 3篇检结果分析
  • 3篇标本
  • 2篇血液标本
  • 2篇实验室能力验...
  • 2篇献血者血液
  • 2篇酶联
  • 2篇酶联免疫
  • 2篇回顾性分析
  • 2篇TMA
  • 2篇HIV

机构

  • 24篇重庆市血液中...

作者

  • 24篇刘东
  • 17篇李维
  • 15篇黄秀琳
  • 14篇尹丹
  • 10篇田耘博
  • 8篇杨虎
  • 4篇程颖
  • 4篇王芳
  • 2篇段恒英
  • 2篇何涛
  • 2篇李军
  • 2篇张巧琳
  • 2篇张琴
  • 1篇张蕾
  • 1篇陈鹏
  • 1篇石绍川
  • 1篇杨冬燕
  • 1篇傅奇
  • 1篇韩治国

传媒

  • 6篇中国输血杂志
  • 3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重庆医学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2014中国...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输血协会...

年份

  • 5篇2024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地区RhD变异型无偿献血者的基因多态性及其表型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对重庆地区22例RhD变异型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Rh血型血清学检测和三代基因测序,了解重庆地区RhD变异型的表型分布及其基因分型。方法选择2023年1—8月本中心参与无偿献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传统血清学方法对其进行RhD表型鉴定,确定为RhD变异型后使用D-screen试剂盒对其进行RhD不同抗原表位的检测。此外,提取其基因组DNA,使用叠瓦式引物设计进行多段扩增、拼接获得RHD基因全长序列进行三代测序检测,并用SnapGene软件对序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22例RhD变异型中,8例为DVI 3型(36.36%),其存在RHD-CE(3-6)-D杂交等位基因;6例部分弱D15型(27.27%),主要发生的突变为c.845G>A;6例亚洲型Del(27.27%),主要发生的突变为c.1227G>A,还有1例弱D17型发生的突变为c.340C>T和1例推测为部分D(c.491A>T,p.Asp164Val,错义突变)。结论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最常见的RhD变异型为DVI 3型,使用SMRT三代测序技术可以获得RhD变异型单倍体全长。
刘静怡崔丹荔王芳黎美君刘东谢晓艳陈敏付威义杨冬燕张巧琳
关键词:RHD基因SMRT血清学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项目再检结果分析的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检测试剂及检测系统稳定性的监测方法,从而为检测试剂的评估和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中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的再检标本。分析其再检率和反应重复率。结果同项目初、复检试剂再检率的配对t检验显示,HBsAg、抗-HCV抗体、抗-HIV抗体和抗-TP抗体的P值分别为0.009、0.002、0.002和0.005,4个检测项目的初、复检试剂的再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项目初、复检试剂反应重复率的配对t检验显示,HBsAg、抗-HCV抗体、抗-HIV抗体和抗-TP抗体的P值分别为0.041、0.023、0.000和0.170。HBsAg复检试剂首次检测呈阳性的结果可信度较差,再检反应重复率仅为17.30%,抗-HIV抗体复检试剂和抗-HCV抗体初、复检试剂首次检测呈灰区的结果可信度极差,再检反应重复率分别为12.50%、13.90%及14.60%。结论再检率和反应重复率可以作为试剂和整个检测系统稳定性的评估和持续监测指标。
黄秀琳李维程颖杨虎韩继姝尹丹刘东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液
血液筛查实验室能力验证与检测能力提高初探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重庆市血液中心血液筛查实验室自2011-2014年多个项目参加多层级室间质评的结果,达到验证实验室能力和提高检测能力的目的。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分别参加的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原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重庆市CDC病毒研究所等国际、国家、地区3个层次的各项检测质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偏倚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参加3个层级的质评活动(共计13个项目的检测),共出现假阳性2次,假阴性4次,2012年、2014年所有结果未出现不符合。结论通过参加多层级的室间质评活动,识别了实验室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及时采取了纠正预防措施,观察了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做到了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持续监控,提高了血液筛查能力。
李维田耘博何涛段恒英尹丹黄秀琳杨虎刘东
关键词:血液筛查室内质控
一种防倒试管架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倒试管架;包括配重底座和辅助装置,配重底座具有T形槽、安全腔和螺纹腔,辅助装置包括磁铁、锁紧丝圈、T形块、放置架和提动组件,使用时,将试管放在放置架上,然后,将T形块与T形槽...
张琴 黎美君刘东
一种实验室水槽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水槽,包括水槽本体和防堵组件,防堵组件包括承载台、过滤网板、滤槽、提拉杆和刮板;水槽本体用于倾倒实验废液或清洗实验器具,防堵组件用于过滤倾倒废液中的杂质,避免杂质堵塞水...
张琴黎美君刘东
无偿献血标本酶免项目再检结果分析
黄秀琳李维程颖尹丹刘东杨虎秦伟斐韩继姝
HIV酶免试剂在献血标本中检测效果评价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HIV酶免试剂在献血标本中的检测效果,从而为检测试剂的选择和献血员屏蔽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统计该中心抗-HIV复检项目试剂转国产前3个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和后3个月(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再检率、反应重复率和不合格相对重合率并做配对t检验分析及2012年2月酶免全项目的再检率和反应重复率。结果复检抗-HIV试剂转国产后稳定性明显下降,再检率由0.20%提高至0.44%,反应重复率由76.3%降至51.4%,不合格相对重合率由47.5%降至19.6%(P<0.05)。2012年2月再检标本结果显示初检单试剂阳性率低于复检试剂,初检试剂的再检率明显低于复检试剂。初检试剂稳定性整体好于复检试剂。结论再检率和反应重复率可以反映检测系统(包括检测试剂)的稳定性,尽量选用稳定性高的检测试剂;酶免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极多,用"只要出现一次抗-HIV检测结果呈反应性就判不合格的标准规程"是不合理的。
黄秀琳李维程颖尹丹刘东杨虎秦伟斐韩继姝
关键词:酶联免疫检测
重庆主城区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重庆市主城区第十一届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的各项特征信息,为提高现有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效果及献血者保留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通过重庆市血液中心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MIS)收集2020-2021年度获奖者相关个人信息、提取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特性数据分组分析。结果重庆市2020-2021年度获奖者共计4799名,男性居多。初中以下学历、自由职业者及医务人员等占比较高(P<0.05)。结论通过对获奖者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反映出定期献血者的特征,为做好献血招募动员的精确性提供有益参考。
郑小川田耘博刘东谢成兵钟诚赵小洪张艺斌杨丹李顺平
关键词:无偿献血献血者招募
基于转录介导扩增的单人份核酸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基于转录介导扩增(TMA)技术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在重庆地区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采集的128 973(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采用2次ELISA法检测HBs Ag、抗-HCV、抗-HIV-1/2和HIV-1 p24抗原(国产试剂为第3代,进口试剂为第4代),同时采用基于TMA原理的ID-NAT行HBV/HIV-1/HCV 3项联合检测。对ELISA非反应性而NAT反应性的标本用配套的试剂做NAT鉴别检测。结果本组中NAT反应性标本共计885例,反应性率0.69%(885/128 973),其中ELISA和NAT均为反应性的标本528例,ELISA非反应性而NAT反应性的标本为357例,NAT单反应性率0.28%(357/128 973)。对NAT单反应性的标本的鉴别检测:HBV DNA反应性114例,HIV-1RNA反应性3例,未检出HCV RNA呈反应性的标本,鉴别反应性率为32.77%(117/357)。对3例HIV-1 RNA鉴别为反应性献血者的追踪随访:均被证实为窗口期感染。结论基于TMA技术的NAT检测将HBV DNA反应性和HIV窗口期血液成功阻断,说明在血液筛查中开展NAT检测的必要性和其对于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意义。
尹丹毕蕾静黄秀琳刘东田耘博王芳李维
关键词:核酸检测血液筛查献血者
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
2024年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献血招募及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IV项目的初筛和确证试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并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进行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HIV确认阳性14例,阳性率为0.155%,重复献血者确认阳性16例,阳性率为0.027%,二者间HIV确认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3,P<0.05)。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及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的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36、1.357,P>0.05);不同性别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4.986,P<0.05);不同学历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863、12.049,P<0.05)。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为1/275851。结论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HIV残余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初次献血、低学历、男性人群;加强初次献血者的前端征询、筛查,以及定期对献血者进行健康知识科普,优化固定志愿献血者队伍,可进一步降低重庆地区经血小板输注传播HIV的风险。
张巧琳韩凤娇刘静怡刘东谢成兵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液筛查重复献血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