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 作品数:18 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西安东郊某废弃钢铁厂油松年轮记录的重金属含量变化过程被引量:14
- 2009年
- 以西安市东郊某废弃钢铁厂为例,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废弃钢铁厂两棵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树盘及其根部土壤中重金属Cr、Mn、Hg、Zn、Pb、Cd和类金属As以及P等8种元素的含量.土壤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区Cr、Zn、As等元素含量超过了西安市郊区土壤背景值,Cr、Mn等元素易在深层土壤中积累,Hg、Zn等元素不易在深层土壤中积累.两个树盘年轮中这8种元素的含量随着年代的推移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由这些元素引起的污染状况日益加重.Hg、Pb、Cd等元素于1996年左右吸收达到最高峰,与该钢铁厂生产历史相一致.这两个树盘中Mn、Hg、Zn、As、P等元素自1993年后均呈现比较一致的增长趋势.通过计算各元素的自相关系数,从统计学角度发现这8种元素在油松年轮中的迁移特征:Mn、Zn、As等元素均存在着3年的横向迁移趋势,Pb、P存在2年的迁移趋势,Hg、Cd有1年的迁移,而Cr几乎不迁移,其中Zn、Cd、P等元素在油松中的迁移趋势与西安市西部某地区椿树和桐树中的迁移趋势表现一致.
- 刘禹王伟平保庭毅杨增悦刘娜
- 关键词:钢铁厂油松重金属微量元素污染历史
- 以树木年轮宽度重建渭河上游过去377 a来4-6月平均流量
- 2024年
- 目的 探讨渭河流域上游过去377 a的径流流量的变化历史,提供流域百年尺度水文要素波动的变率、强度、周期及其长期演变特征等水资源评估所需的关键信息。方法 使用相关系数法、线性回归法和功率谱法判定树轮年表与平均流量的响应关系、径流变化模型及水文要素周期信号。结果 基于贵清山油松年表与渭河南河川站月流量的相关结果,重建了1630-2006年当年4-6月的平均流量变化,建模期1945-1979年时段的方差解释量为34.9%。树轮流量序列确定了51个极端高流量年和54个低流量年,分别为过去377 a的13.53%和14.32%。其中连续3 a以上的极端高值年份出现在1647-1649年、1699-1701年、1843-1845年、1905-1907年和1909-1911年;极端低流量年份出现在1722-1727年、1747-1749年和1763-1765年。对基于11年滑动平均确定的流量偏高偏低时段水文要素进行量化,显著的低流量年份与区域大尺度干旱事件有较好的印证关系。重建流量具有50.400 a和2.290 a的周期信号。结论 树轮重建的377 a渭河天水段季节径流变化具有变率高幅度大的特点,流域水文气候变化与大尺度气候驱动,如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存在紧密关联。
- 王珊珊刘娜刘娜
-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现状与对策初探被引量:2
- 2019年
- 科技论文写作是提高本科生学术素养和学术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安排,提升学生学习意愿,拓展学术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对未来相近专业该门课程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新的视角。
- 刘娜刘娜
- 关键词:地理科学科技论文写作
-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伊敏河过去135年以来年径流总量的树轮重建被引量:8
- 2013年
- 依据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湿度敏感的樟子松树轮宽度年表与区域平均最高温度、降水量和年径流总量的相关分析结果,重建了该区域公元1868~2002年伊敏河年径流总量.统计检验表明模型稳定可靠,其方差解释量达52.2%.在135年的径流重建序列中,极端干湿年份相当,分别占总年份的15.6%(21/135)和14.1%(19/135).连续2年以上的极端干旱时段出现在1950~1951,1986~1987,1905~1909,1926~1928,1968~1969,1919~1920年;湿润时段为1954~1959,1932~1934,1939~1940,1990~1991年.区域水文序列对比显示,伊敏河年径流总量与蒙古高原中、东部树轮径流或年表序列具有同步变化趋势.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及其邻近地区水文气候要素变化与大尺度的气候驱动(PDO,ENSO及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变化)和太阳活动有一定联系.
- 包光刘禹刘娜
- 关键词:年径流
- 秦岭中、西部地区温度变化的树木年轮记录被引量:7
- 2015年
- 使用相关系数、气候要素异常分布及空间相关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秦岭中部和西部不同树种不同树轮参数指标的气候响应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秦岭中部分水岭地区的太白红杉树轮宽度差值年表与秦岭西部石门山地区油松早材密度标准化年表均保留了生长季前期(特别是5月)的温度变化信号。两个年表能够记录区域尺度的极端高、低温度年份,且异常高温年份反映了研究区域及周边大范围的干旱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了在秦岭地区结合多树种多树轮参数指标开展区域多时空尺度的气候变化集成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
- 包光刘娜刘禹
- 关键词:温度变化极端气候
- 天水市过去116年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天水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副热带北部边缘,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是研究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理想之地。基于天水市1901-2016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过去116年来天水市气温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突变节点。结果表明:天水市1901—2016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58℃·(10a)^-1。各季节均表现出增温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84℃·(10a)^-1、0.019℃·(10a)^-1、0.022℃·(10a)^-1、0.102℃·(10a)^-1。最冷月份1月及最热月份7月同样表现出增温趋势,线性倾向率依次为0.085℃·(10a)^-1、0.038℃·(10a)^-1。年平均气温在1923年和1993年发生了两次突变。春季和秋季突变年与年平均气温基本一致,夏季气温突变存在超前和滞后现象,冬季突变时间为1978年。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在1977年发生突变,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突变年份集中在2000年之后。总体而言,天水市过去一百多年来,气温呈上升趋势与全球变暖大背景一致。
- 刘娜胡亚飞包光
- 关键词:气温突变分析
- 树木年轮中某些化学元素含量与环境变化--以西安市区二个地点为例被引量:12
- 2008年
- 为探讨树木年轮化学在研究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价值及西安某些地区的化学元素污染历史,研究了采集于西安市西郊某钢铁厂和长安区一村庄附近的椿树和桐树树盘以及相应位置的土壤样品,用湿法消化和ICP法检测了1992年以来逐年树轮及2007年土壤中Cd,Mn,P,Pb和Zn五种元素的浓度.结果表明树轮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趋势和该钢铁厂的运营历史相一致.通过计算各元素的自相关系数,从统计学角度发现所研究的两种树中化学元素在树轮内的迁移特征:Pb和Mn元素在树轮中不迁移,Cd元素有1a的向外迁移趋势,P元素存在2~3a迁移,Zn元素在椿树中迁移3a.这一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初步揭示西安某些地点的化学元素污染历史,表明树木年轮化学在研究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 刘禹他维媛保庭毅杨增悦宋慧明刘娜王伟平张鸿毅张伟安芷生
- 关键词:环境污染
- 科尔沁沙地南部辽西地区人工林油松气候响应的树轮研究
- 2024年
- 目的通过树木径向生长变化探讨科尔沁沙地南部辽西地区人工林油松的气候响应特征。方法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符合气候学研究的树轮宽度年表,使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年轮指数序列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建立了2组树轮宽度年表,时间跨度为1978-2014年。2组树轮年表均与当年5月降水显著正相关,与5月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同时年表与8月平均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表明影响油松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是生长季(5月和8月)的湿度条件。2组年表共同确定的极端低生长指数年反映了2000-2003年间严重的区域性气候干旱事件。结论北方农牧交错带科尔沁沙地南部辽西地区人工林油松存在显著的气候限制因子,在未来持续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区域人工林油松面临着水分不足的生长压力。
- 闫俊奇包光刘娜包明
-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科尔沁沙地
- 以树轮宽度重建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1—7月平均气温被引量:24
- 2009年
- 根据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秦岭落叶松树轮宽度指标,建立了该地区1814—2003年的树轮标准化年表。分析表明,该地标准化年表与当年1—7月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利用多元回归技术重建了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的1—7月平均气温,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为41.2%(F=15.062,p<0.0001),重建序列显示在过去190a中气温较低的时段主要有1814—1850年和1876—1889年;偏暖期主要有1851—1875年和1890—1933年;而1934—1990年这一时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气温相对比较稳定;1990年之后升温明显。
- 刘禹刘娜宋慧明蔡秋芳包光王伟平
- 关键词:树轮宽度气温重建
- 呼伦贝尔沙地核心保护区樟子松径向生长的气候响应特征被引量:3
- 2018年
- 沙地樟子松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推广树种,查明该树种核心区的树木生长的气候环境制约因子,有助于提升对全球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通过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保护区核心区树轮样本的研究,揭示森林内部该树种年轮记录的生长气候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标准年表相比,差值年表具有更好的气候要素表征能力。水分是核心区沙地樟子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差值年表与上年8月至当年7月降水总量显著相关(0.512,p<0.01)。在过去的81年中极端湿润年和干旱年分别出现15次和11次。核心区沙地樟子松差值年表具有显著的2—8年的周期信号,空间相关显示差值年表有一定的区域水文气候变化代表性。
- 包光刘娜
- 关键词:樟子松呼伦贝尔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