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福翠

作品数:13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马铃薯
  • 5篇胁迫
  • 3篇块茎
  • 3篇花色
  • 3篇花色苷
  • 3篇根际
  • 2篇氧化酶
  • 2篇氧化酶活性
  • 2篇英文
  • 2篇生理特性
  • 2篇薯块
  • 2篇品种资源
  • 2篇取食
  • 2篇细菌群落
  • 2篇马铃薯块茎
  • 2篇马铃薯块茎蛾
  • 2篇酶活性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酶
  • 2篇抗氧化酶活性

机构

  • 13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文山县苗乡三...

作者

  • 13篇刘福翠
  • 5篇郭华春
  • 4篇肖关丽
  • 4篇赵昶灵
  • 2篇董志渊
  • 2篇海梅荣
  • 2篇谭学林
  • 2篇陈斌
  • 2篇周平
  • 2篇达布希拉图
  • 1篇张丽梅
  • 1篇沙本才
  • 1篇徐亚军
  • 1篇李云
  • 1篇王丽
  • 1篇董文汉
  • 1篇王如贵
  • 1篇陈疏影
  • 1篇龙雯虹
  • 1篇刘映华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种子
  • 1篇中国马铃薯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广西青年干部...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马铃薯品种资源的RAPD分析被引量:30
2004年
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从云南省各地收集到的67份马铃薯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1条引物共扩增出71条带,其中57条为多态带,多态位点比率为80 3%,品种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 033~0 900,从DNA分子水平证明了云南省马铃薯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将该67份材料分为15组,包括13个复合组和2个独立类,大多数复合组同组内的品种在采集地、植物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同组内存在遗传分化现象,同时说明了马铃薯基因型的高度变异性及表现型的高度可塑性。
刘福翠谭学林郭华春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资源RAPD
新时期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模式探析被引量:7
2007年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多绪,如果没有一个程序化的模式遵循,容易产生盲目性、无序性,甚至出现失误。为此应建立程序化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两块阵地,重视三个关键时期,重点关注四个群体,坚持五个原则。
喜超吴颂群刘福翠
关键词:辅导员
高等植物花色苷在液泡中的存在状态及其着色效应(英文)被引量:4
2008年
综述了花色苷被摄入液泡的原因、花色苷在液泡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植物细胞的着色效应。花色苷在植物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液泡里是为了解除其对蛋白质和DNA等细胞功能分子的毒性。花色苷的液泡区隔化是花色苷在植物细胞中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在大多数植物中,花色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溶解在液泡里。但是,花色苷也能在液泡里形成颗粒,这些颗粒可以划分为花色苷体和花色苷液泡包涵体两类。花色苷体由膜包裹,其形成是液泡中小的有色囊泡逐渐合并的结果,发育完全的花色苷体为典型的球状、具比液泡更深的红色;液泡里的花色苷体具高密度,呈现为含高浓度花色苷的不溶性小球;花色苷体的存在可导致液泡的强烈色彩。花色苷液泡包涵体可能具备蛋白质基质,既无膜包裹又无内部结构,其形成是转运进液泡的花色苷与蛋白质基质结合的结果;液泡里的花色苷液泡包涵体形状不规则,象果冻;在花色苷液泡包涵体中,花色苷可能通过氢键连接于蛋白质基质的一个有限空间位点;花色苷液泡包涵体被认为是液泡中花色苷的"陷阱",优先摄取花色素3,5-二糖苷或酰化的花色苷;花色苷液泡包涵体的存在可增加液泡色彩的强度并导致"蓝化"。
赵昶灵张丽梅刘福翠
关键词:花色苷
薯蓣优质种源筛选与高效栽培技术
郭华春刘映华罗广明王琼董志渊龙雯虹王如贵徐亚军刘福翠
云南农业大学从2002年承担了云南省中药现代化“薯蓣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2002ZY-2)项目第五专题“薯蓣优质种源筛选与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形成如下成果:1、薯蓣属(Dioscorea)植物的块茎是生产薯...
关键词:
关键词:薯蓣山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对马铃薯根际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和群体多度的影响
2024年
【目的】通过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马铃薯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取食胁迫的生理响应,为植物—蛀食性害虫—根际微生物互作效应及马铃薯块茎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室内盆栽青薯9号马铃薯,接种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分别于取食胁迫3、7和14 d时对马铃薯根际土壤进行取样,采用LB培养基分离培养根际土壤细菌,结合细菌形态特征及16S rRNA测序法鉴定细菌种类,分析可培养细菌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结果】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改变了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其中,胁迫3 d时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较对照多3种[海水罗塞略莫拉氏菌(Rossellomorea aquimaris)、长孢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longisporoflavus)和阿尔及利亚微杆菌(Microbacterium algeriense)];胁迫7 d时,较对照多2种[稻壳罗塞略莫拉氏菌(R.oryzaecorticis)和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胁迫14 d时,较对照多2种[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和布鲁氏菌根瘤菌(Brucella rhizospha)]。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后马铃薯根际可培养细菌的相对多度发生变化,其中在胁迫第3天变化程度达到最大。在取食胁迫3、7和14 d时,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细菌相对多度分别增加23.49%、12.56%和28.06%,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相对多度分别增加103.50%、65.37%和28.57%。【结论】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可影响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及多样性,其中节杆菌属细菌的相对多度明显增加。研究结果为马铃薯根际对害虫取食胁迫的响应及马铃薯根际功能细菌的筛选提供基础。
李俊逸矣晓翠刘福翠姚遥祝春月刘一依尹丽肖肖关丽
关键词:马铃薯马铃薯块茎蛾生物胁迫根际细菌
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对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究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对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系统解析植物—害虫—根际微生物互作效应,为筛选和利用马铃薯根际有益微生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室内以盆栽马铃薯品种合作88为试验材料,对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和成熟期4个生育期根际细菌组成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于马铃薯苗期第5枝侧枝伸长时接种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取食胁迫处理,以不接虫为对照处理与对照分别于12、24、36和48 h时采集根际土壤,通过Mothur对4个生育期及苗期不同取食胁迫时间和对照的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进行α多样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使用MEGA7.0基于细菌16S r RNA序列相似性对丰度排名前20的菌株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PICRUSt1对根际细菌16S rRNA进行功能预测。【结果】马铃薯成熟期根际细菌物种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期(P<0.05,下同)。马铃薯块茎蛾取食胁迫后,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主要优势菌门排序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其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在胁迫12、24、36和48 h时分别增加7.91%、26.54%、21.56%和2.97%,取食胁迫增加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取食胁迫后,马铃薯根际细菌节杆菌属相对丰度在胁迫后12、24、36和48 h时较CK分别增加137.39%、113.58%、93.12%和61.87%,取食胁迫增加了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norank_f_norank_0_Vicinamibacterales和norank_f_Vicinami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根际细菌微生物对照组和处理组明显分离;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相对丰度前20的菌株隶属于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COG注释的功能分类有24个,其中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功能最为富集。�
李俊逸刘福翠矣晓翠姚遥祝春月刘一依周鑫徐屈楠茜陈斌肖关丽
关键词:马铃薯马铃薯块茎蛾根际细菌
花色苷的酶降解被引量:22
2011年
综述了降解花色苷的酶类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进展。降解花色苷的酶有花色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果胶酶。花色苷酶和果胶酶均能水解花色苷糖苷键产生花色素和糖,花色素很不稳定,因吡喃烊环极易开环可自发转换成无色衍生物。花色苷不能直接作为PPO或POD的底物;PPO和POD氧化、降解花色苷须依赖具邻二酚结构的其他酚类的存在,经连续型的偶联氧化机制实现,PPO和POD分别在氧和H2O2存在时将其他酚类氧化为邻位醌类,邻位醌将花色苷氧化为花色苷邻位醌、自身被还原为酚,邻位醌与花色苷醌间或花色苷醌相互间发生非酶促自发聚合、形成黑色素。花色苷的体内降解可能是若干种酶的同时催化下完成的,这为花色苷体内降解机理的研究和人工调控酶活性以稳定或降解花色苷提供参考。
赵昶灵李云陈中坚李俊刘福翠
关键词:花色苷酶降解
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色素的组成和含量(英文)被引量:10
2007年
马铃薯转心乌块茎的内、外韧皮部和髓为淡黄色,周皮和木质部为紫色;木质部的紫色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环",并向内韧皮部蔓延.系列特征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转心乌’块茎紫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含有酚性邻位二羟基,并被肉桂酸酰化,不含类胡萝卜素、查耳酮、噢哢、异黄酮、儿茶素;花色苷和/或其苷元花色素奠定了‘转心乌’块茎着色的基础,其它的非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发挥共色素的作用.块茎的皮"紫色最浓","环"其次,"肉"最淡,这与"皮"、"环"和"肉"的色价、花色苷含量和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
赵昶灵郭华春刘福翠董文汉
干旱胁迫对马铃薯全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干旱胁迫对马铃薯全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揭示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分析根际土壤环境因子与根际细菌群落的互作关系,为根际土壤细菌资源开发利用及提高马铃薯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干旱胁迫处理和正常浇水处理,通过16S 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和成熟期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并利用冗余分析和Mantel检验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根际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种群在某一生育时期内获得的有效条带数、分类操作单元(OTU)数量及注释到的菌门、菌目、菌科和菌种数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显著降低块茎形成期注释到的菌纲数(P<0.05,下同),显著增加淀粉积累期注释到的菌属数;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的Simpson、Chao1和Shannon指数在马铃薯全生育期与正常浇水处理无显著差异,ACE指数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和成熟期均显著高于正常浇水处理,在淀粉积累期呈相反趋势;从相对丰度来看,干旱胁迫与正常浇水处理下马铃薯全生育期内根际土壤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粘球菌门(Myxococcota)为优势菌门;冗余分析和Mantel检验分析表明,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和pH是影响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结论】干旱胁迫显著影响马铃薯全生育期内根际土壤细菌的相对丰度,提高马铃薯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性和均匀度。马铃薯根际土壤pH、�
吉泽刘一依刘福翠姚遥祝春月矣晓翠陈斌肖关丽
关键词:马铃薯干旱胁迫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土壤环境因子
pH对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花色苷颜色变化及降解速率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2008年
用分光光度法在体外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花色苷颜色呈现和降解速率的变化,以探讨马铃薯‘转心乌’块茎颜色呈现的机理。结果显示:在pH2.0时,该花色苷呈现最强烈的红色。随着pH从0增加到13.0,该花色苷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λvis max)依次出现红移、蓝移,然后消失,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Aλvis max)呈现为一条单峰曲线,峰值在pH2.0处。当原始pH值被恢复到2.0后,如果原始pH小于或等于5.0,花色苷的红色均被恢复得更浓烈,λvis max不同程度地趋向537nm,Aλvis max增加;如果原始pH大于或等于6.0,花色苷的红色根本不能被恢复,λvis max几乎不变,Aλvis max仍然维持低水平。在15℃、黑暗中,该花色苷在pH0~5.0条件下均随时间推移而降解,在pH2.0时的降解速度最慢;当pH小于或等于3.0时,该花色苷总体上降解缓慢,而且降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转心乌’块茎花色苷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和在15℃、黑暗中的降解速度均具pH依赖性。
赵昶灵董志渊陈疏影刘福翠郭华春
关键词:块茎花色苷降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