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娜

作品数:20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再灌注
  • 8篇灌注
  • 7篇肺栓塞
  • 6篇灌注损伤
  • 5篇再灌注损伤
  • 5篇肺炎
  • 4篇间质性
  • 3篇动物
  • 3篇特发性
  • 3篇特发性间质性
  • 3篇高分辨率CT
  • 3篇X线
  • 3篇成像
  • 2篇动物模型
  • 2篇隐源性
  • 2篇隐源性机化性...
  • 2篇源性
  • 2篇水肿
  • 2篇特发性间质性...
  • 2篇犬模型

机构

  • 19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作者

  • 19篇包娜
  • 10篇翟仁友
  • 8篇代华平
  • 6篇王辰
  • 4篇蒋涛
  • 3篇王亚杰
  • 2篇陈其瑞
  • 2篇张新
  • 2篇丁毅
  • 2篇戴定可
  • 2篇胡滨
  • 2篇班承钧
  • 2篇翟晓力
  • 2篇吴安石
  • 2篇郑娟
  • 2篇张镭
  • 2篇侯生才
  • 2篇李建军
  • 2篇任雁宏
  • 2篇葛素娟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呼...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附178例报告)被引量:34
2001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基础 ,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78例乳腺癌的X线表现。结果 发病部位在外上象限较多见 ,占 43.8%。 178例乳腺癌X线片显示为肿块影的占 6 4.6 % ,其中毛刺样肿块影占 2 7.0 % ,边缘模糊肿块影占 2 4.2 % ,分叶状占 10 .7% ,类圆形肿块影占 2 .8%。 40例(2 2 .5 % )乳腺癌显示簇样钙化。 41~ 5 0岁为乳腺癌高发年龄组 ,占 35 .4%。浸润性导管癌发病率最高 ,占 44 .9% ,其次为单纯癌 ,占 34 .3%。结论 ①诊断乳腺癌除了重视特征性征象 :肿块影和簇样钙化 ,还应重视小灶致密影 ,局部结构紊乱等间接征象。②乳腺癌的病理基础不同 ,导致了不同类型的X线表现。
包娜王丽丁毅翟仁友王亚杰
关键词:病理乳腺癌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动态演变特点
目的: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动态演变及对治疗的反应. 方法:收录1998年1月至2009年10月于北京朝阳医院经临床-影像-病理及动态随访综合诊断为COP患者73例,对其初诊时的临床、影像进行综合分析...
张新代华平包娜张镭
关键词: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对肺移植临床效果的影响
2013年
目的分析肺移植受者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对肺移植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2005年8月至2010年12月单中心实施肺移植共28例,符合入选标准者24例。人选者按72h内是否发生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分为原发性肺移植功能障碍(PGD)组和非PGD组。统计受者PGD的发生率,按照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的分级标准对PGD进行分级。比较术后不同时间受者PGD分级的差异,分析PGD对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的影响,比较两组受者术后30d、3个月的存活率及术后1年的肺功能改善程度。结果24例受者PGD的发生率为66.7%(16/24),其中重度(3级)PGD发生率为46.43%(13/28)。肺再灌注0~24h、24-48h和48-72h,受者PGD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PGD多发生在肺移植后48h内。肺移植后30d内,PGD组重度PGD病死率为6.2%(1/16),非PGD组为0;肺移植后3个月内,PGD组病死率为25.0%(4/16),非PGD组为0;但两个时间点两组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D组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为91.1h,长于非PGD组的19.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移植后1年内肺功能改善值、6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D是肺移植患者早期的主要并发症,其会造成移植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有可能影响肺移植的早期和远期效果。
葛素娟代华平何璇陈其瑞苗静柏孙兵班承钧詹庆元胡滨李辉吴安石包娜王辰侯生才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移植生存率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栓塞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量化评价肺栓塞再灌注损伤,探讨肺栓塞再灌注损伤形成机制。方法选择14只健康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利用SwanGanz导管模拟肺膈叶动脉栓塞再灌注。栓塞前、栓塞24h和再通4h要分别进行肺动脉压测定、CT灌注成像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结果再灌注肺损伤主要表现为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再灌注损伤肺的BF[(325.69±134.00)ml·min-1·100g-1)]和MTT[(1.98±0.44)s]与栓塞前正常基线值[(409.58±88.42)ml·min-1·100g-1)和(1.87±0.48)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再灌注4h的肺动脉压[(25.79±6.25)mmHg]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平均值[(388.79±25.07)U/ml]与栓塞前正常基线值[(22.31±3.77)mmHg和(404.38±23.81)U/ml]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P<0.05)。再灌注损伤侧肺的湿/干重比率(6.29±1.23)显著大于对侧肺(4.54±1.19),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再灌注水肿增加了肺组织的含水量。结论CT灌注成像有效反映肺栓塞再灌注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氧自由基对肺栓塞再灌注损伤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包娜翟仁友王辰蒋涛郑娟金文辉
关键词:肺栓塞再灌注损伤多层CT灌注成像氧自由基
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及其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目的原发性肺移植功能障碍(PGD)是肺移植术后急性缺血再灌注肺损伤(IRI)发展的严重形式。分析肺移植术后IRI发生率、严重程度分级,及其对围手术期机械通气时间及对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长期肺功能改善情况和长期生存率的影...
葛素娟代华平何璇陈其瑞苗静柏孙兵胡滨李辉侯生才吴安石包娜王辰
文献传递
犬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建立一种良好的适合进行影像学实验研究的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杂种犬20只。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颈内静脉,置鞘,经鞘置入Swan-Ganz导管,用其球囊栓塞犬的右肺下叶动脉4h,然后再撤除球囊,使血流再灌注4h,制成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缺血前、缺血4h和再灌注4h3个时间点进行肺部CT扫描。最后处死犬,把双下叶肺组织送检病理和电镜检查。结果成功制作20只犬的闭胸式活体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T、病理和电镜扫描显示均符合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即渗透性肺水肿。结论犬的闭胸式活体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可真实模拟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种良好的适合进行影像学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目的建立一种良好的适合进行影像学实验研究的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杂种犬20只。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颈内静脉,置鞘,经鞘置入Swan-Ganz导管,用其球囊栓塞犬的右肺下叶动脉4h,然后再撤除球囊,使血流再灌注4h,制成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缺血前、缺血4h和再灌注4h3个时间点进行肺部CT扫描。最后处死犬,把双下叶肺组织送检病理和电镜检查。结果成功制作20只犬的闭胸式活体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T、病理和电镜扫描显示均符合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即渗透性肺水肿。结论犬的闭胸式活体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可真实模拟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种良好的适合进行影像学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
李建军翟仁友张东坡黄强于平戴定可包娜
关键词:肺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高分辨率CT征象特点的量化比较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 通过量化比较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高分辨率CT(HRCT)征象特点,探讨这3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相鉴别的特征性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46例经肺活检病理证实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HRCT表现,其中IPF 19例、NSIP 14例、COP 13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5~76(50±10)岁.观察者在不知道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将几种常见的影像学征象在出现频率、累及肺叶范围、分布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并通过总体及分层组间的比较,分析相互之间的差异.结果 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在本组病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50%).IPF组与NSIP、COP组比较,蜂窝影累及肺实质范围较广、细支气管扩张的肺段多,实变影累及的范围较少.COP与IPF、NSIP组比较前者磨玻璃影累及肺实质范围明显少于后两者(P<0.05),气腔实变影累及肺实质范围较广(P<0.05).结论 3种IIPs各自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IIPs的特征性HRCT征象,借助HRCT可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但是NSIP征象易与IPF和COP重叠,有时需要结合其他征象才能作出鉴别。
郭晓娟包娜张镭代华平陈奇翟仁友翟晓力刘敏王辰
关键词:X线计算机肺疾病间质性高分辨CT
不同类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小气道病变的差异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患者小气道病变的差异.方法收集1998年12月至2007年11月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经电视胸腔镜或小切口开胸肺活检确诊为IIPs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19例(IPF组),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患者14例(NSIP组)和隐源性(COp)患者13例(COP组).人选患者在行肺活检前行肺功能及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肺组织标本HE染色.比较各组患者病理、肺功能和胸部HRCT中小气道病变的差异.结果COP组小气道炎性细胞浸润评分[(53.8±17.7)分]显著高于IPF组[(38.8±9.7)分](P<0.01).IPF组小气道的纤维组织增生评分[(42.9±12.1)分]均显著高于NSIP组[(31.4±10.5)分]和COP组[(26.7±16.3)分](均P<0.05).IPF组、NSIP组和COP组小气道功能指标明显降低,25%和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V25%和V50%)均<预计值80%;三组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63.2%、69.2%和63.6%,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气道炎性细胞浸润与小气道功能指标V50%负相关(r=-0.305,P=0.049).IPF组胸部HRCT中细支气管扩张率(100%)均显著高于NSIP组(50.0%)和COP组(53.8%)(均P<0.01).结论IPF、NSIP和COP患者病理、生理、影像方面均存在小气道病变,且具有不同的病变特征.
宋定云张曙张丽萍金木兰李雪包娜任雁宏刘敏代华平
关键词:小气道肺功能高分辨率CT
预测石棉肺疾病进展的胸部高分辨率CT影像特征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石棉肺患者疾病进展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特征,探讨预测石棉肺疾病进展的征象。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3至2016年规律随访的68例石棉肺患者,根据职业和环境相关性呼吸疾病HRCT国际分类描述石棉肺患者的影像特征,比较观察期内疾病进展者与非进展者的异同。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测石棉肺疾病进展的胸部HRCT影像征象。结果纳入研究的石棉肺患者年龄为(65.5±7.8)岁,其中64.7%(44/68)为女性,29.4%(20/68)有吸烟史。疾病进展石棉肺患者(20.6%,14/68)与无进展石棉肺患者(79.4%,54/68)年龄、性别、吸烟和石棉接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石棉肺患者胸部HRCT均有不规则和(或)线状影,其中5.9%(4/68)伴有蜂窝影,以下肺分布为主;可伴有磨玻璃影、马赛克征。98.5%(67/68)合并胸膜异常,其中39.7%(27/68)为弥漫性胸膜增厚伴实质带和(或)球形肺不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不规则和(或)线状影评分增加(HR=1.184,95%CI:1.012~1.384,P=0.034)和蜂窝影(HR=6.488,95%CI:1.447~29.097,P=0.015)是石棉肺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基于胸部HRCT的不规则和(或)线状影评分和蜂窝影是预测石棉肺疾病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
李双包娜范亚丽叶俏
关键词:石棉肺高分辨率CT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评价双倍剂量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 ( 3DDCE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 2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均接受超声、双倍剂量 3DDCE MRA和DSA检查。动态增强MRA图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投影重组法 (MPR)重建。应用颈总动脉法 (CCM )测量狭窄率。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将超声、3DDCE MRA与其对比 ,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高估和低估狭窄的情况。结果 ① 2 2例 44条颈内动脉中 ,DSA诊断 17条为正常 ,2 7条呈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 ,轻度狭窄 2条 ,中度 8条 ,重度 12条 ,闭塞 5条。 3DDCE MRA与DSA诊断一致者为 40条 ( 90 .9% ) ,3条高估 ,1条低估。②以阴性 (正常 )和阳性 (狭窄或闭塞 )为判断点时 ,3DDCE MRA较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高 ,分别为 10 0 %、82 .4%、93 .2 %与 96.3 %、5 8.8%、81.8%。③以 70 %狭窄为判断点时 ,3DDCE 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更明显优于超声 ,分别为 94.1%、96.3 %、95 .5 %与 64 .7%、88.9%、79.5 %。结论 与超声检查相比 ,3DDCE MRA评价颈动脉狭窄更可靠 ,它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无创检查方法。超声和 3DDCE MR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及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包娜蒋涛翟仁友姜桦崔湧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