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艳

作品数:11 被引量:61H指数:6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地质遗迹
  • 4篇旅游
  • 3篇地震
  • 3篇山崩
  • 2篇地质
  • 2篇地质遗迹景观
  • 2篇景区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花岗岩
  • 2篇滑坡
  • 1篇单元法
  • 1篇地质公园
  • 1篇断层
  • 1篇岩片
  • 1篇遥感
  • 1篇韧性
  • 1篇塑性
  • 1篇特大地震
  • 1篇盆地
  • 1篇离散单元法

机构

  • 11篇长安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质环境...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1篇吕艳
  • 3篇李亚哲
  • 2篇董颖
  • 2篇彭建兵
  • 2篇彭文静
  • 1篇张新社
  • 1篇李振洪
  • 1篇郑利宏
  • 1篇陈博
  • 1篇杨志华
  • 1篇丁华
  • 1篇冯希杰
  • 1篇徐永龙
  • 1篇门文辉
  • 1篇张茂省
  • 1篇王根龙
  • 1篇蔡冬冬
  • 1篇晁会霞
  • 1篇庞桂珍
  • 1篇吴旭

传媒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2004年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7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海南岛大地构造特征的新探索被引量:9
2016年
当前对海南岛大地构造的认识主要有槽台说、地洼说、岛弧说和板块构造说,所有这些观点,包括活动论的板块构造都是建立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固定论的基础上的,都认为地层和岩石,特别是花岗岩都是原地形成的,并依此建立了多阶段、多旋回的地质-构造旋回或地槽、地台、地台活化(或地洼)的发展阶段和演化历史,集中体现了活动与稳定相互转化的递进过程。当我们重新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并采用新全球动力学理论和抽拉构造形成褶皱带、造山带模式的理论来重新认识海南岛的大地构造时,以上观点都值得商榷。研究发现:(1)海南岛前白垩系的所有地层都存在顶底不清、接触关系不明并常呈断层接触,岩石地层的建立不符合相关规范,不能按时代先后顺序建立全岛统一的地层柱,也不能按时代顺序和不整合上下关系建立地质-构造旋回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2)组成全岛最广的岩石是片麻状花岗岩,与沉积-变质岩占多数的大陆褶皱带(造山带)明显不同,具片麻状、混合岩化的花岗岩实属太古宙的TTG岩套,它不是侵位于相邻的前白垩系地层中的侵入岩,而是以抽拉-逆冲-推覆出地表的岩片构造;(3)全岛岩石地层按接触关系自下而上可划分出5个岩片构造系统:原地系统、准原地系统和3个外来系统,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出海南岛的构造单元;(4)海南岛所属的一级构造单元是青藏高原涡旋-甩出-热核反应构造体系,二级构造单元为南海-海南岛旋扭涡旋构造区,三级构造单元为海南岛旋卷-扭动构造及其内部的砥柱构造;(5)砥柱状隆升与南海基性火山岩中的热点相复合,是海南岛异常突出海面的根本原因,属原地系统;(6)不同岩片构造系统按抽拉构造的方式叠置堆垛在砥柱状-热点构造之上是海南岛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7)海南岛的大地构造发展史只能从中生代晚期开始。
晁会霞韩孝辉杨志华吴旭吕艳杨浩杨林瀚王莉萍
华山风景区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的资源。林木的保护是旅游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目前华山景区开发过程中林木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现状和存在实际问题及隐患,对华山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合理化方案...
张红雨吕艳彭文静
关键词:旅游经济华山景区林木资源可持续发展
文献传递
陕西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景观价值被引量:11
2015年
西安已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在其南部秦岭山峰中发育的多处大型基岩山崩体的形成历史与西安文明史一样久远,其中以西安市南30 km的翠华山大型山崩最为典型。该山崩体规模壮观,体量巨大,形态保存完整,景观奇特,被誉为中国"山崩奇观",但其成因目前仍存争论。本文在野外调查与勘探基础上,对翠华山天池地段的山崩体形态特征、堆积体结构、成灾范围、形成年代、成因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翠华山山崩体体积约1.8×107 m3,山崩体的形成与距今2900年左右的古西周都城的消亡属同一时期的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山崩过程包括孕育萌生、启动、加速、减速堆积等四个阶段,具有高速和长距离性;遗迹区内湖光、石海、断崖浑然一体,风景秀丽如画,具有奇、险、特、野之景观风格和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吕艳董颖张茂省杨建平李亚哲
关键词:花岗岩山崩地震地质遗迹
一种基于多源遥感的滑坡防灾技术框架及其工程应用被引量:9
2022年
我国是世界上受滑坡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区域性滑坡隐患探测工作.近年的政府工作表明,80%的滑坡发生在已圈定的隐患点范围外,80%的滑坡发生在防灾减灾工作条件相对薄弱的边远农村地区.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亟需:(1)厘清不同类型滑坡宜选用的广域探测技术,解决滑坡隐患广域探测的漏检问题;(2)突破社区协同滑坡防灾的难题,助力滑坡隐患探测和风险评估.本文将滑坡隐患分为4类:斜坡变形区、复活历史变形破坏区、稳定历史变形破坏区和潜在斜坡变形区,以便充分发挥多源遥感数据和技术的优势;进而提出一种“滑坡隐患广域探测-单体滑坡隐患风险评估-社区协同防灾”的多源遥感滑坡防灾技术框架.以青藏高原交通工程关键区段约10 000 km;区域作为研究区,协同社区(如设计和建设单位)共识别出滑坡隐患263处,其中斜坡变形区249处,复活历史变形破坏区5处,稳定历史变形破坏区9处,并针对3个典型滑坡隐患进行风险定量评估和社区协同防灾.该多源遥感技术框架将有助于提高社区滑坡防灾的能力,也将直接服务于青藏高原交通工程的建设与运维.
李振洪李振洪陈博占洁伟陈博吕艳丁明涛彭建兵
关键词:滑坡类型风险评估
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被引量:6
2019年
地质遗迹已成为经济区和城市群规划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专项调查,共发现地质遗迹点429处,其中具有价值的地质遗迹146处;整体上类型多样、内涵独特,以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地貌、水体景观等为主;空间分布范围广泛,空间结构类型呈现凝聚型不均匀分布,新构造活动与地貌、水系、第四纪沉积、温泉、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资源赋存属性、地质遗迹完整性及交通便捷性等原则,将地质遗迹区域划分为3个地质遗迹景观带、10个地质遗迹景观亚带、22个地质遗迹景观区。针对经济区和城市群、宜居城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与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建设一批国省地质公园、研学基地、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景道、特色小镇以及地质文化村,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路径。
丁华张茂省苟青青董英孙萍萍吕艳
关键词:空间分布特征
华山花岗岩地质遗迹景观成因机理与脆弱性研究
本论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地质遗迹分类与成因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华山花岗岩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调查了华山花岗岩地质遗迹的分布状况和类型特征;探讨了华山花岗岩地质遗迹景观的成因机制、演化过程及成因分类;基于花岗岩...
吕艳
关键词:花岗岩地质脆弱性
1556年陕西关中华县特大地震地质灾害遗迹发育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1556年陕西关中华县8 1/4级特大地震造成地表强烈变形破坏,灾害群发,伤亡惨重,是史载灾害极端严重的具有世界对比性的特大地震。地表现存的华县特大地震地质遗迹清晰完整,具有重要的地震灾害比较学意义和地震地质学研究价值。本文在深入调查关中盆地东部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等高烈度区地震地质遗迹的基础上,重点对发震断层、地震裂缝、地震山崩与地震滑坡等4类典型地质遗迹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县特大地震的典型地震地质遗迹的形成机理是地震动力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场地岩土体性质、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等要素和作用的耦合结果。华县地震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科考科普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应积极开展评价和保护工作,发挥地质遗迹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吕艳董颖冯希杰李亚哲彭建兵
关键词:地质遗迹滑坡发震断层
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从旅游资源、地质遗迹和国家建设地质公园的标准等方面,论证了华山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指出建立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必要性和意义在于可扩展华山旅游景观内涵,提升华山旅游活动的科技含量和风景区经济效益,保护华山地质遗迹和改善旅游环境。分析认为华山完全具备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条件,应尽快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庞桂珍吕艳蔡冬冬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旅游资源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成因及类型划分刍议——以陕西华山地区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深化人们对花岗岩地貌景观成因的认识,加强景区建设以及提高花岗岩地貌的科学研究水平,需要从目前花岗岩景观的地貌形态分类提升到按花岗岩的成因分类。本文在华山花岗岩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花岗岩动力学、运动学理论为指导,提出脆性形变前的塑性-韧性形变阶段是花岗岩景观形成的主要阶段,花岗岩景观的多样性是岩浆体在这个阶段中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造成的。花岗岩在塑性-韧性流变过程中与侵位的围岩互动,与围岩在韧-脆性变形的耦合过程中形成的景观表现为:①长岭状、龙脊状的景观与A、B型成分-结构层的线状背形结构有关;②峰岭、尖峰等景观主要和A、B型成分-结构面波中的原生(轴面)劈理(或节理)、"肠套"式褶皱及横节理有关;③旋卷-扭动过程中形成的弧形-扭动构造是花岗岩景区中千奇百怪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类似华山主峰、天柱山都是旋卷-扭动构造中的砥柱状突起;④绝大多数石蛋、石球和球状风化是鞘褶皱式结构样式的特殊表现;⑤成分-结构层的穹状隆升是浑圆状、圆丘状景观形成的主因。
吕艳郑利宏门文辉李亚哲徐永龙
论西部旅游景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
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种类丰富、魅力独特同时又具有珍贵而脆弱的特征,因此西部景区可持续发展尤显重要。 本文从揭示目前西部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经营体制、管理模式、人员配备...
吕艳张红雨彭文静
关键词:旅游开发景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