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安
- 作品数:71 被引量:389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程度副词"全"及其规约化语义特征
- 2020年
- "全"的程度副词身份是不容忽视的,其代表的程度为百分之百.判断句子中的"全"是范围副词还是程度副词,取决于其所在句的主语或宾语是否是复数集合名词."全"可做补语,还可通过重叠变成"全全"做程度补语,起到加强程度的作用.根据词义的规约化原则,状语位置上的"全"有[+一体化]语义特征,补语位置上的"全"有[+强调范围或程度的完整性]语义特征,补语位置上的强调功能不是句子焦点赋予的,而是"全"的基本语义决定的.
- 张佳慧吴长安
- 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
- 1999年
- 吴长安
- 关键词: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策划编辑制装帧设计案头工作图书质量
- 言者主观性表达:构式“X到A了”探究被引量:1
- 2021年
- 分析了近年流行的“惊艳到我了”“雷到你了”“难到他了”等说法,将其提取为构式“X到A了”,认为该构式的构式义是言者的主观性表达。本文对“X到A了”从构式判定、形式、意义、“X”与“A”的词类与音节进入限制、主观性、“X到A了”的变体,以及与“X死A了”的异同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 王震吴长安
- 关键词:构式义构式
- 近二十年国内构式语法研究之论评被引量:8
- 2018年
- 国内构式研究在基本内涵的界定上一直存在争议,横向研究的分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构式研究的纵向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国内构式研究的脉络和成果,总结了国内构式研究的类型,大致梳理了构式系统的内部结构。认为构式理论应该从广义构式观出发,努力使之成为适用性更广的理论。
- 张佳慧吴长安
- 关键词:构式义变式
- 类型学视野下看满语bi的显赫性及其动因被引量:1
- 2019年
- 本文从语言库藏类型学的角度对清代满语bi的形式和功能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bi不仅是满语中的显赫范畴,也是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中一个具有跨语言共性的显赫范畴。满语bi的语法化与其显赫性密不可分,其由实词到虚词的演变过程,是其语义特征要素逐渐脱落,同时语义不断泛化的结果。满语的语言类型特点、民族心理认知因素等是影响其功能显赫的内驱力。
- 杜佳烜吴长安
- 关键词:语法化
- 泛构式主义思想的语言基础被引量:15
- 2018年
- 饱受争议的构式泛化说其实是构式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一种语言理论要有解释所有语言现象的能力,仅仅说明那些"不能完全预测"的结构体是不够的;同时,这也是语法研究归宿——形式化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泛构式主义的主张得到了语言事实的支持。语言事实证明:那些看似简单的似乎用语义就可以说明的结构体远比想象的复杂,而构式理论就是解释这些复杂现象的好的理论武器。
- 吴长安
- 动态量词语法化的路径和动因——以“束”、“联”、“把”、“趟”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动态量词由动词转喻而来,不同的动态量词有不同的演化轨迹,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发展路径,即"表量量词→个体量词"、"客观量→主观量"和"称量单位→名词语素"。汉语独特的词类库藏和孤立语的语言类型和同动态量词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汉语动词的显赫性是动态量词语法化的根本原因。
- 高亚楠吴长安
- 关键词:主观化词汇化
- 单音词指称与陈述转化的标记模式和类型——兼谈单音词的词汇地位被引量:11
- 2004年
- 通过对单音词指称与陈述相互转化的标记模式和语义类型的描写 ,本文论说了易于发生转化的单音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用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解释指称化与陈述化原因的局限性 。
- 吴长安
- 关键词:单音词
- 从“就”类副词看“副+名”的表达功能被引量:3
- 2010年
- 语言学界探讨多年的现代汉语中的特殊结构形式"副+名",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实词虚化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介宾结构的功能替代形式。汉语介词发育的不完善不能满足汉语表达的要求,而时间的一维性又要求汉语介词必须承担起非主要动作、行为、状态等等所要承担的表达任务,这就导致了"副+名"出现并承担介宾结构的工作来完成表达任务的现象,这就是该结构形式产生并发挥介宾短语功能的原因。"副+名"现象的出现并大量产生并不会对汉语词类理论造成冲击。
- 吴长安
- 关键词:语法化介宾短语
- 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被引量:8
- 1998年
- 通假造成了人们的语音意识,而语音意识又是形声化两个前提之一。汉字在大量的通假后,在“求区别”遇到困难时,没有把已经形成的语音意识进一步发扬光大,走上拼音化的道路,而是以形为根本,走上了形声化的道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形声化源于中国人重直观的心理,“见形知义”、“形入心通”的形本位思想,有着诸多的表现。因此,通假在用字人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种“依声托事”的权宜之计。在“形”的基础上借助“声”来“求区别”。
- 吴长安
- 关键词:通假语音意识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