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占宇
- 作品数:142 被引量:525H指数:12
-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委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Fas/FasL系统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凋亡损伤中的作用及bFGF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Fas/FasL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影响。方法: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其中手术组大鼠左眼为缺血再灌注组,右眼为治疗组,手术组又按照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6,12,24,48,72h组。应用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结果: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出现于再灌注后6h,并逐渐递增,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72h组不明显。Fas,FasL表达改变与凋亡的神经细胞改变基本一致。bFGF治疗组各观察指标表达变化规律与缺血组基本一致,但AI值在12,24,48h组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Fas表达在6,12,24h组较缺血组显著下降(P<0.05);FasL表达在12,24,48h组较缺血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Fas/FasL死亡诱导系统参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神经节细胞的凋亡;bFGF可抑制Fas、FasL的表达,减少神经节细胞凋亡,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治疗作用。
- 赵颖牛膺筠周占宇高云霞王红云
- 关键词:FAS/FASL系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细胞损伤BFGF基因表达
-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aspases家族的表达及bFGF对其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后半胱天冬氨酸酶(Caspases)家族的表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制作实验性RIRI的大鼠模型。将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组和治疗组,其中后两组又分为再灌注后1、6、12、24、48、72h组。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RIRI后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2、Caspase-3的表达及玻璃体腔内注射外源性bFGF后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组视网膜组织Caspase-2、Caspase-3不表达。缺血组6h开始出现Caspase-2的表达,24h达高峰,48h和72h下降;Caspase-3在视网膜组织的表达时段与Caspase-2的表达规律相似。bFGF治疗组各观察指标变化趋势基本同缺血组,但各时间段的表达强度明显减弱,两组比较,于再灌注6、12、24h时段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spases家族参与了RIRI,导致神经细胞的凋亡;bFGF可以抑制Caspase-2、Caspase-3蛋白的表达,因此,bFGF在RIRI中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达到其保护作用。
- 姜文静牛膺筠赵颖周占宇
- 关键词: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 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Caspase-1和NF-κ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Caspase-1和NF-κb蛋白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氨基胍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它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组为糖尿病未治疗组(DM)和氨基胍治疗组(AG),其下又各设1月、3月、6月亚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1和NF-κb蛋白的表达,及氨基胍对两者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大鼠和DM1组视网膜无Caspase-1蛋白的表达,DM3组主要见于神经节细胞层;DM6组表达扩展到内核层和外核层。正常大鼠和DM1月组视网膜内外核层弱表达NF-κb。DM3表达波及神经节细胞层,DM6中NF-κb蛋白表达几乎遍及整个视网膜层。氨基胍治疗组中,Caspase-1和NF-κb的表达均有下降,其中AG3组与DM3组,AG6组与DM6组两者表达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上Caspase-1和NF-κb的表达上调了,两者可能均参与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导致了神经细胞的凋亡。氨基胍可通过抑制Caspase-1和NF-κb蛋白在视网膜上的表达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王荣荣曲虹周占宇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CASPASE-1NF-ΚB
- 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视神经病变
- 赵颖周占宇
- 眼内异物的B型超声扫描诊断分析被引量:13
- 2003年
- 目的 分析眼异物在B型超声扫描探查中的声像学特点及定位的优势 ,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眼科专用A、B型两用超声波扫描仪 ,对 38例眼异物进行探查。结果 本组 38例中 32例经B超探查发现异物回声 ,异物检出率为 84 2 % (32 / 38) ,其中眼内异物 2 2例 (57 9% ) ;眼球壁异物 9例 (2 3 7% ) ;眶内异物 1例 (2 6 % )。有 30例行X光或CT检查 ,结果 2 3例发现异物 ,异物检出率为 76 6 % (2 3/ 30 ) ,其中眼内异物 1 6例(53 3 % ) ;眼球壁异物 4例 (1 3 3% ) ;眶内异物 3例 (1 0 0 % )。结论 B型超声探查对于眼内异物 。
- 林红周占宇牛膺筠康菊
- 关键词:B型超声眼内异物B超探查
- 急症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 观察急症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 对28例内源性眼内炎患者3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无眼部外伤史和内眼手术史.就诊时无全身症状者21例;发热者3例;眼胀痛伴头痛者2例;腹部疼痛者2例.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及眼B型超声检查后确诊.无发热、全身情况暂时稳定患者25只眼明确诊断后急症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治疗;全身情况不稳定同时有发热或腹痛患者5只眼经相关科室治疗后立即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抽取玻璃体积脓送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及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手术后随访18~30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改善情况及眼球保留情况.结果 30只眼中,手术后炎症控制,保留眼球者28只眼,占93.3%;手术后玻璃体再次积脓,眼压不能控制,行眼内容剜除手术者2只眼,占6.7%.手术后1、18个月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7,32.44;P<0.01).手术后眼压正常者24只眼,占80.0%;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者6只眼,占20.0%.一过性高眼压者经治疗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与手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3;P<0.05).28份玻璃体标本中,培养结果阳性者12例,致病病原体检出率为42.9%.其中,细菌7例,占培养结果阳性者58.3%;真菌5例,占培养结果阳性者41.7%.28例患者中,合并肝胆系统感染者18例,占64.3%.结论 急症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 姜涛姜靖周杨赵桂秋周占宇牛膺筠康菊
- 经角膜缘人工晶体悬吊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 2015年
- 目的 观察经角膜缘切口的无晶体眼行人工晶体悬吊术后角膜表面形态以及屈光状态变化.方法无晶体眼病人19例(19只眼),采用英国RAYNER公司620H折叠式人工晶体对患眼行经角膜缘切口的折叠式人工晶体悬吊术,使用角膜地形图分析仪观察其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2个月的角膜表面形态以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散光值(CYL)、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的改变.结果 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CYL、SAI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F=19.563、22.352,t=3.359~7.253,P〈0.05).SRI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者在术后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角膜缘切口行人工晶体悬吊术后SRI、SAI、CYL变化小、散光小、愈合快,可获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该术式是治疗无后囊膜无晶体眼的一种较好的、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 苑伏香周占宇李怡赵娟王爽谢圣超
- 关键词:晶体植入眼内角膜地形图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急性眼内炎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急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48例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急性眼内炎4例(4眼),眼内炎发生于术后2—6d,视力为光感~数指/10cm。治疗方法:2例行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其中1例效果欠佳,于次日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内注药;另2例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均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结果随访8~26个月,4例眼内炎均得到控制,最后视力分别为0.15、0.25、0.6、0.8。结论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急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李玲丽周占宇梁敏张国文
- 关键词:白内障摘出术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
- 双侧眼眶霍奇金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 2018年
- 患者,女,33岁,2015年2月偶然发现双眼眶部肿物,如黄豆粒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度差,无皮肤破溃和流脓.2016年2月外院诊断为Mikulicz病,于风湿免疫科接受治疗.患者自诉双侧下颂部扪及直径约1cm肿物,无压痛.
- 刘怡刘夫玲秦蕾蕾周占宇
-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MIKULICZ病眼眶皮肤破溃风湿免疫活动度
- 改良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的效果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改良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3月—2016年4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行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56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人工晶体缝线固定部位的不同分成睫状体平坦部(角巩膜缘后3.0 mm)固定组和睫状沟(角巩膜缘后1.5 mm)固定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行裂隙灯、前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比较两组术后色素播散综合征(PDS)、色素播散性青光眼(PG)、虹膜夹持(IC)和反向瞳孔阻滞(RPB)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56例59只眼被纳入研究,其中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35例36只眼,睫状沟固定组21例23只眼,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睫状沟固定组术后并发症PDS、PG、RPB、IC等的发生率高于睫状体平坦部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64~43.382,P<0.01)。两组术后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一片式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体平坦部缝线固定术术后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 刁志玮童念庭周占宇
- 关键词:色素性青光眼色素播散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