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尚哲

作品数:118 被引量:847H指数:21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4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6篇天文地球
  • 7篇历史地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6篇冰川
  • 23篇冰期
  • 22篇测年
  • 20篇第四纪
  • 19篇青藏
  • 19篇青藏高原
  • 17篇气候
  • 15篇地貌
  • 13篇第四纪冰川
  • 13篇ESR测年
  • 10篇冰川作用
  • 10篇冰碛
  • 9篇东南
  • 8篇更新世
  • 7篇东南部
  • 7篇同位素
  • 7篇全新世
  • 7篇末次冰期
  • 6篇冰碛物
  • 5篇释光测年

机构

  • 81篇华南师范大学
  • 68篇兰州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浙江师范大学
  • 8篇嘉应学院
  • 5篇上海师范大学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2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作者

  • 118篇周尚哲
  • 28篇许刘兵
  • 17篇王杰
  • 15篇崔建新
  • 14篇李吉均
  • 10篇赵井东
  • 9篇康建成
  • 9篇朱丽东
  • 8篇叶玮
  • 7篇周凌云
  • 7篇欧先交
  • 5篇刘继鹏
  • 5篇郑琰明
  • 5篇赖忠平
  • 5篇张小伟
  • 5篇曾兰华
  • 5篇李凤全
  • 5篇唐述林
  • 5篇潘保田
  • 4篇业渝光

传媒

  • 32篇冰川冻土
  • 8篇第四纪研究
  • 5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地理科学
  • 3篇山地学报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热带地理
  • 2篇极地研究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2篇全国地貌与第...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09
  • 5篇2008
  • 10篇2007
  • 9篇2006
  • 9篇2005
  • 13篇2004
  • 4篇2003
  • 7篇2002
  • 6篇2001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稻城冰帽区更新世冰川测年研究被引量:27
2004年
通过ESR和14C测年对典型冰碛物进行直接和间接定年,并结合冰碛地貌形态和位置,确定稻城冰帽区自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6次较大规模的冰川前进,依次与MIS 16、MIS 6、MIS 3中期、MIS 2早期、全球意义上的末次盛冰期(MIS 2)和冰后期对应,冰川作用规模基本上逐渐减小.最早、规模最大的冰川作用发生在570kaBP前后,意味着本段高原面在570kaBP之前已进入了冰冻圈,且自那时起,该区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抬升作用.全新世到来之前,稻城冰帽全部消失了,它是一个随着气候冷暖波动逐渐后退的过程,不是以死冰的方式突然消亡.值得注意的是,末次冰期大间冰阶中期(MIS 3b)的冰川前进规模超过了末次盛冰期(MIS 2),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期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步性.其不同步的原因可能是:MIS 3中期,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相对较低,但其海陆分布状况能够诱发较强的南亚夏季风,它给以季风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海洋性冰川区带来较多的降水,结合该时段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冰川较大规模前进;末次盛冰期时,气候严寒,但夏季风微弱,降水稀少,冰川平衡线下降程度反而不及MIS 3b.
许刘兵周尚哲崔建新王杰David Mickelson
关键词:ESR测年青藏高原东南部
中国西部山岳冰川MIS3b冰进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2
2007年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且年龄基本上都对应于MIS3b(54~44kaBP).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并对MIS3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MIS3强大的季风环流带来的丰富降水与MIS3b冷阶段的组合是川西高原的沙鲁里山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MIS3b冰进的主要原因,而天山西段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MIS3b冰进则是不稳定的西风波动带来的丰富降水所致.这3个地区沉积有该次冰进的冰碛物.
赵井东周尚哲刘时银何元庆许刘兵王杰
关键词:晚更新世冰碛物ESR测年季风环流
第四纪冰川测年研究新进展被引量:35
2003年
第四纪冰川研究经历了与经典的阿尔卑斯冰期模式对比,与深海氧同曲线位素对比和技术测年3个阶段.由于近年测年技术的应用,国际上晚第四纪冰川作用研究有喜人的进展,2003年召开的第16届INQUA再度出现第四纪冰川热.我国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研究近年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确定高原各山脉发生最早冰川作用的时间是不同的:天山和祁连山在450~470kaBP的氧同位素12阶段,横断山的沙鲁里山和玉龙山在560kaBP左右的16阶段,东西昆仑山在约700kaBP左右,念青唐古拉山在680kaBP.表明在青藏高原昆 黄运动后的全球历次冰期中,高原各部相继发育冰川,成为了冰期中地球中低纬度山地冰川的王国.
周尚哲李吉均
关键词:第四纪冰川测年青藏高原
冰期之青藏高原新研究被引量:33
2001年
冰碛测年技术近些年有很大进展。古里雅冰芯底部3 6Cl测年和昆仑山垭口老冰碛ESR测年已表明 ,青藏高原在昆仑黄河运动之后的 70万年前就进入了当时的冰冻圈 ,与全球性的冰期旋回相耦合 ,发生了最早的冰川作用。最近的冰碛ESR测年表明 ,高原东北边缘的祁连山地区至少在 40多万年前的氧同位素 12阶段发生了冰川作用 ,天山高望峰冰碛测年显示了同样的结果。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表明 ,高原第四纪冰川仍然是以横亘在高原上的高大山系为依托发育的 ,各地各次冰川作用的清晰界限和有限范围不允许作连续大冰盖的推断。稻城冰帽南面断陷谷地中深风化红色冰碛物粘土的硅铝率和硅铝铁率达到了红壤的水平 ,其北面理塘盆地灰岩风化壳也显示很深的风化 ,此二者海拔在40 0 0m上下 ,有相当老的年龄 ,说明它们从未受到大冰盖的袭劫。研究进一步表明 ,现代和冰期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 ,羌塘地区高出边缘 15 0 0m左右 ,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 ,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 ,而不是什么大冰盖的证据。
周尚哲李吉均
关键词:青藏高原更新世冰芯氯同位素ESR测年
青藏高原东南部更新世冰川作用及西南季风波动对末次冰期冰川作用的影响
地处南亚季风区的青藏高原东南部沙鲁里山地区保留有自中更新世最早冰川作用以来广泛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通过ESR、C技术对冰碛物进行直接和间接测年,结合冰碛地貌形态及其风化程度差异,表明沙鲁里山地区可能经历了4次规模较大的冰川...
许刘兵周尚哲
文献传递
论冰碛石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泥石流石的区别被引量:4
2021年
长期以来流行的球度和圆度概念不足以刻画冰碛石及其他成因砾石的细微特征,需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有判别价值的标志性特征。针对冰碛石与泥石流石辨识的疑难问题,提出外接圆特征、粗糙度特征、圆度-体积特征以及混杂堆积砾石形态构成特征等几个概念。通过这些特征研究,结合真实的冰川擦痕、颤痕等标志,可更加准确地进行冰川沉积物与其他成因沉积物的判定。
周尚哲
第四纪冰冻圈――全球变化长尺度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第四纪是以大冰期为标志的最新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大冰期的基本特征是轨道尺度的冰期-间冰期交替及亚轨道尺度的冰阶-间冰阶变化。现在是比较温暖的间冰期,冰川只覆盖陆地面积的10%。而在冰期最盛时,冰川覆盖全球陆地面积的30%,冻土扩展,气候干旱,风沙盛行,海平面降低130—150 m,植被向低纬度收缩10o以上,垂直带谱下移1000 m以上。冰期天文理论成功解释了冰期-间冰期循环周期问题,但还存在诸多挑战。第四纪也是古人类向现代人发展的时期。古人类诞生于东非,约200万年前曾向欧亚大陆有限扩散,但一直到了末次间冰期才大规模扩散;尤其在随后的末次冰期中,人类更是借助于大陆桥扩散到美洲和澳洲。新仙女木事件后,气候变暖,人类进入细石器时代并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发展深刻影响到了地球的自然进程,导致全球变暖,预示着一个“人类纪”的到来。
周尚哲赵井东王杰许刘兵崔建新欧先交谢金明
关键词:第四纪
唐古拉山垭口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测年新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在野外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唐古拉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的冰碛漂砾(或有冰川擦痕的露头)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龄的测定,得到(16.1±1.7)ka BP、(31.9±3.4)ka BP、(41.4±4.3)kaBP和(66.8±4.3)ka BP 4个测年数据.结合前人对本地区研究和测年的资料,确定该区更新世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冰川作用: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早冰阶、间冰阶和晚冰阶,依次与MIS6、MIS4、MIS3和MIS2阶段对应;全新世经历了2次小的冰进:新冰期和小冰期,它们的时代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新冰期和小冰期的时代基本一致.末次盛冰期的冰川范围十分有限,并且MIS3阶段的冰进规模远远超过了末次盛冰期.早期考察中所命名的唐古拉冰期和巴斯错冰期的时代是中更新世晚期(MIS6)和末次冰期早冰阶(MIS4),扎加藏布冰期的冰碛可能是末次冰期的冰碛叠加在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碛物之上,而又经过后期作用改造而形成的一套冰碛.在该区老的冰碛物上没有测定出MIS6阶段之前的年代数据,可能是由后期的破坏或采集的样品不够充分所致,因此对本区最早冰川作用的时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杰周尚哲唐述林Patrick M.ColganJeffrey S.Munroe
关键词:第四纪冰川MIS3
藏东南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冰川重建被引量:2
2021年
“古乡冰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冰期之一,指代的是倒数第二次冰期,其命名依据来源于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于古乡一带的终碛-侧碛垄,已有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结果显示其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6。然而,古乡冰期时波堆藏布江流域冰川作用范围、冰量及平衡线高度(ELA)等关键信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冰川地貌野外考察、高清遥感影像/卫星照片及绝对数值年龄,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的冰川作用范围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运用冰面纵剖面模型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古冰川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古乡冰期时流域内冰川的平均厚度约360 m,冰川总面积为2648 km^(2),体积约为953 km^(3),流域内的冰川覆盖率由古乡冰期时的63%缩减至现在的22.4%。此外,运用积累区面积比率(AAR)法和末端-源头高度比率(THAR)法对波堆藏布江流域现代和古乡冰期时的冰川平衡线高度进行了估算。其中,现代冰川ELA为4455 m,基于反距离加权法插值的古冰面高程计算出古乡冰期时ELA为3871 m,比现代ELA低了584 m,古冰川ELA估算结果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
覃长雄许刘兵谢金明周尚哲
西藏东南部末次冰期早阶段冰川作用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西藏东南部的“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划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蓝本。其中,白玉冰期即末次冰期,分为早阶段和晚阶段,相对应的冰川沉积广泛分布于本区的波堆藏布谷地。已有的冰川数值年代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晚阶段的冰川作用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然而,关于早阶段的冰进记录,目前却未有确切的年代学证据,此次冰川作用究竟发生于MIS 4还是MIS 3,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及野外地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光释光测年手段对波堆藏布谷地疑似形成于末次冰期早阶段的冰碛垄进行测年,年代结果介于(56.4±4.2)~(65.9±3.9)ka之间,相当于MIS 4。藏东南地区MIS 4冰期冰川作用年代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具有可比性,表明该阶段冰川作用发生的普遍性。通过对比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及亚洲季风区古气温与古降水指标记录,认为藏东南地区MIS 4冰期冰川作用可能是对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减弱及气温下降的响应,与季风降水无关。
谢金明周尚哲许刘兵杨太保
关键词:西藏东南部光释光测年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