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旭辉

作品数:112 被引量:624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9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44篇动脉
  • 28篇造影
  • 24篇血管
  • 23篇冠状
  • 22篇64层螺旋
  • 22篇64层螺旋C...
  • 20篇冠状动脉
  • 18篇血管造影
  • 18篇X线
  • 18篇X线计算
  • 18篇X线计算机
  • 17篇造影术
  • 15篇血管造影术
  • 14篇肺动脉
  • 12篇体层摄影
  • 12篇肿瘤
  • 11篇体层摄影术
  • 10篇心脏
  • 10篇房颤
  • 9篇先天性

机构

  • 10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9篇中山大学
  • 5篇广东省中医院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首钢...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2篇东芝(中国)...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武汉市中心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广州迈普再生...

作者

  • 112篇周旭辉
  • 31篇孟悛非
  • 30篇李向民
  • 29篇李子平
  • 22篇严超贵
  • 20篇杨有优
  • 17篇彭振鹏
  • 17篇彭谦
  • 16篇范淼
  • 12篇李树荣
  • 11篇周淑琴
  • 11篇高樱
  • 10篇冯仕庭
  • 10篇杨智云
  • 9篇王思云
  • 9篇谭国胜
  • 9篇林玲
  • 8篇谢红波
  • 7篇孙灿辉
  • 7篇罗初凡

传媒

  • 25篇影像诊断与介...
  • 15篇中华放射学杂...
  • 12篇中山大学学报...
  • 8篇临床放射学杂...
  • 4篇中国医学计算...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华放射医学...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11篇2010
  • 9篇2009
  • 10篇2008
  • 9篇2007
  • 15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1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低电压扫描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100kV)扫描在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将55名临床需要做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37例,女18例,平均54岁)按随机分配原则编入A、B两组(A组27例,B组2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100及120kV,管电流均采用150mAs。比较两组的CT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平均强化CT值(SI)、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及辐射剂量。使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图像噪声(14.4HU)稍高于B组(11.5HU),且A组信噪比(SNR)略低于B组。A、B两者之间的血管强化值及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I:303.6HU比301.7HU,P=0.873;CNR:17.8比22.0,P=0.142)。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两组图像的主客观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B组分别降低33%、38%及37%。结论 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100kV)可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
郑少燕初建平杨智云严超贵范淼周旭辉李树荣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低剂量CT血管成像
炎症性成肌纤维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探讨炎症性成肌纤维细胞瘤 (IMT)的CT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例IMT的CT表现。其中男 8例 ,女 6例 ,年龄 1~ 6 1岁。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将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 ,探讨其CT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  14例IMT发生于鼻窦内和 (或 )周围 3例 ,乳腺、气管内、肠系膜及腹膜后各 2例 ,左肺、胃及右大腿各 1例。CT征象为等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或肿块 ,可有浅分叶 ,大小 1~ 30cm ;10例边缘清晰、4例不清晰 ;内部密度较均匀 10例 ;增强扫描肿瘤 4例呈中度强化 ,10例呈明显强化 ;4例内部可见中心瘢痕 ;4例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 ;邻近器官受压移位 9例。病理上可见成肌纤维细胞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结论IMT的CT征象与病理表现相一致 ,CT检查有助于IMT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明确病灶范围有重要的价值 ,可以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范淼李子平冯仕庭周旭辉彭振鹏许达生
关键词:CT表现病理对照炎症细胞浸润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肾上腺中空征:发生率、CT表现及临床后果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肾上腺中空征(HAGS)的发生率、CT表现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5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及临床资料,CT检查均于患者确诊感染性休克后一周内进行。增强扫描动脉期患者肾上腺中心区域强化显著低于外周,而静脉期上述低强化区被填充,强化程度与外周一致时,将其定义为HAGS阳性。统计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HAGS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在患者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结果175例患者中HAGS阳性率约为30%。HAGS阳性组(53例)与阴性组(12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均无显著差异(P=0.137,0.655)。HAGS阳性与阴性组间病死率(83.0%比49.1%)存在显著差异(P<0.001)。HAGS阳性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阴性组,OR值为5.052(2.270, 11.244)。以HAGS阳性预测患者死亡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42%、87%。两位放射科医师对肾上腺中空征的判断一致性良好(κ=0.986)。结论 HAGS是一种常见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特殊CT征象,其发生提示预后不良。
谢秋霞彭洋周旭辉关键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肾上腺感染性休克重症监护
房颤患者的64层CTCA:平均心率对图像质量和最佳重建期相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评价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平均心率对最佳图像重建时相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58例房颤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均未服用美托洛尔。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好、中等和差。分析平均心率和患者总体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判别分析法计算获得总体图像质量为好和中等的平均心率阈值和最佳重建时相在收缩末期的平均心率阈值。结果:平均心率和患者总体图像质量之间呈负相关(r=-0.43,P=0.001);患者总体图像质量为好和中等的平均心率阈值分别为80次/min和95次/min;最佳重建时相在收缩末期的平均心率阈值为85次/min。结论:控制患者平均心率在一定阈值以下并结合舒张中期重建,能保证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
周旭辉彭振鹏杨琳张兆琪李海波张滨李树荣周淑琴
关键词:造影冠状动脉心率图像质量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评价活体供肾的形态并定量计算单侧肾肾小球滤过率
2011年
目的探讨一次性多层螺旋CT检查同时评价活体供肾形态和定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可行性。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移植的36名活体供肾者(共72个肾)进行术前评价。在原有常规三期CT增强扫描基础上,于皮质期之前以及皮质期后各插入一个动态增强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肾实质、肾动脉、肾静脉以及收集系统,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利用全肾Patlak方程计算分肾GFR,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测定的分肾GFR进行Pearson相关与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36名供肾者中,20名进行了肾移植术。CT发现的肾动、静脉变异与术中所见一致。利用全肾Patlak方程CT计算所得GFR为(42.4±8.9)ml/min(左肾),(43.2±8.4)ml/min(右肾);SPECT所得GFR为(47.4±9.3)ml/min(左肾),(48.2±8.5)ml/min(右肾),对两组数据对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所测得的单肾GFR值呈较好的正相关,左、右肾Pe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3、0.709(均P〈0.01)。结论肾移植术前活体供肾评估中,一次性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同时提供肾脏的解剖信息以及GFR值。
苏晨郭燕王长希严超贵周旭辉刘龙山张玲
关键词:螺旋计算机活体供者肾小球滤过率低剂量
CT中耳仿真内窥镜成像对中耳结构空间解剖关系的显示价值(英文)被引量:4
2009年
背景:中耳结构复杂、细微,位置深而隐匿。CT仿真内窥镜成像可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纤维内镜所见。目的:验证64排螺旋CT中耳仿真内窥镜对中耳正常结构的显示能力以及在病变中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验证性对比观察,于2005-10/2006-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完成。对象:选择33例(66耳)疑有中耳疾病行双耳螺旋CT检查患者,其中正常35耳;病变31耳包括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4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根治术后复发2耳、中耳癌2耳、外耳道异物肉芽肿1耳及颞骨骨折2耳。方法:行颞骨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软组织算法密集重建后,利用Navigator软件行中耳CT仿真内窥镜成像。所有CT仿真内窥镜成像均与常规二维CT图像及手术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的主要结构包括各听小骨及其间的关节、上中下鼓室、鼓窦及外耳道、鼓室各壁结构、面隐窝、鼓室天盖、锤骨前、上韧带、砧骨后韧带及后鼓室的结构。结果:100%的CT仿真内窥镜图像可清晰显示正常中耳大部分听小骨及鼓室各壁结构,68.6%(24/35)及74.3%(26/35)的CT仿真内窥镜图像可分别清晰显示镫骨前、后脚,而且CT仿真内窥镜图像可清晰显示后鼓室重要解剖结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中,CT仿真内窥镜显示锤骨柄、砧骨长脚骨质破坏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为91.7%(22/24),锤骨头、砧骨短脚、镫骨脚骨质骨质破坏的符合率分别为95.8%(23/24),100%(24/24)及87.5%(21/24);1耳中耳癌中CT仿真内窥镜可清晰、立体显示鼓室盖、鼓岬及外半规管的骨质破坏;1耳颞骨骨折中CT仿真内窥镜可清晰显示锤砧关节脱位。中耳CT仿真内窥镜成像平均耗时约10min。结论:64排螺旋CT中耳CT仿真内窥镜可以清晰显示中耳的正常解剖细节,对病变中耳骨质破坏显示的符合率较高,且CT仿真内窥镜耗时不�
杨智云刘春玲周旭辉严超贵谢红波彭谦
关键词: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仿真内窥镜中耳
64排螺旋CT对伴有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22
2010年
评价64排螺旋CT在不同情况下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所致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165例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至少1个主要分支狭窄>50%的患者,分别以个体、冠状动脉主支、节段、病变狭窄程度及钙化斑块形态为分析对象,测量Agatston积分(ACS)和狭窄率。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标准,通过绘制ROC曲线来判定不同情况下CTCA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佳的诊断切点。结果以个体为分析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以ACS值113.5为切点时诊断准确性最高。以冠状动脉主支为分析对象,对右冠状动脉及其属支狭窄的诊断效果最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分析对象,对RCA1段狭窄诊断准确性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以钙化斑块形态为研究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仅在0.601~0.667之间,诊断价值较低。CTCA对狭窄程度<50%的狭窄诊断价值较大,曲线下面积为0.856。结论CTCA中,钙化对不同主支、不同节段及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影响不同;钙化斑块的形态不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吕飙周旭辉王翔张滨赵蕾杨琳王淼张同张蕴张兆琪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钙质沉着症
术后读片:右侧胸腔肿物一例
2012年
病例资料 男,54岁,体检发现右下肺野肿块8年、患者自诉8年前体检发现右肺肿块。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随访肿物一直未见明确增大。近4个月来患者出现运动后乏力.外院就诊时体格检查呈贫血貌,诊断为贫血,行胸部CT及PET/CT检查示右肺巨大肿物,考虑为恶性肿瘤。既往3年前有甲状腺瘤手术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专科检查右下肺呼吸音减弱。
洪桂洵周旭辉饶良俊
关键词:胸腔肿物右侧读片术后病例资料体格检查
女性原发性前纵隔精原细胞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11年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于1951年最早由Friemen描述.发生率低.罕见于女性。由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均无特殊性。致其术前诊断十分困难。本研究对1例女性原发性前纵隔精原细胞瘤进行报道,复习文献并总结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等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朱姗姗杨栋周旭辉
关键词:纵隔肿瘤精原细胞瘤病例报告
经静脉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经静脉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EB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 3 8例 ,对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计算EBCT造影诊断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1)EBCT造影可清晰显示和评价共 3 8例15 2支心外膜冠状动脉中的 13 4支 (88 2 % ) ,另 18支 (11 8% )显影不清。左主干全部清晰显示 ,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显影清晰者分别为 94 7%、81 6%和 76 3 % ,左主干和前降支显示的比例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 ,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EBCT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8 0 %、84 6%、86 8%、91 7%和 78 6% ;(3 )在3 8支腔径狭窄≥ 5 0 %的血管中 ,EBCT造影低估了其中 8支的病变程度 ,敏感度为 78 9% ;在 96支无明显狭窄的血管中 ,EBCT造影高估了其中 7支的病变程度 ,特异度为 92 7%。结论 经静脉EBCT冠状动脉造影是 1种很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方法 。
罗初凡李向民杜志民胡承恒周旭辉李怡曾武涛马虹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疾病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