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晓健

作品数:189 被引量:43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55篇会议论文
  • 17篇科技成果
  • 7篇专利

领域

  • 17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17篇细胞
  • 68篇口腔
  • 45篇鳞癌
  • 39篇口腔鳞
  • 34篇肿瘤
  • 34篇腺样
  • 34篇囊性
  • 32篇腺样囊性癌
  • 32篇囊性癌
  • 32篇口腔鳞癌
  • 29篇基因
  • 28篇鳞状
  • 27篇鳞状细胞
  • 25篇细胞癌
  • 22篇涎腺
  • 22篇鳞状细胞癌
  • 20篇涎腺腺样囊性...
  • 19篇体外
  • 17篇蛋白
  • 17篇上皮

机构

  • 91篇上海第二医科...
  • 7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7篇上海第二医科...
  • 8篇青岛大学医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市口腔医...
  • 4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铁道大学
  • 3篇苏州市口腔医...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青岛大学
  • 2篇河南医科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189篇周晓健
  • 123篇陈万涛
  • 70篇张志愿
  • 51篇何荣根
  • 38篇张萍
  • 29篇潘红芽
  • 27篇邱蔚六
  • 22篇徐骎
  • 21篇叶冬霞
  • 19篇郭伟
  • 17篇林国础
  • 17篇李江
  • 13篇林李嵩
  • 11篇周曾同
  • 10篇刘兴坤
  • 10篇竺涵光
  • 8篇蒋欣泉
  • 8篇蔡殿才
  • 8篇曹俊
  • 8篇李宁毅

传媒

  • 24篇上海口腔医学
  • 23篇中华口腔医学...
  • 17篇中国口腔颌面...
  • 14篇口腔颌面外科...
  • 5篇华西口腔医学...
  • 5篇2004年口...
  • 4篇2004年上...
  • 4篇第一届全国口...
  • 3篇临床口腔医学...
  • 3篇肿瘤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口腔医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实用口腔医学...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科技通报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8篇2010
  • 8篇2009
  • 10篇2008
  • 7篇2007
  • 21篇2006
  • 18篇2005
  • 26篇2004
  • 11篇2003
  • 18篇2002
  • 18篇2001
  • 23篇2000
  • 5篇1999
  • 5篇1998
  • 2篇1997
  • 5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1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苯丙芘联合佛波酯恶性转化HIOEC细胞的实验研究
2006年
目的:诱导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系HIOEC细胞恶性转化,建立HIOEC-B(a)P-TPA细胞系。方法:通过递增浓度的化学致癌剂苯丙芘复合促癌剂佛波酯体外诱导HIOEC细胞,筛选得到具有恶性表型的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IOEC-B(a)P-TPA。通过微分干涉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角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情况;软琼脂集落形成、裸小鼠异体皮下成瘤性鉴定HIOEC-B(a)P-TPA细胞的恶性表型。结果:(1)HIOEC细胞诱导培养6个月后,可以在正常生理钙离子浓度、含胎牛血清培养液中生长;(2)细胞在诱导过程中形态多变,最后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异形性明显;(3)HIOEC-B(a)P-TPA细胞中细胞角蛋白表达减弱,同时表达波形蛋白;(4)有很强的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集落形成率为24.5%;(5)HIOEC-B(a)P-TPA细胞尚未观察到成瘤性。结论:生物化学致癌因素B(a)P和TPA可诱导HIOEC细胞恶性转化,反映了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恶变发生、发展过程。
潘红芽张志愿周晓健李江张萍陈万涛
关键词:佛波酯癌变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
抗BrdU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1999年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 BrdU)是DNA前体胸腺嘧啶核苷的类似物。通过检测BrdU掺入S期细胞DNA的基因片段,可避免用同位素标记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副作用。本文在过碘酸氧化法偶联抗原的基础上,已制备出具有均一分泌活性...
李新明何荣根王红徐犇周晓健赵学礼
关键词:BRDU单克隆抗体
口腔鳞状细胞癌多因素、多步骤癌变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诱导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系HIOEC 细胞恶性转化,研究口腔粘膜上皮细胞从正常、永生化到逐步恶变的体外发生、发展过程。材料与方法通过递增浓度的化学致癌剂苯丙芘体外诱导HIOEC 细胞,或复合促癌剂佛波酯诱导培养,筛选得...
潘红芽张志愿周晓健李金忠张萍陈万涛
关键词:癌发生口腔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状瘤病毒佛波酯
文献传递
腹膜腔注射肝素对ACC-M细胞在裸鼠肺、肝组织分布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通过观察腹膜腔注射肝素对ACC_M细胞在裸鼠肺、肝组织的分布特点 ,研究其对腺样囊性癌肺高转移细胞肺粘附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裸鼠腹腔注射肝素后 ,经尾静脉注入氚标胸腺嘧啶核苷 (3 HTdR)标记ACC_M细胞 ,分别检测注射后 2h、6h、18h肺、肝组织单位重量的每分钟同位素脉冲数 (CPM)。结果 裸鼠单位重量肺组织3 H_ACC_M在不同时间由高到低依次是空白对照组 2h、6h、18h ,肝素组 6h、2h、18h。相同时段肝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单位重量肝组织3 H_ACC_M在不同时间由高到低依次是空白对照组为 2h、6h、18h ,肝素组为 2h、6h、18h ,相同时段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素腹腔注射后可减少肺组织内ACC_M细胞数量 ,但对相同时段肝组织内ACC_M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 ,肝素可能在抑制腺样囊性癌肺转移中发挥作用。
王新军陈万涛周正炎马衍青周晓健
关键词:肝素ACC-M细胞粘附
肝素和P-选择素单抗对ACC-M细胞与血小板黏附影响的研究
2005年
王新军陈万涛周正炎周晓健
关键词:ACC-M细胞血小板黏附P-选择素肝素单抗不同时段
4NQO诱发大鼠舌癌变细胞分化异常的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 4 硝基喹啉 1 氧化物 (4NQO)诱发大鼠舌癌变细胞分化异常的超微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口服 4NQO诱发大鼠舌粘膜癌变 ,透射电镜动态观察癌变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随大鼠舌癌变进展 ,鳞状上皮细胞浆、核、细胞间连接、基底膜等发生规律性变化。其中张力原纤维、桥粒、角质颗粒呈逐渐减少趋势 ,线粒体则逐渐增多 ;部分重度异常增生上皮已发生基底膜断裂 ,原位癌细胞有个别已突破基底膜。结论 口腔癌变是一个渐变过程 ,鳞状上皮分化异常主要表现为合成产物减少和增殖代谢活跃细胞器增多。电镜观察基底膜可以早期发现癌变。
刘兴坤何荣根陈万涛张志愿周曾同周晓健
关键词:舌癌分化超微结构
中药“益肾清火”方对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中药“益肾清火”方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该方在牙周炎骨修复中的作用和机理。方法选择12—15月龄SD大鼠,分为A、B、C、D、E共5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牙周炎造模组,C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高剂量组,D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中剂量组、E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低剂量组。牙周炎造模后灌胃10d,采集大鼠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BMSCs,观察BMSCs增殖活性和碱性磷酸酶产生情况的变化。结果C组最后一次灌胃后0.5h采集的血清与A组血清作用相近,对细胞增殖作用最强,与其余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B组作用最差;C组最后一次灌胃后1h采集的血清对细胞碱性磷酸酶的产生及活性影响较其余各组更强(P<0.01)。结论中药“益肾清火”方对牙周炎动物BMSCs有促增殖和诱导成骨分化的作用。
罗礼君束蓉俞瑾乔伟伟周晓健
关键词:血清药理学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
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诱导口腔鳞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定量地检测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的体外抗增殖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应用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细胞,以顺铂(cisplatin,CDDP)作为对照化疗药物,加入不同浓...
李金忠陈万涛李宁毅张萍徐骎周晓健
文献传递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干扰素-γ对Tca8113细胞维甲酸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研究已证实,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联合γ干扰素(Interferonγ,γIFN)对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细胞有协同抗增殖和诱导调亡作用?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acidreceptorsβ,RARβ)是介导维甲酸对鳞癌细胞起作用的关键基因。为了明确ATRA联合IFNγ对Tca8113细胞协同抗增殖作用机理,我们对RARβmRNA表达进行了研究。方法 在该研究中采用了RTPCR半定量检测方法检测RARβ表达水平;活细胞计数法用来进行观察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结果 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和1000μmlIFNγ单独应用时对Tca8113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9.2%和44.4%。该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明显协同抗增殖作用(86.7%),并且发现IFNγ与低于有效药物浓度的ATRA(0.1μmolL)共同作用时亦能产生协同抗增殖效果。ATRA(1μmolL)、FINγ(1000μml)分别处理Tca8113细胞后其RARβ转录水平分别提高4倍和3倍,以上浓度的ATRA和IFNγ共同处理后,细胞RARβ转录水平增高12倍。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IFNγ与ATRA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其对Tca8113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而且证明IFNγ协同ATRA上调RARβ基因转录表达是其对Tca8113细胞产生协同抗增殖作用的关键机理所在。
陈万涛何荣根刘兴坤周晓健林李嵩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Γ-干扰素口腔鳞癌
放射联合淋巴细胞对腺样囊性癌的抗瘤效应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索放射联合肿瘤引流区淋巴结淋巴细胞 (tumordraininglymphnodelymphocyte,DNL)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 取首次治疗病理证实的口腔癌患者颈清扫淋巴结 ,经常规消化、分离 ,加白细胞介素 2 (interleukin 2 ,IL 2 )培养 ,获取激活的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 ,以效靶比 (E∶T) 2 5∶1进行集落形成试验 ,观察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肺高转移细胞株 (adenoidcysticcarcinoma ,ACC M)的抗瘤效应 ,并分别以不同剂量60 钴γ射线对ACC M照射后 ,随即加入DNL细胞 ,观察放射结合DNL对ACC M的抗瘤效应。结果 ACC M为放射中度敏感细胞。根据线性———二次数学模型 (LQ模型 ) ,其α、β值分别为 0 342 0 ,0 0 783。DNL对ACC M的抑瘤率为 49 0 6 %。放射联合DNL作用时 ,α值提高到 0 76 88;Dq、S2 分别从 1 5 90 1、0 44 81降至 0 5 995、0 113 5 ,这 3个参数与放射组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在高剂量区 ,与放射组比 ,放射联合淋巴细胞组的D0 0 1和 6Gy、8Gy剂量点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体外来源于不同病理类型口腔癌的IL 2激活的DNL对ACC M有明显的抗瘤效应 。
蔡以理邱蔚六何荣根王中和周晓健
关键词:淋巴细胞涎腺腺样囊性癌DNL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