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志敏

作品数:7 被引量:118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有机碳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4篇植物
  • 4篇土壤
  • 4篇微生物
  • 4篇可溶性有机碳
  • 4篇黄土高原
  • 4篇不同植物
  • 3篇生物量碳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物量
  • 3篇黄土高原区
  • 3篇
  • 2篇生物降解
  • 2篇生物降解率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碳

机构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夏志敏
  • 6篇周建斌
  • 3篇王春阳
  • 2篇李隆
  • 2篇梅沛沛
  • 1篇李云
  • 1篇王祥
  • 1篇陈竹君
  • 1篇刘瑞
  • 1篇陈兴丽
  • 1篇桂林国
  • 1篇王平
  • 1篇董燕捷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不同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特性被引量:20
2012年
以黄土高原区典型植物刺槐、小叶杨、沙棘、沙柳、苜蓿和长芒草的凋落物为对象,采用网袋法研究了半干旱区(神木)分解过程中,单种、两种及3种凋落物等质量配比混合后其质量、碳和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分解过程中,不同处理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全碳、全氮的释放速率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总氮的含量均表现为前期大于后期.经过412d的分解,3种凋落物混合后的平均质量损失率高于两种混合凋落物,单种凋落物最低.到分解试验结束时,不同处理凋落物的全碳、全氮平均释放率均表现为单种>两种混合>3种混合;而不同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两种混合>单种>3种混合,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可溶性总氮含量则为3种混合>两种混合>单种,达到显著水平.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与可溶性有机物,特别是可溶性有机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质量损失率来看,小叶杨、沙棘与苜蓿凋落物的组合为最佳组合.建议在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中,合理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促进土壤改善养分状况.
李云周建斌董燕捷夏志敏陈竹君
关键词:黄土高原可溶性有机碳
新垦灰钙土蚕豆/玉米间作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时空变异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宁夏新垦的淡灰钙土为对象,研究了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新垦淡灰钙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可溶性有机碳、氮(SOC、SON)等活性有机碳、氮含量较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SMBC含量显著增加;玉米收获期土壤SMBC、SMBN含量显著高于蚕豆收获期;土壤SMBC、SMBN含量空间变异为:蚕豆行间(F-F)含量最高,玉米行(M)、玉米行间(M-M)最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蚕豆收获期土壤SOC、SON含量,而玉米收获期各施氮水平间土壤SOC和SON含量无明显差异;土壤SOC、SON的空间变异为:玉米行间>蚕豆行间、蚕豆行(F)、蚕豆与玉米行间(F-M)>玉米行。玉米收获期土壤SMBC及SMBN含量的显著增加,说明土壤微生物对矿质氮的固持对于新垦土壤肥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夏志敏梅沛沛王平桂林国李隆周建斌
关键词:新垦地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降解被引量:28
2010年
以黄土高原区8种植物凋落物为对象,利用水和0.01mol·L-1CaCl2两种浸提剂提取了不同大小(2mm和1cm长)的凋落物,测定其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并利用室内培养试验评价其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18.20~156.82g·kg-1,占其全碳比例的4.21%~32.84%.其中,灌木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及其占全碳的比例略高于乔木,草本最低.经过7d的培养,不同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率在44.5%~80.6%,平均为62.9%;不同种类凋落物的生物降解率为灌木>乔木>草本.培养结束后,溶液中结构较复杂的可溶性有机物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其中易降解组分的降解有关.说明可溶性有机碳在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王春阳周建斌夏志敏陈兴丽
关键词:黄土高原可溶性有机碳生物降解率
玉米与蚕豆秸秆配施对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禾本科作物玉米秸秆和豆科作物蚕豆秸秆单施及其不同比例配施后的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单施玉米秸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和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都较低,土壤矿质态氮被固持的时间也最长;玉米秸秆与蚕豆秸秆配合施用促进了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固持矿质态氮的矿化.两种秸秆单施和配施均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禾本科作物秸秆与豆科作物秸秆配合施用,可以加快秸秆的分解,协调养分供应.
夏志敏周建斌梅沛沛王平桂林国李隆
关键词:蚕豆秸秆有机碳矿化矿质氮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搭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37
2011年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使得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不同种类凋落物混合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采自黄土高原地区6种不同植物凋落物及等比例混合后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植物凋落物均显著提高了培养期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平均,添加3种等量混合后植物凋落物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两种凋落物等量混合处理,而两种凋落物混合高于单种凋落物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即单种>两种混合>3种混合。单种和两种混合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其碳氮比显著相关,而3种凋落物混合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其碳氮比无相关性,说明多种凋落物混合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因此,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中,有必要采用不同种类植物搭配,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
王春阳周建斌夏志敏刘瑞
关键词: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及生物降解特性被引量:19
2011年
以黄土高原区刺槐、小叶杨、沙棘、沙柳、苜蓿和长芒草等6种植物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2种浸提剂(水和0.01mol.L-1CaCl2)浸提了不同大小(2 mm粉碎样和1 cm长)植物凋落物,测定了其中可溶性有机碳(SOC)的含量,并利用室内培养试验(25℃)评价了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4.21~76.25 g.kg-1之间,占其全碳的比例在0.99%~19.84%之间.平均来看,乔木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及其占全碳的比例大于灌木,而灌木又高于草本.经过7 d的培养,不同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率在34.7%~75.1%之间,平均56.3%,不同种类凋落物的生物降解率相比为乔木>灌木>草本.紫外及荧光光谱法测定法表明,培养结束后SOC溶液中结构较为复杂的可溶性有机物的比例呈显著上升,这与其中易降解组分的降解有关.
王春阳周建斌王祥夏志敏
关键词:黄土高原可溶性有机碳生物降解率
蚕豆—玉米套作体系下土壤碳、氮转化特性研究
间套作是中国传统的种植方式之一,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和提高土壤氮素利用率的作用,因此,间套作在我国特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较为普遍。对不同地区间套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光能、养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夏志敏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