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勇新

作品数:57 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动脉
  • 13篇心脏
  • 12篇血管
  • 12篇手术
  • 12篇主动脉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7篇动脉瓣
  • 7篇心肌
  • 7篇主动脉瓣
  • 7篇二尖瓣
  • 6篇体外循环
  • 6篇疗效
  • 5篇心肌梗死
  • 5篇旁路移植
  • 5篇外科
  • 5篇二尖瓣反流
  • 5篇反流
  • 4篇动脉旁路
  • 4篇动脉旁路移植

机构

  • 56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市心血管...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南通市第一人...

作者

  • 57篇孙勇新
  • 37篇王春生
  • 20篇夏利民
  • 16篇丁文军
  • 14篇赵强
  • 12篇赖颢
  • 8篇洪涛
  • 8篇李军
  • 8篇康乐
  • 7篇徐德民
  • 6篇陆树洋
  • 6篇程蕾蕾
  • 5篇潘翠珍
  • 4篇沈金强
  • 4篇王宜青
  • 4篇赵东
  • 4篇刘琛
  • 4篇史昀青
  • 4篇魏来
  • 4篇魏强

传媒

  • 8篇中华胸心血管...
  • 5篇中国胸心血管...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4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健康生活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1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循环不停跳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在LVEF<35%的冠心病患者外科手术疗效比较
夏利民沈金强丁文军季强孙勇新刘琛王春生
二尖瓣修复术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比较二尖瓣修复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二尖瓣反流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225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二尖瓣反流在本中心行手术治疗,男159例,女66例;年龄13-76岁,平均(42±15)岁。89例行二尖瓣修复术(修复组),13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置换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及围手术期资料并比较远期随访疗效。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修复组术前发生栓塞事件(9.0%对22.8%,P〈0.05)及脑血管意外(6.7%对17.6%,P〈0.05)比例均显著低于置换组,二尖瓣赘生物比例显著低于置换组(59.6%对89.0%,P〈0.05),其他术前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修复组和置换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87±30)min和(86±33)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52±21)min和(51±23)min,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分别有31.5%和33.1%患者同期行其他心脏手术。修复组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显著短于置换组[(1.4±0.7)天对(1.9±1.3)天,P〈0.001],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围手术期修复组未发生脑血管意外,置换组2例(1.5%)患者出现脑出血。修复组无住院死亡患者,置换组2例住院死亡,死因为脑出血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随访3-134个月,平均(40±35)个月,总随访率85%。术后10年,修复组和置换组心脏相关不良事件豁免率分别为88%和86%(P〉0.05)。 结论 二尖瓣修复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二尖瓣反流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中长期可靠性均较为满意,可在避免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的同时降低抗凝相关并发症风险。二尖瓣修复应以确保彻底清除感染组织为基础,若感染累及范围较大,则应考虑实施瓣膜置换手术。
周天羽李军赖颢孙勇新陈海燕丁文军洪涛王春生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反流二尖瓣置换
心脏外科低年资住院医师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初探被引量:1
2013年
探索了心脏外科低年资住院医师入科早期科研能力训练的三种模式,即主动模式、互动模式和被动模式。主动模式即要求所有刚进入科室的低年资住院医师自己查阅文献,撰写课题申请书,再由科室主任评审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互动模式即对科研创新能力强,选择的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低年资住院医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互动交流,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课题研究;被动模式对科研能力较弱的低年资住院医师,由导师全程指导,完成课题研究。实践后发现主动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绝大多数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去探索科学问题;互动模式使一部分低年资住院医师对高水平科研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启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被动模式充分发挥了培训教师自身及学科的优势,一对一地指导低年资住院医师进行早期科研训练,为激发其科研潜质提供了良好条件。总之,三种模式的早期科研能力训练提高了低年资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对培养他们将来成为具备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孙勇新丁文军夏利民王春生
关键词:心脏外科
洋地黄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比较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两药合用三种方法治疗房颤的效果。方法: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检索并筛选相关文献,比较三种用药方法治疗前后静息心率的变化,以此推断其疗效。结果:三种用药方法均可控制房颤后心室率,两药合用疗效尤为显著,其作用要强于单独使用洋地黄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结论:两药合用疗效明显,是治疗房颤、控制心室率较为理想的方法。
邵晶晶孙勇新杜进香
关键词:心房颤动META分析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
内皮祖细胞灌注供心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
夏利民孙勇新赵强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扩张器及其导入器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扩张器及其导入器,其中,角度可调节的扩张器,包括两组扩张机构,每组所述扩张机构包括手柄、连杆、角度调节器以及扩张壁,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手柄,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角度调节器和所述扩张壁连接,两组所述扩张...
陆树洋王春生程蕾蕾孙勇新姚王超
文献传递
一种可调节外植入式主动脉瓣成形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脉瓣成形环,其包括:中空的弹性支撑体;分别连接于弹性支撑体两端、能够彼此连接形成连结部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作为套管用于包裹弹性支撑体、并形成闭合环的缝合圈;一端作为前端固定于第一接头、在所述弹性支撑...
王春生陆树洋程蕾蕾孙勇新
文献传递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对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对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冷冻损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种家兔心肌梗死模型, 4周后,将提取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以基因芯片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如何调节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以Westernblot进一步在蛋白水平上验证基因芯片分析结果。结果 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后,在心肌梗死区促进 15个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超过 3倍,而在边缘区则多达 40个。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生长素 Ⅰ等蛋白表达增加,于心肌梗死边缘区作用更加显著。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可以上调多种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孙勇新赵强王宜青杨成潘翠珍韩蓓蓓陈瑞珍杨英珍王克强葛均波
关键词:边缘区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自体骨髓
内皮祖细胞灌注供心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供体内皮祖细胞(endotherial progenitor cell,EPC)灌注供心对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获取Sprague Dawley(SD)大鼠的骨髓细胞,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取贴壁细胞选择性诱导培养2周以上,获取内皮祖细胞(EPC)。以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鉴定EPC。20只体重200~250 g的雄性SD大鼠为供体,20只体重200~250 g的雌性Wistar大鼠为受体,分为4组,每组5对。组Ⅰ:术后不使用环孢霉素;组Ⅱ:术后7 d每天使用环孢霉素5 mg/kg;组Ⅲ:术中供心经冠脉灌注内皮祖细胞1×10^6个,术后不使用环孢霉素;组Ⅳ:术中供心经冠脉灌注内皮祖细胞,术后7 d每天使用环孢霉素5 mg/kg。观察各组供心存活时间。结果贴壁细胞经诱导培养后3 d开始伸展,5 d形成集落,7~10 d增殖加速并出现条索状结构,2周大部分细胞呈多角形。Dil-ac-LDL、FITC-UEA-1双染,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大于70%。组Ⅰ、Ⅱ、Ⅲ、Ⅳ各组供心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6.2±0.8)(、11.6±1.1)、(9.4±1.1)和(18.8±1.6)d。组Ⅱ、Ⅲ、Ⅳ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较组Ⅰ显著延长(P〈0.05)。结论内皮祖细胞灌注合并环孢霉素运用可以延长大鼠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夏利民孙勇新赵强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心脏移植心肌灌注
外科治疗冠状动脉解剖异常28例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回顾分析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资料,探讨此症的外科治疗措施及初步体会。方法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冠状动脉瘘8例,左前降支心肌桥14例,冠状动脉瘤4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6例。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手术采用冠脉开口移位于主动脉1例,Takauchi手术1例;冠状动脉瘘体外循环下修补6例、冠状动脉下瘘口切线缝扎1例,非体外循环下左前降支-肺动脉之间瘘管结扎1例;左前降支心肌桥行MIDCAB4例,OPCAB8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肌桥松解术2例;冠状动脉瘤采用体外循环下CABG术2例,OPCAB8例,其中冠状动脉瘤成形术1例,冠状动脉瘤切除术1例。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无死亡。12例体外循环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2.67±21.3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0.25±14.07)min。冠脉搭桥手术血管桥共28支,静脉桥5支,平均搭桥(1.79±1.12)支。平均住院时间(19.20±8.64)天。冠状动脉瘘病例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未见瘘口残余分流,冠脉搭桥术后病例未见心绞痛再发,心电图检查未见明确心肌缺血表现。25例无任何术后并发症,恢复良好,3例出现术后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结论本研究中出现术后心肌缺血症状,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积累和随访。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外科治疗时,应争取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同时纠正冠状动脉病变,避免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
孙勇新陆晨希夏利民徐德民潘翠珍赵强
关键词:冠状动脉外科治疗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