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繁凯

作品数:39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吉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8篇外科
  • 7篇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5篇血管
  • 5篇缺血
  • 5篇脑缺血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神经外科
  • 4篇手术
  • 4篇显微外科
  • 4篇颅内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瘤
  • 4篇灌注
  • 4篇出血
  • 3篇血管瘤
  • 3篇血肿

机构

  • 34篇吉林省人民医...
  • 10篇吉林大学第一...
  • 7篇吉林大学
  • 5篇吉林大学第二...
  • 3篇长春中医药大...
  • 2篇吉林大学白求...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辽源市中心医...
  • 1篇吉林大学第三...
  • 1篇吉林省公安厅
  • 1篇吉林省职业病...

作者

  • 38篇孟繁凯
  • 11篇罗毅男
  • 10篇李光民
  • 9篇葛鹏飞
  • 7篇付双林
  • 6篇王春辉
  • 5篇费邵阳
  • 5篇陈莫
  • 4篇范洪学
  • 3篇陈大伟
  • 3篇陈强
  • 2篇凌翎
  • 2篇郑彤
  • 2篇陈玉丙
  • 2篇刘守跃
  • 2篇王海峰
  • 2篇郭丽
  • 2篇徐宁
  • 2篇杨福伟
  • 2篇姚春山

传媒

  • 17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吉林医学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智慧健康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加入WTO...

年份

  • 3篇2022
  • 5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链非编码RNA CCAT1调控MAPK信号通路对于胶质瘤细胞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CCAT1表达对人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人胶质瘤细胞U251进行转染实验,分为空白组、sh-NC组和sh-CCAT1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抑制效果;采用MMT、Transwell试验检测下调CCAT1对于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转染48h后,sh-CCAT1组CCAT1的表达较NC组和sh-NC组显著降低(P<0.05);CCAT1下调后,胶质瘤细胞U251的增殖、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5),蛋白表达检测表明,CCAT1下调显著抑制MAPK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结论CCAT1可能通过MAPK通路抑制胶质瘤的增殖和侵袭。
王春辉孟繁凯费邵阳陈莫郑林杰
关键词:胶质瘤增殖MAPK信号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迁徙、定居及组织修复作用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的迁徙、定居及组织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MSCs。线栓法制备Wester大鼠脑缺血模型,经颈动脉移植DAPI标记的MSCs,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在24h、5d及10d观察MSCs在脑组织内的迁徙及定居。采用三苯四氮唑活组织脑片染色方法,观察MSCs治疗对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MSCs经颈动脉移植后,在24h即出现在脑损伤区域血管内,第5天在血管周围组织内开始弥散,第10天在损伤区域可见广泛弥散。MSCs治疗20d后,脑片染色显示坏死区域减少。结论动脉移植MSCs后,MSCs首先出现在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区域血管内,然后在周围组织弥散,并可能参与损伤区血管及组织的修复。
孟繁凯陈玉丙李光民陈强范洪学
关键词:骨髓问充质干细胞迁徙定居
立体定向微侵袭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目的:通过MRI引导的立体定向微侵袭技术对颅内病变的处理,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LdkseU-G型定向仪经MRI扫描对脑内病灶进行三维定位,立体定向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切除颅内病变35例。结果:无手术死亡,1...
罗毅男付双林陈大玮葛鹏飞孟繁凯邬巍洪新宇陈儇
文献传递
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对87例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异常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应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周围神经松解术进行治疗,并随访3-14个月。结果 术后患者下肢麻木症状明显缓解60.9%,缓解29.9%,无变化9.2%。术后下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9.1%,缓解55.2%,无变化5.7%。术后随访表明疗效稳定,症状无反复。结论 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可有效帮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恢复肢体感觉,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
姚勇孟繁凯王任直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重建中的作用
2009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在造血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同系小鼠股骨、骨壳、注入骨髓条的塑料管及经20Gyγ-射线照射的股骨分别植入同一小鼠腹部皮下,观察1、2、3、4w各移植物造血重建情况。观察髓腔内微循环结构与机能、组织学、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数目与机能等变化,以及骨皮质体外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与扩增规律。结果乏造血干细胞(HSC)的骨皮质异位移植完全可以造血重建,在移植后4w,移植物已形成完整的封闭的具有正常造血组织的股骨,其重建的程序、速度与具有大量HSC的完整股骨移植的重建基本一致。而经射线破坏和注入塑料管内的骨髓条完全失去造血重建功能。结论骨皮质可能是骨髓MSC的源泉,BM-MSC是造血重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范东艳郭丽孟繁凯陈强凌翎王欣范洪学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造血重建
神经内窥镜在听神经瘤术中的临床应用
2003年
孟繁凯王力葛鹏飞付双林罗毅男陈大伟
关键词:神经内窥镜听神经瘤显微手术神经外科
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合并急性脑梗死临床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在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病例资料,选取入院时均行头部CT及磁共振检查的病例49例,根据磁共振DWI序列检查判断是否合并急性脑梗死,进而分为合并脑梗死组(14例),未合并脑梗死组(35例),同时明确病人脑梗死灶出现的部位。比较上述两组病人的既往病史、血肿量、中线移位程度等情况,进而分析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上述两组病人出院时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判断急性脑梗死对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合并脑梗死组及未合并脑梗死组病人间既往病史、血肿量及出院时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脑梗死组中线移位程度较未合并脑梗死组严重(P=0.006)。结论脑组织中线移位严重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深部脑组织更易出现急性脑梗死,这组病人深部脑血流灌注功能可能处于失代偿边缘,此时应积极给予病人手术治疗,及时缓解中线移位情况,增加脑血流灌注,改善病人预后。
张书豪景猛孟繁凯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脑梗死脑血流灌注预后
基于JCI标准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管理体系的建立
2020年
目的 探讨基于JCI标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体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7年该院神经外科引入基于JCI标准:包括患者的护理、患者的评估、感染管理及控制、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教育、设施管理与环境安全、护理人员的资格和教育等,评估其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JCI标准后,各项护理安全目标明显提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的2016年相应指标(P<0.05).院感率显著下降,均低于实施前的2016年(P<0.05).2018年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2016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病房中应用JCI标准下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杜秀梅孟繁凯
关键词:JCI标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孟繁凯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脑组织损伤神经元分化神经元样细胞生物学特性
文献传递
急性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一种有效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方法 对三组犬分别给予静脉溶栓 (IV)、动脉溶栓 (IA)及静脉 +动脉联合溶栓 (IV +IA) ,并与对照组对照 ,并获取相关的DSA资料、病理标本。结果 动物实验 (IV组 ) 1例部分再通 ,(IA组 ) 4例部分再通 ,IV +IA组 3例部分再通 ,3例完全再通 ,再通犬梗死灶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0 1 ) ,IV +IA组明显小于IA组及IV组 (P <0 0 0 1 )。结论 本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成功率高 ,梗死灶稳定 ,重复性好 ;IV +IA溶栓优于其他方式。
王宏磊王长坤徐宁孟繁凯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联合溶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