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青光
  • 5篇青光眼
  • 4篇神经纤维
  • 4篇神经纤维层
  • 4篇视网膜
  • 4篇网膜
  • 4篇光学相干
  • 4篇光学相干断层
  • 4篇光学相干断层...
  • 4篇成像
  • 3篇原发性
  • 3篇黄斑
  • 3篇急性
  • 3篇急性闭角型
  • 3篇光学相干断层...
  • 3篇闭角
  • 3篇闭角型
  • 2篇原发性急性闭...
  • 2篇青光眼急性发...
  • 2篇后视网膜

机构

  • 7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7篇季宝玲
  • 6篇方爱武
  • 4篇李乐平
  • 4篇方海珍
  • 3篇颜文韬
  • 2篇游逸安
  • 2篇孙传宾
  • 2篇陈彬
  • 1篇陶爱珠
  • 1篇周铁丽
  • 1篇沈丽君
  • 1篇瞿佳
  • 1篇吴炜

传媒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2篇2005年浙...
  • 1篇眼科研究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 close glaucoma,APACG)急性发作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方法:采用Stratus OCT3000对APACG急性发作期患者...
方爱武季宝玲方海珍李乐平颜文韬陈彬陈彬
文献传递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黄斑和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测量黄斑厚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并进行相互比较。对象和方法正常对照组共76例(121只眼),POAG患者共56例(85只眼)并分为早期、进展期、...
季宝玲方爱武游逸安
文献传递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3)检测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3)检测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87只眼)有过急性发作史的APACG患者进行OCT3检测,测量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分析APACG患...
方爱武季宝玲方海珍李乐平陶爱珠颜文韬瞿佳
文献传递
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26
2008年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和黄斑厚度,比较两者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tratusOCT测量62例(101眼)正常人和41例(64眼)青光眼患者的RNFL厚度和黄斑厚度,比较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之间,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患者之间上、下、鼻、颞四个象限与平均RNFL厚度、黄斑区内外环各象限厚度和总黄斑体积等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ROC)评价各个参数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结果青光眼患者各象限、平均RNFL厚度和各分区黄斑厚度、总黄斑体积均比正常人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4~0.000),视乳头旁平均RNFL的AROC最大(0.961),其次为下方RNFL(0.928)和上方RNFL(0.924)。黄斑下方外环区AROC最大(0.876)。早期青光眼患者各象限、平均RNFL厚度和黄斑外环各分区、总黄斑体积较正常人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21~0.000),而黄斑内环各区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视乳头旁平均RNFL的AROC最大(0.877),其次为上方RNFL(0.783)和下方RNFL(0.767)。黄斑下方外环区AROC最大(0.728)。结论测量RNFL厚度较测量黄斑厚度具有更强的青光眼早期诊断价值。黄斑厚度测量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季宝玲游逸安方爱武孙传宾
关键词:青光眼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黄斑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 close glaucoma,APACG)急性发作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方法采用Stratus OCT3000对APACG急性发作期患者53...
方爱武季宝玲方海珍李乐平颜文韬陈彬
文献传递
兔玻璃体腔注射美罗培南治疗细菌性眼内炎
2006年
目的评价兔玻璃体腔注射国产美罗培南对敏感菌引起的眼内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12只,分别玻璃体腔内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建立相应的眼内炎模型。待出现典型眼内炎体征时,Ⅰ组和Ⅱ组再随机分为A、B组和C、D组。B、D组玻璃体腔均注射美罗培南1.25 mg,A、C组分别注射万古霉素1.0 mg和复达欣2.0 mg作为对照。通过临床炎症评分、细菌培养阳性率、组织学检查病理评分等指标评估药物疗效。结果在两种眼内炎模型中,美罗培南用药后临床炎症评分均有显著下降,用药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但与万古霉素、复达欣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美罗培南用药后细菌培养阳性率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眼内炎模型中分别为0和16.7%,均低于万古霉素和复达欣,与万古霉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2周后组织学检查显示绝大多数标本视网膜组织结构基本完整,层间有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伴炎症细胞浸润,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复达欣相比其视网膜病理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兔玻璃体腔注射美罗培南治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引起的眼内炎,疗效分别与万古霉素、复达欣基本相当,但当眼内炎体征已明显时单次眼内用药很难完全控制炎症。
沈丽君吴炜季宝玲周铁丽
关键词:细菌性眼内炎玻璃体腔注药美罗培南
正常人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分区测量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测量正常人黄斑部各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neurosensory retinal thickness,NRT)。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3000)对60例(120眼)正常人的黄斑部进行扫描,扫描模式为快速黄斑厚度地形图(fast macular thickness map),分析模式为视网膜厚度/体积分析(retinal thickness/volume analysis),应用OCT3000自带软件分别测出9个分区和黄斑中心小凹的NRT及总黄斑体积。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分析不同年龄、眼别、性别组间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间除黄斑中心小凹、上、下方外环区、总黄斑体积外(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眼别间除鼻侧内环区、上、下方外环区、颞侧外环区外(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性别间中央区、内环区各象限、鼻侧外环区、颞侧外环区、总黄斑体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CT3000可用于测量黄斑部各分区的NRT,其厚度值存在年龄、眼别及性别差异。
季宝玲游逸安方爱武孙传宾方海珍李乐平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黄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