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宁亚东

作品数:25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能源
  • 10篇能源消费
  • 4篇碳排放
  • 4篇CO2排放
  • 4篇产业结构
  • 3篇中国能源
  • 3篇能源强度
  • 3篇CO_2排放
  • 2篇循环经济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能源消费结构
  • 2篇排放量
  • 2篇消费结构
  • 2篇节能
  • 2篇科技期刊
  • 1篇电力
  • 1篇电力消费
  • 1篇氧化碳
  • 1篇要素生产率

机构

  • 23篇大连理工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埼玉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作者

  • 24篇宁亚东
  • 8篇丁涛
  • 3篇张永红
  • 2篇朱诚
  • 2篇蔡靖雍
  • 2篇穆海林
  • 2篇宋永臣
  • 2篇李宏亮
  • 2篇朱德志
  • 1篇孙佳
  • 1篇李波
  • 1篇王淼
  • 1篇戴艳娟
  • 1篇李刚
  • 1篇汪鹏
  • 1篇梁二芳
  • 1篇张世翔
  • 1篇李洁
  • 1篇王文超
  • 1篇张春博

传媒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2篇能源与环境
  • 2篇可持续能源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能源技术与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经济研究导刊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 1篇能源与节能
  • 1篇政治经济学季...
  • 1篇2008年全...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1996
  • 1篇199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技期刊版面的控制被引量:4
1996年
在有限的科技期刊版面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利用版面,对增加科技期刊的信息量,缩短论文的发表周期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编辑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出在组稿时限制版面、在编辑时控制版面、在编排时节省版面的思路;并且就编辑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说明,就编排中的一些技巧进行了举例,为科技期刊编辑在编辑加工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宁亚东朱诚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技论文
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实现途径被引量:1
2010年
我国钢铁工业主要有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和轧钢五大工序,还有污水处理等生产辅助系统。根据部分先进钢铁生产企业的实践经验,推广应用各生产工序和生产辅助系统的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是目前实现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朱德志宁亚东
关键词: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节能
大连区域海陆风环流的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09年
基于海陆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在研究分析海陆风环流形成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海陆风环流的数学模型。以大连地区海陆风环流为计算实例,模拟了海陆风形成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和湍流动能场的日变化及太阳辐射日变化过程中地面能量变化及导致的湍流动能变化,预测出海陆风环流的水平湍流扩散系数和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湍流扩散系数,为求解海陆风中的污染物扩散浓度以进行环境污染损失评价提供参考。应用此模型,对大连地区的海陆风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定性与定量地给出了海陆风场中的速度、压力、温度及湍流动能分布情况和主要参数值。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的大气压力场局地日变化较小,温度场变化较明显。在中午前后,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扩散系数达到了最大值。模拟结果与其他文献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模拟与实验结果相符,但预测精度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汪鹏穆海林梁二芳宁亚东宋永臣
关键词:海陆风环流大连海域
基于AHP-FCE算法的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被引量:6
2015年
从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生态环境、资源循环和社会发展五个方面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阶梯性。另外,以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成熟阶段的标杆,对我国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还没有发展处于成熟阶段的地区,只有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和浙江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其余各地区均处于初级阶段。
宁亚东葛健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循环经济
一种评估科技期刊质量的方法被引量:2
1995年
提出了科技期刊质量评估的依据,确定了科技期刊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集合法与价值分析理论中的强制打分法(04打分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对科技期刊质量进行评估。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科技期刊质量各评估指标权重的分配,为客观地反映科技期刊的质量提供了一条途径。该方法适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宁亚东朱诚
关键词:科技期刊
我国产业部门CO_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研究我国产业部门CO2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1990~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第二产业、轻重工业以及工业分行业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推算,并运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将影响我国产业部门CO2排放的因素分为经济因素、结构因素、效率因素和排放因素,对历年各因素的影响效果进行了量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产业部门CO2排放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CO2排放主要来自工业,工业中的CO2排放主要来自重工业,重工业中的CO2排放主要来自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个重点行业;经济因素是我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产业部门CO2减排主要依靠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和排放因素的作用都不明显;控制我国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重要途径,产业及行业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未来减排的关键.
宁亚东丁涛张春博
关键词:碳排放
中国CO_2排放特征: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效地抑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计算了中国1980-2010年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分析研究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特征,探讨影响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规模效应是影响中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CO2的减排效果远远高于降低第一、三产业,结构因素的减排效果要高于效率因素;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因素(富裕度)是民生部门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要想控制中国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重要途径,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未来减排的关键。
宁亚东张永红丁涛蔡靖雍
关键词:能源消费CO2排放产业结构能源强度
我国移动源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被引量:19
2016年
在考虑我国移动源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变化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2000—2012年道路移动源和非道路移动源主要大气污染物(CO、NOx、HC、PM2.5)的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2000—2012年间,我国移动源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值,为4 233万t,其中道路移动源的排放量占80%以上;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差异性较大,CO和NOx的排放量较多,占排放总量的87%以上,从整体趋势上来看,CO的排放量逐年较少,NOx的排放量逐年增大,而HC和PM2.5变化不大;摩托车和重型柴油货车是道路移动源主要排放源,农业机械是非道路移动源的主要排放源;移动源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平衡,2012年排放量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是山东、河北、河南、广东和江苏;排放强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中又以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的排放强度最大。
宁亚东李宏亮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
基于改进灰色模型的能源消费预测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为提高灰色模型的预测精度,在一次累加生成序列呈指数增长趋势的前提下,利用预估-校正技术对灰色模型的背景值进行了改进.数值实验表明,改进模型有效地改善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并拓展了模型的适用范围.最后,结合等维递补技术,利用提出的改进模型,对到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需求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和2015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高达31.9和36.3亿吨标准煤,这将为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穆海林王文超宁亚东李刚
关键词:背景值能源消费
中国能源消费特征分析——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1994~2009年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居民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费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将影响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经济因素、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将影响民生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因素分解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效用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部门中经济因素是中国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效率因素缓解了能源消费量的增长趋势,结构因素没有实现减少能源消费的作用.民生部门的能源消费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并且经济因素是民生部门能源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宁亚东丁涛外冈丰
关键词:能源消费产业结构能源强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