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丽红
- 作品数:32 被引量:16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用于脉冲场凝胶电泳指纹图谱分析的分区条带计数法的建立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建立操作简便、软件依赖性低、结果易于交流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指纹图谱分析新方法。[方法]按PulseNet标准操作规程,对4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PFGE分型试验,分别利用分区条带计数法和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分析,并以型别数、成簇数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DI)对2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分区条带计数法可将44株菌分为32个型(DI=97.6%),能发现5簇。BioNumerics聚类分析可分为29个BN型(DI=95.5%),能发现4簇。在发现菌株成簇的能力上,2种分析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条带计数法能大大减少肉眼观察的图谱数量,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对软件依赖性小、结果显示简单直接的特点,能直观反映菌株条带的分布特征,因此应能满足分型信息共享与交流的要求。
- 陈洪友屠丽红陈敏宋元君张曦
- 关键词:分子分型指纹图谱脉冲场凝胶电泳
- 上海市1962~2011年O1/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分型研究
-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的甲类传染病,可导致中毒脱水性腹泻,死亡率高。霍乱弧菌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1、CTX基因元件,其中ctxAB基因编码霍乱肠毒素,作用于小肠粘膜,引起大量肠液分泌导致腹泻。zot因编码的小带...
- 屠丽红
- 关键词:霍乱弧菌药敏试验PFGE分型
- 文献传递
- 2005年上海市霍乱弧菌菌株表型及ctxA毒力基因分析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分析本市2005年不同来源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表型和ctxA毒力基因特征。方法:以PCR方法,对所有菌株进行ctxA毒力基因检测。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所有菌株均进行了12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从病人和外环境中分离出的O139群霍乱弧菌均为产毒株;从病人中分离出的O1群霍乱弧菌流行株均产毒,外环境中分离出的非流行株少数也产毒。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耐药谱较O1群霍乱弧菌菌株广;两者对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利福平耐药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本市2005年霍乱的流行株都是产毒株,但产毒株不一定是流行株。药敏结果显示,对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应采取不同抗菌治疗,O139群霍乱弧菌多重耐药应引起重视。
- 屠丽红胡培玉张曦陈敏王刚毅
- 关键词:霍乱弧菌药敏试验
- 上海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大流行菌株血清型及分子特征研究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大流行副溶血性弧菌(VP)大流行菌株血清型分布及分子特征。方法对2010—2012年分离自腹泻患者和食品中的VP菌株进行血清分型,以GS-PCR辨别大流行株,以PCR检测菌株的毒力基因tdh、trh和大流行株分子标识f237噬菌体orf8基因,以PFGE分型来分析菌株间的遗传关系。结果 1 136株VP可分为52个血清型(群),其中64.5%的菌株GS-PCR阳性,判定为大流行菌株,其血清型有11种,主要集中于O3∶K6(76.8%)、O4∶K68(9.4%)、O1∶K25(6.8%)、O1∶K36(4.5%)4种血清型。相对于非流行菌株,O10∶K60、O3∶K3、O1∶K33三种血清型的菌株其PFGE图谱与已报道的大流行株更为接近,为新检测到的大流行血清型变种。大流行产毒株中仅能检测到tdh基因,未检测到trh基因,94.3%的大流行菌株携带噬菌体f237的orf8基因,但有5.7%的大流行株orf8基因缺失。相同血清型的大流行菌株其PFGE图谱存在差异,且orf8基因的携带与否不能以PFGE进行区分。结论上海地区VP大流行菌株血清型相对集中,且不断有新的血清型变种出现。从PFGE图谱的差异和orf8基因的携带与否上来看,大流行菌株仍在演变。
- 陈洪友盛跃颖宋元君屠丽红张曦陈敏
-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流行株血清型TDHTRH
- 上海市2014年腹泻患者弯曲菌分离、毒力基因检测及分子分型结果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2014年腹泻患者中弯曲菌感染现状,并分析弯曲菌的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膜过滤法对2014年上海市2 235例腹泻患者肛拭标本进行弯曲菌检测,并用常规生化试验和PCR方法鉴定分离菌株。采用PCR检测弯曲菌分离株的6种毒力相关基因,包括鞭毛蛋白基因fla A,细胞溶涨毒素cdt基因簇cdt A、cdt B、cdt C,p Vir质粒vir B同源性基因vir B11,外膜蛋白基因cad F。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弯曲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2 235例腹泻患者的肛拭标本中共检出弯曲菌43株,阳性率为1.9%。其中空肠弯曲菌占95.3%(41/43),结肠弯曲菌占4.7%(2/43)。毒力相关基因检测显示,100.0%(43/43)的弯曲菌菌株fla A基因和cad F基因阳性,93.0%(40/43)的弯曲菌菌株cdt A基因和cdt B基因阳性,88.4%(38/43)的弯曲菌菌株cdt C基因阳性,只有7.0%(3/43)的弯曲菌菌株vir B11基因阳性。43株弯曲菌经PFGE分型,共分为6个聚类。[结论]上海市腹泻患者中分离的弯曲菌普遍存在fla A和cad F基因,cdt A、cdt B、cdt C基因携带率高,vir B11携带率略低。弯曲菌分子分型呈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其引起的腹泻以散发为主。
- 屠丽红陈洪友陈敏
- 关键词:弯曲菌毒力基因分子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
- 不典型山夫登堡沙门菌腹泻株的分子溯源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CDC)于2006年始加入WHO全球非伤寒沙门菌的监测网络(GSS),通过临床腹泻病例的监测发现:2006年7-9月间,山夫登堡沙门菌血清型呈现过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其中一类罕见的H2S阴性山夫登堡沙门菌流行菌株占较大比例,为掌握山夫登堡沙门菌在本市的流行规律,本研究对2006--2007年GSS山夫登堡沙门菌腹泻菌株的耐药型谱、RP核糖体分型和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进行分析,了解不产硫化氢山夫登堡沙门菌的遗传学特征,为本市的非伤寒沙门菌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 许学斌陈敏屠丽红金汇明盛跃颖冉陆刁保卫崔志刚扈庆华阚飙
- 关键词:山夫登堡沙门菌分子分型腹泻非伤寒沙门菌监测网络脉冲凝胶电泳
- 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分离株的血清型、核糖型及毒力基因研究被引量:19
- 2011年
- 目的了解目前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暴发菌株在上海地区的血清型分布、毒力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及Ribo分型。方法收集上海市27起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暴发事件分离的98株副溶血性弧菌,采用副溶血性弧菌分型血清对所收集的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利用双重PCR方法扩增tdh、trh两个重要的毒力基因以了解其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应用Riboprinter系统检测上述菌株的酶切片段杂交多态性。结果引起27起暴发的9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为11个血清型,5个Ribo型。优势血清型为O3∶K6,优势Ribo型为vp-EcorI-002型。全部分离菌株均携带toxR基因,97株携带tdh基因,1株携带trh基因。有多起暴发事件分离到多个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血清分型和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是副溶血性弧菌暴发事件实验室诊断的有用方法。对于从一起暴发事件中检出的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需要确认各菌株与暴发的关系。
- 陈洪友陈敏盛跃颖屠丽红张雯霞张曦王文静
-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
- 上海市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的鉴定和耐药谱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13—2015年上海市流行的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的基因型和耐药谱。方法对2013—2015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检测实验室保存的1 179株分离自腹泻患者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复核,结合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鉴定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采用PCR检测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基因型。采用改良纸片扩散法对鼠伤寒沙门菌双相株和单相株进行14种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1 179株沙门菌中共检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52株,在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4%和23.3%,病例来源主要为上海郊区,且以青中年人群为主。在52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中,有44株(84.6%)fljB基因缺失;在8株fljB基因未缺失株中,有2株(3.8%)基因型为fljB+fljA-hin-,6株(11.6%)为fljB+fljA+hin+。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耐3类以上抗菌药物的单相株有40株(76.9%),耐4类以上抗菌药物的单相株有36株(69.2%),并且鼠伤寒沙门菌单相株对氨苄西林-链霉素-磺胺类药-四环素(ASSu T)的耐药率(61.54%)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四环素(ACSSu T)的耐药率(19.23%)均远高于双相株(10.6%)(P<0.05)。结论上海市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检出率较高且人群分布不均,多重耐药性严重,在疾病防控中应注意合理布局资源和使用药物。
- 吴雯屠丽红张雯霞张曦陈敏
- 关键词: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基因型
- 上海市宝山区2株疑似霍乱弧菌的鉴定及分析
- 2014年
- 霍乱是由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解放前,我国的霍乱主要由O1群古典生物型引起,1961年我国广东省首次出现El Tor生物型霍乱流行[1],1993年,在新疆局部地区发生O139血清霍乱[2]。上海市宝山区从1962年开始流行霍乱,当年本地人口病例数59人,发病率为12/10万;1978-1981年为发病高峰期,1980年发病率最高为15/10万;1994年有1次大爆发,病例数达到109人,隔年病例数即下降至12人;1996-2004年,处于霍乱低发时期,偶有散发病例,共检出10例阳性;2005-2011年无本地病例检出;2012年5月检出1株O139群霍乱弧菌。同我国近10年来的霍乱流行特点基本符合,多为小范围的爆发流行及散发,多数爆发为卫生条件较差的聚餐活动引起,同时出现了以稻叶型为高发流行优势菌的发展趋向和低发水平时O139霍乱病例所占比例较高的特点[1]。
- 沈隽卿曹钟艺屠丽红
- 关键词:O139群霍乱弧菌急性肠道传染病散发病例疑似年发病率
- 喹诺酮类耐药福氏志贺菌的相关耐药基因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了解2010—2014年上海市各区县医院139株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探讨福氏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环丙沙星E试验条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采用PCR法检测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同时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S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变异基因aac(6')-Ib-cr进行筛选。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都达到了90%以上,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到了40.3%,同时有30.2%菌株对头孢吡肟产生了耐药。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8.6%和97.8%。gyrA基因存在Ser83、Asp87和His211 3个位点的突变,parC基因只检测到Ser80 1个位点的突变;共检测到9株qnrS和6株aac(6')-Ib-cr喹诺酮耐药质粒。结论上海地区福氏志贺菌耐药情况严重。QRDR相关基因突变率高,Asp87的突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起着主导作用,而耐药质粒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 张雯霞张珏陈洪友屠丽红陈敏
- 关键词:志贺菌喹诺酮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