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胜辉

作品数:113 被引量:2,137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经济管理
  • 13篇天文地球
  • 12篇建筑科学
  • 8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2篇理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1篇城市
  • 22篇城市化
  • 12篇生态
  • 11篇能源
  • 11篇半城市化
  • 10篇半城市化地区
  • 10篇城市化地区
  • 9篇减排
  • 8篇生态系统
  • 8篇土地利用
  • 7篇生态系统服务
  • 7篇可持续发展
  • 6篇土地利用变化
  • 6篇能源消费
  • 6篇温室气体
  • 5篇指标体系
  • 5篇食物
  • 5篇节能
  • 5篇建筑
  • 4篇影响因素

机构

  • 101篇中国科学院城...
  • 18篇中国科学院研...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集美大学
  • 12篇厦门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生...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厦门理工学院
  • 2篇赤峰学院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宁...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华侨大学
  • 1篇宁波职业技术...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作者

  • 111篇崔胜辉
  • 21篇林剑艺
  • 15篇黄云凤
  • 15篇徐礼来
  • 14篇吝涛
  • 14篇黄葳
  • 13篇高兵
  • 10篇赵千钧
  • 9篇尹锴
  • 8篇许肃
  • 7篇李方一
  • 7篇周健
  • 6篇李飞
  • 6篇郭青海
  • 6篇赵胜男
  • 5篇邱全毅
  • 5篇黄静
  • 5篇李新虎
  • 5篇于洋
  • 5篇张国钦

传媒

  • 19篇生态学报
  • 13篇环境科学学报
  • 12篇环境科学与技...
  • 7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生态科学
  • 5篇环境科学
  • 3篇中国人口·资...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土地科学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2
  • 12篇2011
  • 19篇2010
  • 15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活性氮排放的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活性氮排放是造成水体、大气及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通过排放因子法对黄河流域2000、2005、2010年农业生产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Nr)排放量进行核算,探讨其时空变动特征.结果表明:(1)3个年份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185.24、2474.03、2239.96 Gg,其中,N_(2)O排放量分别为43.95、49.96、48.63 Gg, NH_(3)排放量分别为615.39、715.08、680.70 Gg,进入到水体的Nr(Nr-wp)排放量分别为1522.01、1704.95、1505.82 Gg, NO_(x)排放量分别为3.89、4.04、4.82 Gg;(2)Nr-wp、NH_(3)、N_(2)O、NO_(x)排放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7.23%~69.65%、28.16%~30.39%、2.01%~2.17%、0.16%~0.22%;(3)黄河流域活性氮年平均排放量最高的省份为河南,达到579.40 Gg,其他省份由高到低依次是陕西、山西、山东、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其中,四川的年均排放量最低为94.41 Gg,呈中下游省份排放大于上游省份的分布态势;活性氮排放年均增长率以内蒙古最高,达4.78%,其他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宁夏、甘肃、四川、青海、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其中,山西年均增长率最低为-2.57%,年均增长率分布与年均排放量相反,呈中下游省份低于上游省份的格局;(4)各省份4种形态活性氮排放量的组成与黄河流域整体相似:山西4种形态活性氮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山东NH_(3)、N_(2)O和Nr-wp排放量有所下降,其他省份均呈增长趋势;Nr-wp、NH_(3)年均排放量最大和最小的省份均为河南、四川;N_(2)O、NO_(x)年均排放量最小的省份均为青海,年均排放量最高的省份分别为河南、山西.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活性氮排放的时空格局,可为协调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基础,对黄河流域制定活性氮减排策略具有重
翟元晓崔胜辉崔胜辉高兵黄葳
关键词:农业生产活性氮排放特征黄河流域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敏感性研究综述被引量:36
2009年
敏感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认识全球变化和生态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对敏感性概念的辨析,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敏感性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敏感性研究的框架,列举了敏感性分析与评价各自的研究方法、对象和目标,从生物学实验、实地观测、计算机模型以及统计分析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概述了非脆弱性和脆弱性框架下的敏感性评价方法与实践。发现在很多研究中敏感性评价是脆弱性框架中的重要一部分,但是评价自然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则往往不依赖于脆弱性框架,是独立完整的研究。最后总结了敏感性研究的阶段性特征,指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崔胜辉李方一黄静于裕贤
关键词:脆弱性全球变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入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郭青海张国钦崔胜辉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产业结构从业结构
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被引量:29
2009年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福利的内涵,给出了可持续城市的一种定义,建立了可持续福利的一种定量表述模型,分析了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的途径:开展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强化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方法论研究、健全可持续城市的制度建设、完善可持续城市的管理体制、构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可持续城市运行机制等.
赵景柱崔胜辉颜昌宙郭青海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化生态环境演变福利
台湾地区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及其对大陆的启示被引量:6
2011年
快速城市化的副产物"垃圾围城"给大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台湾地区生活垃圾管理目标明确、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管理效果明显,已形成完备体系,为大陆树立了典范。大陆应该强化垃圾分类执行力度、重点培育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重视垃圾收费方式多样化和发展的渐进性、科学规划与合理发展垃圾焚烧处理、引入参与式管理,拓宽管理渠道。
徐礼来崔胜辉吝涛肖黎姗肖黎姗
关键词:生活垃圾
福建省地级市人为源活性氮排放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在人口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活性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为研究省级尺度活性氮排放规律,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2000、2005及2010年福建省人为源活性氮排放清单,分析各地市3个年份活性氮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特征.结果表明,3个年份福建省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538.4、587.0和619.97 Gg,呈整体增加趋势.在9个地级市中,增速最快的为莆田市,而漳州市排放量有所下降.排放量最大的为漳州和泉州,排放量最小的为宁德与厦门.从排放来源看,90%以上的排放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和畜禽养殖系统.能源活动贡献较小,但其排放增长最为显著.2010年,各地市单位面积活性氮排放强度呈"东南沿海高西北内陆低"的格局,最高为厦门市,最低为三明市;GDP和人口排放强度则呈"东南沿海低西北内陆高"的格局,最高为南平市,最低为厦门市.在分析各地市活性氮排放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地区活性氮减排重点,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及下辖各地市活性氮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张千湖高兵黄葳黄葳崔胜辉
城市居民食物氮消费变化及其环境负荷——以厦门市为例被引量:21
2012年
食物消费是城市养分流动的重要环节,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09年居民食物氮素消费的变化特点,分析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素,并探讨了居民食物氮素消费变化所带来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人均食物氮消费量变化与食物消费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人均氮消费量2000年以前维持在3.29 kg N.人-1.a-1,2000年以后呈现波动性的增长,2004年达到最高值4.00 kg N.人-1.a-1。厦门市食物氮素消费总量增长幅度较大,由1988年的0.54万t增至2009年的1.50万t。同时,粮食在食物氮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45.5%下降到15.9%。畜禽肉、奶制品所占比例分别由25.0%和0.4%上升至29.8%和8.8%。通过将相关经济、社会因素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均与其联系较为密切,呈正相关;恩格尔系数、平均家庭人口数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呈负相关。通过选取1988、1994、2001、2008年分析居民食物氮素消费造成的环境氮负荷发现,由其带来的环境氮负荷量由3509.12t增加至7629.36t,约90%的氮素进入了土壤和水体。其中,进入土壤的氮素占进入环境氮总量的比例由37%增长到60%,进入水体的氮素比例由57%降至35%。
于洋崔胜辉赵胜男孟凡鑫李飞
关键词:食物消费环境负荷
厦门市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城市代谢理论目前被认为是系统解析城市病症结的重要切入点。能源是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代谢规律可以揭示城市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代谢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为城市能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部门调研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流的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系统分析能源在城市内部的流动过程,全面核算5种主要代谢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使用7个指标对能源代谢进行评价,进一步使用该方法系统研究了厦门市2009年能源代谢情况,结果表明:(1)厦门本地能源稀缺,对外依存度高,并且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煤炭和燃油,分别占能源总量的61%和23%。(2)代谢污染物CO_2、NO_2和废热首要来自能源加工转化,SO_2和PM2.5首要来自工业。(3)2009年能源代谢总效率为0.43 tce·t^(-1),在各部门中服务业及其他的效率最高,加工转化的效率最低,代谢效率与能源结构关系密切。(4)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为城市能源代谢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赵颜创赵小锋林剑艺崔胜辉
关键词:能量流
1957-2019年厦门市马銮湾海岸线和围填海时空演变及互动关系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我国海湾地区高强度开发使得围填海活动频繁、岸线变化显著,分析岸线与围填海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互动关系对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分形维数、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方法,研究了厦门市马銮湾1957—2019年海岸线变迁和围填海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①1957—2019年马銮湾大陆岸线长度减幅达43.0%,其中自然岸线减少了83.4%;岸线长度总体先减后增,岸线分形维数波动变化,岸线主体类型经历了从自然岸线向养殖岸线再到建设岸线、围而未用岸线逐步变迁的过程;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指数从0.27上升到0.79,并在1997年后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②1957—2019年,马銮湾总围填海面积为2187.39 hm 2,其中1957—1972年围填速率最大(83.57 hm 2/a);围填海主要利用类型从耕地向养殖池再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逐步演变,总围填海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从0.25增加到0.76。③岸线长度、分形维数受围填海面积、海岸形状、围填海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同时岸线对围填海活动具有约束作用。岸线长度、自然岸线长度与围填海面积成显著负相关,大陆人工岸线长度、岸线利用程度与围填海面积成显著正相关,岸线分形维数与围填海面积无显著相关。本研究可为海湾地区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围填海管理提供借鉴。
丁晟平崔胜辉徐礼来徐礼来杨妙鸿
关键词:海洋环境科学岸线变迁围填海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被引量:93
2010年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产生影响。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析当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将研究区划分为农田、森林和湿地三个生态系统,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探讨区域整体服务价值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近20年来,厦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强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1987年的34.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9.0亿元,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负相关关系。
石龙宇崔胜辉尹锴刘江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