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建良

作品数:141 被引量:478H指数:11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福建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0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0篇肿瘤
  • 39篇细胞
  • 16篇基因
  • 15篇手术
  • 15篇腺癌
  • 15篇CD24
  • 14篇食管
  • 13篇乳头
  • 12篇乳头状
  • 12篇食管癌
  • 12篇甲状腺
  • 11篇免疫
  • 10篇乳头状癌
  • 10篇淋巴
  • 8篇蛋白
  • 8篇增殖
  • 8篇染色
  • 8篇染色体
  • 7篇组织化学
  • 6篇血管

机构

  • 90篇福建医科大学
  • 30篇福建省泉州市...
  • 27篇泉州市第一医...
  • 3篇福州市第二医...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华侨医院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三明市第一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安溪县...
  • 1篇福建省安溪县...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41篇庄建良
  • 48篇许荣誉
  • 40篇潘群雄
  • 30篇苏子剑
  • 22篇明德松
  • 18篇王聪仁
  • 18篇陈一峰
  • 17篇庄奕煌
  • 14篇何荣琦
  • 14篇苏智军
  • 11篇连云宗
  • 9篇张志珊
  • 7篇顾天生
  • 7篇张长青
  • 6篇林琪
  • 6篇林丽屏
  • 6篇谢尊金
  • 6篇邱晓东
  • 6篇董扬扬
  • 6篇陈春山

传媒

  • 16篇福建医药杂志
  • 6篇中华医院感染...
  • 5篇中国优生与遗...
  • 5篇中国肿瘤外科...
  • 4篇中国肿瘤
  • 4篇中国医师杂志
  • 4篇中国实用外科...
  • 4篇国际病理科学...
  • 3篇肿瘤研究与临...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国际肿瘤学杂...
  • 3篇国际检验医学...
  • 3篇中华肿瘤防治...
  • 3篇第四届全国肿...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医学综述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肿瘤学杂志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12篇2009
  • 21篇2008
  • 22篇2007
  • 9篇2006
  • 1篇2005
  • 9篇2004
  • 3篇2003
  • 8篇2002
  • 16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1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5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改变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深入研究p5 3蛋白空间结构的改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为PTC的恶性度评价提供客观的指标。方法 采用PCR SSCP、DNA序列分析、以及利用国际共享资源计算机重构p5 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和有关分析软件等技术对 4 1例PTC进行分析。结果 p5 3基因突变Ⅰ组 (15例 )和未突变Ⅱ组 (2 6例 )的年龄、性别、原发瘤大小 (T)、淋巴结转移率 (N)和远处转移率 (M)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9例 (9/ 15 ,Ⅰb组 )的氨基酸残基突变表现为核心功能域和碱性域的变化或核心功能域严重缺损。p5 3蛋白核心功能域结构的改变能直接抑制它与靶DNA的结合 ;碱性域结构的改变能间接抑制p5 3蛋白与靶DNA的结合。 6例 (6 / 15 ,Ⅰa组 )的氨基酸残基突变位于功能域之外。Ⅰb组的淋巴结转移率 (77 78% )明显高于Ⅰa组 (P <0 0 1) ,Ⅰb组的远处转移率(5 5 5 6 % )高于Ⅰa组 (P <0 0 5 )。结论 p5 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是PTC演进与异质化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
陈一峰张鹏飞李一伟庄建良高凌云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肿瘤蛋白质P53PTC
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模型。方法供受体分别为雄性近交系F344,Lewis大鼠。Ⅰ组为同基因移植对照组,Lewis-to-Lewis,n=8;Ⅱ组为异基因移植组,F344-to-Lewis,n=12。术后2,6,8,12周经造瘘口取材,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异基因组移植肠术后6~12周显示典型的慢性排斥表现。术后越晚期病理特征越明显,但是8周的病理特征与12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模型是稳定可靠的小肠移植慢性排斥模型。
张海云许荣誉庄奕煌李新宇庄建良
关键词:小肠移植慢性排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乳头状甲状腺癌血流及病理微血管密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24
2007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血流、病理微血管密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90例PTC内的血流信号,计测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以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max、RI与MVD的相关性及其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PTC的血流检出率(98.78%)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50%)(连续校正χ2值=33.68,P<0.01),PTC的血流级别也显著高于腺瘤(似然比值=43.13,P<0.01);PTC的Vmax(75.72±20.62)、RI值(0.73±0.14)分别显著高于腺瘤的Vmax(33.80±4.15)、RI值(0.35±0.06)(t'=17.74,P<0.01;t'=19.53,P<0.01);PTC的MVD值(63.0±18.81)显著高于腺瘤的MVD值(15.73±5.13)(t'=23.39,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59例PTC的MVD值(76.18±4.98)、Vmax(90.24±4.41)及RI(0.82±0.05)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31例PTC的MVD值(38.01±3.92)、Vmax(48.10±4.62)及RI(0.56±0.09)(t=-37.03,P<0.01;t=-42.37,P<0.01;t'=-16.03,P<0.01)。而且,MVD与Vmax、MVD与RI和Vmax与RI明显正相关(r=0.721,P<0.01;r=0.789,P<0.01;r=0.66,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TC的血流参数Vmax、RI与MVD呈正相关,两者一致性反映了PTC的血管生成特性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互补性结合可为PTC术前、术后临床诊治、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陈一峰连云宗曾志雄庄建良
关键词:多普勒微血管密度CD105
小肠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0年
随着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强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小肠移植术在临床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方法。但由于小肠移植的自身特点,小肠移植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器官移植,小肠移植的风险和困难也比其他器官移植术大,因此,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移植肠获取和保存、排斥反应防治、营养支持和感染防治等方面入手,对小肠移植术围手术期处理进行探讨。
田永巍庄建良许荣誉张海云
关键词:围手术期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细菌易位
EPCA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检测EPCA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livision法)检测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PCAM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PCAM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EPCA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EPCA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脉管浸润、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浸润深度正相关;EPCAM、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PCAM可能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的恶性进程,其高表达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指标。
潘群雄苏子剑王聪仁庄建良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EPCAM预后
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在结直肠癌梗阻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探讨经内镜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在结直肠癌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比较内支架置入术后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梗阻病例51例,其中24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术后21例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手术切除。分析内支架置入术后梗阻症状缓解率、内支架置入术的并发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经内镜金属内支架置入后择期手术组(病例组)和急诊手术组(对照组)I期手术切除率、围手术期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4例均经内镜成功置入内支架,成功率为100%。术后1~2d均出现排气排便,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肠梗阻缓解率为100%。其中3例行姑息性治疗,21例于梗阻解除后经过平均5~6d的术前检查及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发生率:肠穿孔0%,肠出血8.3%,内支架移位4.2%,其他12.5%。(2)内支架置入后择期手术组与急诊手术组的I期手术率分别为80.1%和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02,Woolf法OR的95%可信区间为(1.30~19.43)。2组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0.00±24.03)mL和(358.33±32.17)mL,手术时间分别为(211.42±19.23)min和(299.56±18.67)min,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53.62±4.29)h和(67.21±4.38)h,住院天数分别为(9.95±0.500)d和(14.71±1.26)d,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05%和58.33%,内支架置入后择期手术组均显著低于急诊手术组。结论 (1)经内镜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结直肠癌梗阻,能有效解除梗阻症状,并发症少,为后期的手术提供良好条件;(2)经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后再手术治疗,其I期手术切除率显著高于急诊手术病例,术后恢复快,并发症低,减少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张祖案庄建良潘群雄黄子成朱聪辉
关键词:内支架结直肠癌肠梗阻
SATB1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pecial AT rich sequence binding protein,SATB1)是一种组织特异性表达的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它在浸润性乳腺癌中表达,而正常组织细胞中一般不存在。研究表明,SATB1与乳腺癌的生长、转移及预后等关系密切。SATB1作为乳腺癌的"基因组组织者",将成为乳腺癌诊断、病程进展、转移潜能及判断愈后的有用指标。
庄建良田永巍许荣誉苏子剑
关键词:乳腺癌不良预后
MMPs/TIMP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的表达与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癌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MMPs/TIMPs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甲状腺正常组织和乳头状癌癌细胞培养液中MMP-2、MMP-9以及TIMP-1、TIMP-2的分泌水平;采用MTS掺入试验检测在rhMMP-2或抗MMP-2中和抗体的作用下,甲状腺正常组织细胞和乳头状癌癌细胞增殖水平。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细胞分泌MMP-2、MMP-9水平提高,而分泌TIMP-1、TIMP-2水平降低,MMPs与TIMPs的比值升高特别显著;MMP-2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抗MMP-2单克隆抗体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生长。结论:MMPs与TIMPs的比值有望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和转移的一项检测指标。
连云宗庄建良陈一峰
FTY720对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血管硬化和细胞因子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FTY720对同种异体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F344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小剂量环孢霉素诱导F344-to-Lewis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实验分为四组,Ⅰ组为对照组,n=7;Ⅱ组为FTY720组,n=8;Ⅲ组为环孢霉素A(CsA)组,n=8;Ⅳ组为FTY720+CsA组,n=8。术后八周行移植物组织病理学评分和ELISA法测定血清中移植物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以及TNFα,IFNγ的表达。结果术后八周移植物组织病理学评分,Ⅱ组、Ⅳ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改善。但是仅血管硬化评分: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血清(IL-10、IFNγ)与移植物(IL-10),Ⅱ组、Ⅳ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独使用FTY720或联用CsA具有改善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血管硬化以及促进Th1/Th2平衡趋向Th2表达的趋势的免疫保护作用。
张海云许荣誉庄奕煌庄建良
关键词:FTY720小肠移植慢性排斥细胞因子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重组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rPEDF)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增殖、侵袭和表达有关的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癌细胞增殖率,观察不同浓度rPEDF对TPC-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细胞侵袭实验检测rPEDF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侵袭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素-1(TSP-1)的变化。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穿透数为(91.4±20.3)%明显多于rPEDF处理过的细胞(43.6±13.8)%的2.1倍,加入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后,细胞穿透数减少至72.4%[(72.4±16.5)%,P<0.05],表明rPEDF能有效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体外侵袭性,至少部分是在VEGF调节的作用下。TPC-1PEDF组(将rPEDF加入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中)中VEGF表达量为(0.38±0.04)IU/mL,与未加rPEDF蛋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作对照[TPC-1con组,(2.11±0.02)IU/mL]比较,平均减少5.6倍(P<0.01),同时TSP-1的表达量TPC-1PEBF组为(1298±116)IU/mL,与TPC-1con组的(251±21)IU/mL比较,平均表达上调5.2倍(P<0.01)。结论 rPEDF能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侵袭并改变其表达。
连云宗潘群雄庄建良陈一峰
关键词:细胞增殖肿瘤浸润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