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丽

作品数:11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古海洋
  • 4篇放射虫
  • 4篇表层沉积物
  • 3篇南海表层沉积...
  • 3篇南海南部
  • 3篇海表
  • 3篇沉积物
  • 2篇化石
  • 2篇古海洋学
  • 2篇海洋学
  • 1篇大洋
  • 1篇大洋钻探
  • 1篇第三纪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多样性
  • 1篇有孔虫
  • 1篇上升流
  • 1篇生态特征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硅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张丽丽
  • 10篇张兰兰
  • 9篇陈木宏
  • 8篇向荣
  • 7篇陆钧
  • 2篇王勇军
  • 1篇李安春
  • 1篇谢强
  • 1篇肖尚斌
  • 1篇郑范
  • 1篇崔喜江
  • 1篇王勇军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Marine...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被引量:17
2007年
为系统描述钙质超微化石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特征,对遍布南海的175个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相差很大,从0—3.8×1010个.g-1不等。平面上将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分为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21属28种,以Emiliania huxleyi、Florisphaera profunda和Gephyrocapsa oceanica为优势种,其中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据绝对优势。南海钙质超微化石分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14°N线南北两边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存在差异;二是南海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两片海域为最高,并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趋势。对影响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的水深、上升流与营养盐、陆源物质稀释作用、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因素作了讨论,并根据钙质超微化石随水深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补偿深度应在4 000m左右。
王勇军陈木宏陆钧向荣张兰兰张丽丽
关键词:钙质超微化石
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利用放射虫化石揭示古海洋、古环境的基础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放射虫以其不易溶解的硅质壳体在古海洋、古环境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种类组合与海洋物理、水文环境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放射虫在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研究手段的改进,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研究在世界各大洋得到了广泛开展。中国加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势必会加快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步伐,放射虫作为海洋微体古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生态学知识是重建古海洋、古环境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向我国学术界提供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发展趋势,促使我国放射虫的研究与国际接轨,以提供更多的古海洋、古环境替代性指标。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张丽丽
关键词:放射虫现代生态学古海洋学综合大洋钻探沉积物捕获器
南海南部晚中新世以来古海洋特征过程及放射虫生态环境事件
张丽丽
关键词:南海南部古海洋放射虫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5
2007年
对南海南部25个表层沉积样进行了生物硅的测定分析,试图揭示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对现代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以便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与其所处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82。陆架浅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非常低,不能反映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生产力情况,这可能与沉积类型和陆源物质输入影响有关。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分布表明,其不仅能反映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的古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能指示上升流的强弱,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利用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来追踪上升流发育和变化的有效性与可信度。研究结果还显示,在研究区域中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中放射虫和海绵骨针较硅藻占有更大的比重,这可能是由于硅藻易被溶解并易被其他生物体摄食的缘故。在有上升流发育的海域,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基本上表现出较高的丰度,这与高的生物硅含量相一致。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陆钧张丽丽
关键词:南海南部生物硅上升流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多样性与丰度的分布与环境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整个南海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丰度随着水深而增加,表明南海较深水处的放射虫壳体溶解现象不明显;上升流活动和海底火山喷发有利于放射虫的大量繁殖,产生区域性的沉积富集;反之,较深水的陆坡区沉积物中出现放射虫种类与丰度异常减少,可能属浊流搬运再沉积的结果,物源来自陆架或上陆坡;种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特征为主,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冷水种或极区种,表明在特定海区的古环境分析中采用单一指标判断可能会造成误解.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综合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南海的生态与沉积环境特征.
陈木宏张兰兰张丽丽向荣陆钧
关键词:放射虫表层沉积物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Silica Content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Environmental Dignificance被引量:4
2009年
Biogenic silica content was determined in 25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to study its distribution and its modern oceanic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which may provide further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paleoceanography explainat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biogenic silica content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its water depth have evide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up to 0.782. Biogenic silica content was very low in continental shelf shallows and could not reflect the productivity of siliceous micropaleontology in surface waters, which may be affected by sedimentary types and terrigenous matter dilution.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silica content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deep water areas showed that it c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paleoproductivity of siliceous micropaleontology in surface waters, but also indicate the strong or feeble upwelling. Thus, it wa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using biogenic silica content in sediments to trace upwelling and its change was effective and reliable. The analyzed result showed that radiolariia and poriferous specula have more contribution for biogenic opal, comparing with diatom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studied area, probably owing to the diatom dissolved easily away and eaten by other organisms with little effort. In the upwelling areas, radiolarian, diatom and poriferous specula all approximately showed high abundance,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high biogenic silica content.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陆钧张丽丽
关键词:UPWELLING
南海现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
向荣张兰兰郑范张丽丽王勇军
对现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特征的深入认识是正确解释古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在对南海南部和南海北部多年浮游有孔虫拖网采样积累的基础上,对南海上层水体活体浮游有孔虫进行了群落分析、Mg/Ca比和氧碳同位素等测试,对南海现代...
关键词: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微体古生物生态与沉积分布对南海现代环境的响应特征
海洋浮游性微体古生物在海水中的生态过程与沉积到海底的保存状况一定程度反映了海洋生态与动力环境的特征,具有特殊的古海洋环境指示作用。此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南海水体拖网与表层沉积物样品,综合分析钙质超微化石、浮游有孔虫和放...
陈木宏张兰兰崔喜江王勇军向荣陆钧张丽丽
文献传递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特征与海洋环境被引量:6
2008年
南海拥有较齐全的边缘海地理地貌与生态环境,沉积物中保存的放射虫种类繁多,个体丰富.本文采用数理统计与聚类分析方法,对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定量分析,以期获得可靠的放射虫组合与分布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放射虫组合在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大致可区分为5种类型:陆架浅水区型、陆坡珊瑚礁区型、中央海盆区型、南部富营养区型和夏季上升流区型,它们分别对应于特有的海洋环境,并由含有某些优势种类的放射虫群落所组成.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南海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别表现为3个不同生态环境的海区:北部海区受陆源影响较为明显;中部海区被中央水团、海底火山活动和夏季上升流活动所控制;南部海区总体上属于典型的珊瑚礁海洋环境,生态与沉积环境明显优越于北部海区.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分布特征较好地响应和反映了所在海区的生态环境与沉积条件,是探讨古海洋环境的重要依据.
陈木宏张兰兰张丽丽向荣陆钧
关键词:放射虫海洋环境表层沉积物
全新世东亚季风变化的百年尺度周期被引量:11
2006年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质沉积区中部的PC-6孔进行了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该孔的岩性、颜色、沉积构造以及沉积物垂向上的叠加方式等特征,将该孔以450cm和540cm为界分为3段,其中上段(450cm以上)以灰褐色、灰色粘土质粉砂为主,岩性较均一,测年表明其形成于近7.64ka以来,此期间海平面变化只有约3 ̄4m,对应的沉积动力条件与沉积环境应该与现今基本一致,为海侵结束后高海平面以来主要受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通过计算PC-6孔450cm以上225个样品陆源碎屑组分中每个粒级组分标准偏差随粒级组分的变化,分离出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级约为6μm和56μm,2个粒度组分的分界线约在28μm。细粒组分(<28μm)为东海冬季沿岸流携带悬浮体所沉积,而>28μm粗粒组分对应的沉积动力条件为波浪。本文采用28μm以下的细粒级组分的平均粒径作为替代指标,来揭示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周期。使用功率谱分析软件REDFIT35对<28μm组分的平均粒径进行分析,PC-6孔揭示出70 ̄72、78、89、102、112、123、154a等百年尺度的强周期信号。与世界其它地区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表明,全新世东亚季风的变化在百年尺度以Gleissberg周期和约70a的周期为主,且它们都是太阳辐射变化的结果。
肖尚斌李安春陈木宏谢强张丽丽张兰兰
关键词:东亚季风全新世太阳辐射粒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