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作
-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以礼释《易》:王安石易学思想探析
- 2017年
- 王安石易学的特点是以礼释《易》,他在《九卦论》中将礼看作是九卦的核心,认为礼是君子行之成。郑玄也曾以礼释《易》,但他侧重于用具体的礼制、礼仪解释卦爻,而王安石注重礼之精义,他认为章句传注之学忽略精义,这导致圣门之学不传、异端之学四起。王安石还认为礼是德得以体现的方式,内在德性需要通过外在之礼才能彰显。他进而论述了道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强调道需要通过德才能体现,德表现为人之仁义礼智,以此他反驳了将道看作是神秘实体的思潮以及韩愈以道德为虚位的观点。
- 张凯作
- "四书五经"与《圣经》中婚礼之异同比较
- "四书五经"与《圣经》所记载的婚礼在很多层面都是不同的。在婚礼的本质上,"四书五经"认为婚礼的本质是传宗接代,《圣经》认为婚礼的本质是爱情的升华。在婚姻制度上,"四书五经"主张实行妻妾制,《圣经》则认为一夫一妻制是更理想...
- 张凯作
- 关键词:《圣经》婚礼
- 朱子理学与古典儒家礼教被引量:3
- 2012年
- 以往学者在探讨朱子理学与古典儒家礼教的关系时,往往侧重强调二者的差异性,而较少关注二者的承继关系。本文认为,朱子理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对于古代礼教在当时已丧失之状况的回应,朱子的宗旨是重建古代礼教,而不是另创一种新异的哲学,只不过,当时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他的诠释与重建也必然在传统礼教的基础上对其有所增损。朱子理学对于传统礼教而言,更多的是增补的作用,而非取代。由此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礼理之辨的实质。
- 张凯作
- 关键词:礼教朱子理学
- 论司马光的性情观
- 2017年
- 司马光认为性不是学者应当首先关注的内容,与新学、理学主张"性情一也"不同,司马光不认为性与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他主张"性善恶混",而"情道一体"。由于性兼有善恶,因此若想为善去恶,就要学习和践行礼乐,礼乐能使人达到"中和",而中和具有养生的作用,可以保持人之身心健康。司马光的思想基本承袭了传统儒学的脉络,而新学、理学则开启了宋代心性之学的先河;司马光的学说代表了传统儒学的终结,而新学、理学则代表了新儒学的开始。
- 张凯作
- 关键词:性情礼乐
- 朱子礼学思想研究
-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其它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之集大成者、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朱子对于礼有着颇多的讨论。研究朱子的礼学思想,有助于了解朱子在建构其理学体系的时候从古代礼文化当...
- 张凯作
- 关键词:哲学理论礼学思想理学体系
- 论梁启超的灵魂观
- 2020年
- 梁启超对“灵魂”问题的关注始于对宗教的关注,他认为宗教区别于哲学之处即在于宗教特别关注“灵魂”问题。他认同佛教对于灵魂的讨论。佛教主张存在着“么匿”和“拓都”,即众生所造的“不共业”和“共业”,其承受果报的主体分别是作为个体的“灵魂”和作为群体的“羯磨”,“羯磨”即孔教所说的“精神”。他更为关注的是“羯磨”,认为只有“羯磨”才是真正的“我”,肉体只是“彼”而非“我”。因此,他主张人应当为群体之“羯磨”努力创造善业。他的落脚点仍然在国家与社会,而非个体灵魂的轮回或审判,这显示出他仍秉承了儒家的入世主义和家国情怀。
- 张凯作
- 关键词:灵魂
- 孔子之“仁”新解
- 作为孔子理论核心范畴的“仁”在整个中国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学者对“仁”这一概念有多种解释,其中主流观点是将“仁”解释为“仁爱”。事实上,从整个周代文献来看,提及“仁”的地方往往是论述“仁”所具有的属性而非直指“...
- 张凯作
- 关键词:正名
- 文献传递
- 王安石礼治思想的演进
- 2014年
- 王安石一生以传承圣门之学为己任,主张以礼修身、以礼治国。治平年间以前,王安石主要是将礼与性结合起来讨论。他对于性的看法经历了性善论、性有正有不正和性善恶混等几种阶段,因此他关于礼的思想也分别有礼顺人性、礼养人性和礼正性情等不同时期。他之所以即性论礼是为了与佛老养生修性之学相抗衡。在礼与刑的关系上,王安石主张礼主刑辅,并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刑罚不宜过重,只有社会达到大治的情况下,刑罚才能尽用,而社会若想达到大治便要通过礼乐教化。他强调礼乐刑政是道的体现,反对老子脱离礼乐刑政而言道的做法。王安石认为礼治的前提是使民足于财,而当时州县官吏普遍俸禄不足,因此当务之急是理财,使州县官吏丰衣足食,这是实行礼治的基础。
- 张凯作
- 关键词:礼治思想
- 孔子之“仁”新解——以西周至春秋信仰的转变为依据
- 作为孔子理论核心范畴的“仁”在整个中国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学者对“仁”这一概念有多种解释,其中主流观点是将“仁”解释为“仁爱”。事实上,从整个周代文献来看,提及“仁”的地方往往是论述“仁”所具有的属性而非直指“...
- 张凯作
- 关键词:处世观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四书五经"与《圣经》君主观之比较
- 在"四书五经"当中,君主是上天为民众而设立的;君主应当具有与天地参的德行,以此影响民众;君臣之间有着天然的尊卑之别,君臣皆应当按照自身等级相对应的礼来行事.在《圣经》当中,君主是在民众的要求下设立的,民众之所以要求设立君...
- 张凯作
- 关键词:四书五经《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