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均龙

作品数:13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软体动物
  • 4篇生物多样性
  • 3篇多样性
  • 3篇深海
  • 2篇底栖生物
  • 2篇中国海
  • 2篇双壳
  • 2篇区系
  • 2篇分类学
  • 2篇腹足
  • 2篇腹足纲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分布
  • 1篇动物分类
  • 1篇多板纲
  • 1篇新记录属
  • 1篇新记录种
  • 1篇优势类群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13篇张均龙
  • 4篇张素萍
  • 4篇徐奎栋
  • 3篇张树乾
  • 2篇冯志纲
  • 2篇徐凤山
  • 2篇张灿影
  • 1篇蒋维
  • 1篇赵峰
  • 1篇王琳
  • 1篇王琳
  • 1篇刘瑞玉
  • 1篇肖宁
  • 1篇於维樱
  • 1篇刘静
  • 1篇郭琳

传媒

  • 5篇海洋科学
  • 3篇海洋与湖沼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大自然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印太交汇区海洋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2021年
印太交汇区珊瑚礁大三角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孕育了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接近60%的软体动物种类,同时也有很高比例的特有物种。该海域是全球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已有不同国家的学者相继对印太交汇区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分类与系统演化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基于此,本文从软体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格局、成因、以及其影响因素等角度出发,对印太交汇区软体动物研究的主要方面进展进行了综述。先后有物种起源中心、积累中心、重叠中心、幸存中心等多种假说被提出以解释其多样性的成因。印太交汇区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板块构造作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环流以及暖池等密切相关。本文也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张均龙张树乾张树乾
关键词:软体动物特有种物种形成
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2
2013年
深海的海山生态系统支持着独特的生物群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扩散和进化的重要节点。由于研究的欠缺和认识的不足,国际间对于海山的区系和生物多样性认知存在较大分歧。存在海山特有种假说、物种源汇假说、孤岛假说、绿洲假说等各种假说,且均有争议。综述了海山生物区系和多样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就我国未来有关海山生物区系和多样性研究提出了建议。
张均龙徐奎栋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区系深海底栖生物
黄海北部两种蛾螺(腹足纲,蛾螺科)种名修订被引量:1
2014年
作者在系统地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蛾螺属Buccinum标本进行系统整理时,发现产自于黄海北部,在《黄渤海软体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两种蛾螺,原定名为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和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存在种名误定。通过研究确认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应是朝鲜蛾螺Buccinium koreanum Choe,Yoon&Habe,1992,而书中所描述的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应是朝鲜蛾螺的一个形态变异标本。文中对朝鲜蛾螺的形态特征、齿舌和内部构造进行了研究论述,并与水泡蛾螺和尖角蛾螺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讨论。
张树乾张均龙张素萍
关键词:黄海北部
中国海典型生境双壳类软体动物多样性特点被引量:10
2011年
中国海域广阔、海岸线绵长、环境复杂、包含的生境多样,对中国海典型生境中双壳类软体动物多样性的分析,可以反映中国海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区系特点。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贝类学家的报道,对不同典型生境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多样性特点、生活环境、生态习性进行了阐述,对不同海区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由于沿岸水、冷水团及黄海暖流的影响,黄海的区系组成最为复杂;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暖流的影响,东海的多样性呈现出随纬度降低、离岸越远,暖水种增加且暖水性增强的特点;南海由于南部濒临赤道,北部属亚热带,存在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场等多种生境,其多样性最高。到目前为止,中国海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共记录有1,104种,分属于77科393属,其中渤海有68属87种,黄海121属175种,东海195属337种,南海的种类最多,297属822种。
徐凤山张均龙
关键词:软体动物双壳类生态习性生境
中国海洋底栖生物学发展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5
2016年
海洋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底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海洋底栖生物学起步较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许多研究进展和成果,但目前学科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总体而言,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和分散,仍为相对弱势的一个学科,亟需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来整合业内的研究力量和资源,促进我国底栖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本文综合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和微型底栖生物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就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张均龙史本泽赵峰徐奎栋
关键词:底栖生物生态学分类学多样性
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态势与热点分析
2023年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有陆架、陆坡、岛礁、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近10年来南海逐渐成为世界深海研究的热点。南海是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与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印太珊瑚大三角区具有一定的环境与生物连通性,对南海的深海生物探测研究可丰富对西太平洋及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的认知。目前有关南海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部陆架浅海及岛礁,对于深海生物多样性认知明显不足。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国际战略布局,并对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SCIE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态势,对未来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和建议。
张灿影徐奎栋焦英毅张均龙张均龙冯志纲
南麂列岛潮间带石鳖探秘
2017年
与很多绚丽多彩的海洋生物比起来,石鳖长相丑陋、颜色暗淡,且不能食用,经济价值不高,人们走在海边甚至很少会关注它们。那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而且不仅是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们也对石鳖给予了关注。请跟随作者走近这类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神秘感的动物。
张均龙
关键词:石鳖南麂列岛潮间带海洋生物生物学家材料学
多板纲软体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1多板纲软体动物简介多板纲(Polyplacophora)软体动物又被称为石鳖,大部分的种类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水区的岩石上,营底栖附着生活,但也有一些种类生活在较深的海域,是生态群落中的重要一员。多板纲软体动物现生种超过940种,化石种约430种。它们分布于从热带到极地的世界各大洋中,其中北美西海岸和澳大利亚海域是多板纲软体动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已知种类中至少有一半分布于此。
张均龙徐凤山张素萍
关键词:软体动物多板纲系统分类学生态群落动物分布潮下带
基于SCI-E的国际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解析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解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91~2014年海山生物多样性相关的SCI论文产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新西兰水和大气国家研究所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关键词分析的结果显示,海山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新物种发现和分类学,涉及"hydrothermal vent"(热液喷口)、"mitochondrial DNA"(线粒体DNA)及"conservation(保护)"等关键词的研究近几年逐渐增多。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研究力度有待加强。
郭琳冯志纲张均龙张灿影於维樱王琳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东海蛾螺科(软体动物:腹足纲)一新记录属和一新记录种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采集的蛾螺科标本,发现了在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调查时于冲绳海槽水深850—1685m深海处采集的3号蛾螺科标本。经研究发现为一新记录属深海蛾螺属Bathyancistrolepis的一新记录种车轴深海蛾螺Bathyancistrolepis trochoideus(Dall,1907)。文中对其贝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齿舌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张树乾张均龙张素萍
关键词:腹足纲冲绳海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