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守亮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低位直肠
  • 3篇低位直肠癌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手术
  • 3篇淋巴
  • 3篇肠癌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癌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肿瘤
  • 2篇淋巴结
  • 2篇内括约肌
  • 2篇颈部
  • 2篇括约肌
  • 2篇甲状腺
  • 1篇动脉
  • 1篇血管

机构

  • 10篇江苏大学附属...
  • 3篇江苏大学

作者

  • 10篇张守亮
  • 6篇陈志红
  • 5篇林建扬
  • 4篇马圭
  • 2篇祁卫东
  • 2篇朱伟
  • 2篇张国梁
  • 1篇赵媛媛
  • 1篇杨峰
  • 1篇瞿彩兴
  • 1篇蒋鹏程
  • 1篇赵嫒嫒
  • 1篇张文波
  • 1篇李雅红
  • 1篇蒋鹏程
  • 1篇魏法星
  • 1篇许彬彬
  • 1篇汪超
  • 1篇刘俊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江苏医药
  • 1篇肿瘤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腺病毒载体AdOX40Ig的构建、表达及相关体外实验
2013年
目的:构建并鉴定含人OX40-IgG1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肝HL-7702细胞,筛选出最佳感染剂量并检测OX40Ig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基因库公布的人OX40和hIgG1 Fc片断序列设计特定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鉴定后,酶切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随后与pAdeasy-1腺病毒质粒以氯化钙法共转化BJ5183感受态细胞,重组质粒经鉴定正确后,大量扩增为腺病毒载体。再经293A细胞包装、扩增并纯化后感染HL-7702肝细胞,筛选出最佳感染剂量,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中外源性OX40Ig基因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肝HL-7702细胞上清中OX40Ig蛋白的含量。结果:转移质粒pTOX40Ig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重组腺病毒质粒经酶切鉴定正确,并成功转染了293A细胞。得到的病毒液经纯化扩增后进一步感染肝HL-7702细胞,经筛选,10 MOI为最佳感染剂量,并且可以检测到OX40Ig目的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载体AdOX40Ig,并且可在肝细胞HL-7702中表达相应的目的基因及蛋白。
陈志红赵媛媛张守亮林建扬魏法星朱伟
关键词:腺病毒载体OX40
胃癌术后近期再手术原因分析与治疗体会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因并发症近期再手术3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原因及治疗体会,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胃癌行胃切除术2246例,其中近期再手术36例。所有再手术病例分为三组:A组,再手术时间<1周;B组,1周<再手术时间<1个月;C组,再手术时间>1个月。结果:胃癌术后出现需再手术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切口裂开,其次是吻合口瘘,然后是肠梗阻、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内出血、腹腔内脓肿、膈疝、吻合口梗阻例、输入袢梗阻、幽门梗阻、胸腔感染、切缘阳性、肠穿孔等。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吻合口瘘2例,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结论:胃癌行胃切除术后出现需再手术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切口裂开,其次是吻合口瘘、肠梗阻、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内出血等。再手术有比较高的住院死亡率,为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的可能,需要在初次手术前进行恰当的术前准备并具备精湛的手术技巧。
林建扬张守亮陈志红
关键词:胃癌近期再手术并发症
侧颈Ⅲ、Ⅳ区淋巴结活检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022年
探究侧颈Ⅲ、Ⅳ区淋巴结活检在cN1bx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180例cN1bx期PTC患者侧颈Ⅲ、Ⅳ区淋巴结活检病理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180例PTC患者中侧颈Ⅲ、Ⅳ区淋巴结转移58例(32.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m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PTC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m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PTC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表明,侧颈Ⅲ、Ⅳ区淋巴结活检可发现部分隐匿性转移,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m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更易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建议术中行侧颈淋巴结活检。
王晨张国梁瞿彩兴张守亮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淋巴结活检
VEGF-C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中性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结合细胞贴壁的方法从小儿包皮标本获取淋巴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常规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VEGFR-3表达。采用平板细胞管形成和Transwell迁移小室法分别检测0、50、100和150 ng/mL VEGF-C处理后细胞管形成和迁移能力。结果成功获得淋巴管内皮细胞,VEGFR-3阳性表达细胞占30.3%。在50~100 ng/mL范围内随VEGF-C质量浓度增加管形成数目增加,除100 ng/mL与150 ng/mL的VEGF-C浓度作用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细胞迁移试验显示随VEGF-C浓度增加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1)。结论 VEGF-C可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管形成和细胞迁移及淋巴管生成。
陈志红李雅红赵嫒嫒张守亮朱伟
关键词:淋巴管内皮生物学特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腹腔镜部分或次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腹腔镜部分或次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行腹腔镜部分或次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1周出现吻合口部分裂开,1例术后12d出现吻合口瘘,均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6~54个月,1例局部复发。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Kirwan分级为1或2级,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需要定期扩展。结论 腹腔镜部分或次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
陈志红蒋鹏程马圭张守亮林建扬刘俊许彬彬汪超
关键词:内括约肌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直肠癌
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四例临床报告并国内文献复习
2011年
目的探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术(Intersphincter resection,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采用ISR治疗4例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复习国内2000-2008年158例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文献,分析ISR在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我科4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附加末端回肠造口,术后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2例未附加末端回肠造口,1例术后一周出现吻合口部分裂开,1例术后12d出现吻合口瘘,均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6~24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4例患者术后6~12个月肛门功能Kirwan分级1~2级。结论括约肌间直肠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张守亮陈志红马圭林建扬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国产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81例重度痔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评价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痔的手术要点、并发症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6月使用国产吻合器对81例Ⅲ、Ⅳ度重度痔行PPH,分析手术效果,总结手术经验。结果 81例中79例吻合一次成功,2例吻合失败;切除直肠黏膜宽度约2~3cm;脱出痔块大部分回缩肛管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30±10)min、(6.8±2.1)d;全部痊愈出院。术后并发症:肛门轻微疼痛11例,明显疼痛3例,小量出血(不足30ml)4例,出血30~100ml 3例,出血100~500ml 2例,异物肉芽肿3例。术后随访6~48个月,无复发,无吻合口狭窄、大便失禁、感染、直肠阴道瘘等。结论 PPH手术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后肛门疼痛轻,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应成为治疗内痔为主的重度痔的首选术式。
张守亮杨峰祁卫东
关键词:重度痔
括约肌间直肠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4例报道
2011年
病例资料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对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括约肌间直肠切除术(ISR),男2例,女2例,年龄46~62岁。均为肿块型,2例为绒毛状腺瘤术后复发并局部癌变,2例为中分化腺癌。肿瘤下缘距肛缘2.0~4.5 cm。术前MRI确定肿瘤局限于直肠壁内,无排便功能障碍,无远处转移。手术方法:全麻下取截石位,首先经腹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切断血管,清扫No.253淋巴结,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游离直肠及其系膜达肛提肌水平,在外括约肌环和肠壁或内括约肌间向下分离1~2cm,
张守亮陈志红马圭林建扬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直肠切除术内括约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肠系膜下动脉排便功能障碍
长链非编码RNA DLGAP1-AS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DLGAP1-AS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胃腺癌相关数据集,分析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DLGAP1-AS2的表达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85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以及25例胃癌患者和25例健康者血浆中DLGAP1-AS2的表达水平,分析胃癌组织中DLGAP1-AS2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转染小干扰RNA的方法敲减胃癌AGS细胞中DLGAP1-AS2的表达后,分别采用活细胞计数法、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下调DLGAP1-AS2对胃癌AG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癌AGS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DLGAP1-AS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证实DLGAP1-AS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并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总生存率明显相关(P值均<0.05);而且DLGAP1-AS2在胃癌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也明显增高(P<0.05)。敲减DLGAP1-AS2可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P值均<0.05),并且明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Slug、N钙黏蛋白(N-cadherin,N-cad)和Twist蛋白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结论:DLGAP1-AS2在胃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浆中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敲减DLGAP1-AS2能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EMT相关分子表达有关。
陆佳伟唐银炳张伟亚张守亮祁卫东马圭张文波蒋鹏程
关键词:胃肿瘤上皮-间质转化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362例PTM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362例PTMC患者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32例(36.4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侵犯包膜、多灶及双侧病变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侵犯包膜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侵犯包膜的男性PTMC患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术中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王晨张国梁张守亮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