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希良

作品数:145 被引量:1,208H指数:18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5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3篇经济管理
  • 3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电气工程
  • 5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5篇社会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机械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54篇能源
  • 23篇可再生
  • 22篇再生能源
  • 22篇可再生能源
  • 17篇发电
  • 11篇气候
  • 11篇温室气体
  • 10篇碳排放
  • 10篇气候变化
  • 10篇光伏
  • 10篇
  • 9篇低碳
  • 8篇汽车
  • 8篇光伏发电
  • 7篇电力
  • 7篇生物质
  • 7篇碳市场
  • 6篇节能
  • 6篇交易
  • 5篇生命周期

机构

  • 133篇清华大学
  • 8篇重庆理工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国家发展和改...
  • 3篇重庆工商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建筑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140篇张希良
  • 26篇欧训民
  • 23篇何建坤
  • 17篇张达
  • 15篇刘贞
  • 13篇常世彦
  • 11篇齐天宇
  • 9篇周丽
  • 7篇岳立
  • 6篇胡小军
  • 6篇柴麒敏
  • 6篇顾树华
  • 5篇陈荣
  • 5篇李政
  • 5篇熊威明
  • 5篇代春艳
  • 4篇霍沫霖
  • 4篇王若水
  • 4篇翁玉艳
  • 3篇段茂盛

传媒

  • 12篇中国人口·资...
  • 12篇环境保护
  • 7篇可再生能源
  • 6篇中国能源
  • 6篇科技导报
  • 5篇清华大学学报...
  • 3篇太阳能学报
  • 3篇中国软科学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现代化工
  • 2篇科学决策
  • 2篇汽车与配件
  • 2篇河北工业科技
  • 2篇消费经济
  • 2篇奋斗
  • 2篇煤炭转化
  • 2篇动力工程
  • 2篇管理世界
  • 2篇农村能源
  • 2篇管理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13篇2012
  • 15篇2011
  • 7篇2010
  • 16篇2009
  • 18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终端能源的全生命周期化石能耗及碳强度分析
利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计算中国主要9种终端能源的化石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碳强度),涵盖原料制取、运输、燃料制取和运输四个阶段,包含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种化石能耗分析。结果表明电力碳强度最高,石油基、天然气基和煤基燃...
欧训民张希良
关键词:终端能源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
文献传递
促进能源气候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跨学科研究被引量:12
2021年
低碳甚至零碳能源系统是气候解决方案的基础。为实现各类供能系统的碳减排,诸多综合性、系统性的技术和政策研究从自然学科、工程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开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对中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8.1%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新战略目标,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指标,吹响了能源领域加速减排行动的号角。
张希良姜克隽赵英汝鲁宗相赵晓丽鲁玺黄瀚白恺
关键词:社会学科碳排放强度能源系统供能系统碳减排
能源与气候变化议题下政策和经济研究的热点识别
以文献信息共现分析的应用软件Bibexcel为主要研究工具,对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板块中1990-2010年能源与气候变化议题下政策和经济研究相关的主要期刊上发表的论...
张达熊威明张希良欧训民
关键词:共被引分析聚类分析
文献传递
中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与节能技术推广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该文的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和环境经济学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一般性的中再生能源与节能技术推广经济学模型,将代表市场制度的市场均衡和代表政府干预制度的Stackelburg均衡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定量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可再生...
张希良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节能博弈论
中国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经济分析及预测被引量:3
2015年
该文建立了生物液体燃料出厂价格(PGP)计算模型,在求得初始投资、原料成本、运营成本、贷款及利息、税费的基础上,采用净现值(NPV)法,求解产品最低出厂价格,并给出各类成本在液体燃料不同阶段出厂价格中所占的比例。该文选取了17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路线进行分析和预测,旨在为科研和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为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及产业布局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5代生物液体燃料出厂价格对原料成本高度敏感,占54%~90%,以非粮淀粉和糖类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以小桐子为原料的生物柴油或航空煤油可在2020—2025年之间实现与化石燃料相比具有竞争力;对于2代生物液体燃料,原料成本及运营成本对出厂价格的贡献基本相当,分别占13%~40%和21%~48%,可在2020—2030年间实现成本的大幅下降,2025年前后与化石燃料相比具备竞争力;对于3代生物液体燃料,其出厂价格对原料成本最为敏感,占64%~96%,2040—2045年之间才能够与化石燃料相竞争。税费优惠政策对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使大部分燃料提前10~15a与化石燃料相比具有竞争力;同时,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将有助于生物燃料更早实现其竞争优势,但近中期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本研究建议政府合理布局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发展,在原料育种和原料收储运体系建设、生物燃料技术研发与示范方面给予支持;在一定时期内对生物液体燃料免征消费税和所得税,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
赵丽丽常世彦许洁张希良
关键词:税费优惠碳税
基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碳交易的碳减排合作模式探析
2023年
《巴黎协定》第6条鼓励各国开展基于市场的自愿合作以推动国际碳减排,而“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合作平台,是基于《巴黎协定》第6条开展相关合作的“试验田”。本文首先总结了《巴黎协定》下两种基于市场的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的特点和最新的应用进展,然后利用全球能源经济模型定量评估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开展碳减排合作的潜力和效益,进而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设计了一种利用《巴黎协定》下的双边碳交易机制开展碳减排合作的新模式,旨在帮助我国低成本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最后提出了针对这一新合作模式落地的建议。
翁玉艳余润心陈奕名张希良
天然气资源的经济性及其评价系统被引量:3
1996年
首先对国内外的天然气资源评价方法进行了评述,随后用勘探成本和开采成本对天然气勘探、开采两个阶段的经济性及资源的"可贫化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天然气资源的定价模型,提出了边际经济可采储量的概念,作为进行天然气资源技术经济评价的综合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同时以一个实际气田为例进行了应用说明。
顾树华张希良
关键词:天然气资源经济评价
电子商务安全防范的经济性分析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全新商务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和国际贸易。近几年,虽然电子商务在商务流程和购物流程电子化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奠定了强大的技术基础和商务基础,但很多交...
张希良
关键词:电子商务安全防范
文献传递
发电集团节能管理体系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提出了以机组系统性能评价为核心,通过对系统设备经济性运行水平开展定期和专项评估,准确掌握当前能耗状况,科学预测节能潜力,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节能指标计划,提出节能技术改造、检修、科技项目计划建议,从而形成融运行管理、检修管理、技术改造管理、科技管理为一体的节能管理新模式。解析了节能系统评价方法学和节能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等关键支撑技术,探索建立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发电集团节能降耗管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
张勇张希良李政
关键词:节能
在线监测应用于中国碳排放监测的相关问题和制度建议被引量:10
2021年
高质量的排放数据是碳交易的基础,监测方法的选取对于建立可靠的碳排放监测制度,提高碳排放数据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建立了一套在线监测碳排放的标准方法,进而基于北京市部分工业企业在线监测和碳试点数据,定量评估了在线监测与现有监测制度下排放因子法所得碳排放数据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识别将在线监测应用于碳排放监测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提升在线监测数据质量,在电力行业开展在线监测法监测碳排放试点工作等若干政策建议。
张钦张达张希良
关键词:碳交易在线监测连续排放监测系统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