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庶
- 作品数:110 被引量:579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青藏高原一次地闪放电过程的分析被引量:7
- 2006年
- 利用成像率为1000幅/s的高速摄像系统和快、慢电场变化仪以及宽带干涉仪系统等探测仪器在青藏高原那曲地区所观测的地闪资料,对一次地闪回击及其之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云内放电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闪先导前的云内放电过程发生于雷暴云下部正电荷区和中部负电荷区之间;云中部负电荷区距离地面的高度为2.8—4.5km;闪电的起始放电发生区域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1.7km;初始流光在云外发展时具有很大的水平分量和较多的分支;梯级先导的速度为1×10^5m/s,在向地面发展时出现较大的弯曲;首次回击放电过程与低海拔地区没有差异,通道中的峰值电流有24.1kA;继后回击相对较弱.
- 孔祥贞郄秀书赵阳张彤张广庶董万胜
- 关键词:青藏高原电场变化
- 利用VHF干涉仪辐射源定位和高速摄像系统对一次多回击闪电的分析
- 利用闪电VHF无线窄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系统和闪电光通道高速摄像同步资料,对发生在北京时间2011年8月12日20点10分22秒青海大通县地区一次有4次继后回击的负地闪放电通道做定位和光学特征对比和综合分析,通道亮度同步资...
- 余海张广庶李亚珺王彦辉武斌张荣
- 关键词:负地闪
- 文献传递
- 闪电产生氮氧化物的计算
- 基于张广庶等自行研制的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LLR[1]对闪电的定位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闪电三维通道长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LLR系统定位出的辐射源点进行一定的筛选和过滤后,利用数学方法对闪电...
- 张荣张广庶王彦辉李亚珺武斌余海
- 关键词:闪电氮氧化物
- 文献传递
- 双接地负地闪VHF辐射源放电通道和光学通道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和闪电光通道高速摄像同步资料,对一次双接地负地闪放电通道作定位和亮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仔细分析了其通道发展和连接,详细讨论了一次负地闪双接地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预击穿阶段,通道击穿作用很强,但电流小,其载体主要是雪崩电荷;在回击激发阶段,通道电流迅速增大,其载体除了雪崩电荷外,还有大量来自云内电荷区的电荷。在整个过程中,主通道有较高亮度(云外),即主通道中有较强电流运动,而分叉通道电流较弱。研究表明近地面向上发展的辐射源可能是源于地面尖端产生的向上先导。
- 武斌张广庶王彦辉李亚珺张彤范祥鹏吕伟涛
- 关键词:负地闪
- 单站可定位型冰雹和雷暴灾害监测预警器
- 本文对单站可定位型冰雹和雷暴灾害监测预警器进行了介绍。该系统采用先进的集成模拟电路及半导体数字电路来识别云对地的放电波形,而对背景噪声以及云对云的放电预以隔离。利用交叉环天线和电天线接收闪电的电磁辐射脉冲以准确定出闪电发...
- 王怀斌郄秀书张广庶韦五周
- 关键词:雷暴灾害冰雹灾害雷电预警电场测量
- 文献传递
- 甘肃中川地区云闪的多站同步观测及雷暴的等效电荷结构被引量:15
- 2009年
- 利用甘肃中川地区GPS同步的7个测站闪电慢天线获得的电场变化资料,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2004年8月20日一次雷暴过程中的10次云闪进行了拟合分析,估算了其所中和的电矩、取向及空间位置等参量。结果表明,其中5次云闪是雷暴云中部主负电荷区与其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另外5次是中部主负电荷区与其上部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对应的放电中心的海拔高度分别在3.2~5.6 km和6.8~7.7 km,中和电矩分别约为4.56~61.0 C·km和1.06~15.9 C·km。发生在雷暴云上部正电荷区与中部主负电荷区之间的闪电所中和电矩较发生在雷暴云中部主负电荷区与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闪电所中和电矩小。结果证实了中国内陆高原地区雷暴云的上部和下部有两个正电荷区存在,与闪电放电相联系的雷暴云电荷结构可用简化的三极性来代表。
- 崔海华郄秀书张其林张廷龙张广庶赵阳孔祥贞袁铁杨静张彤
-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雷电特征的观测实验研究
- <正> 本文介绍了2002年夏季在位于海拔2600m的青海东部地区所进行的有关高原雷电的综合观测实验。实验中采用了0.4μs时间分辨GPS同步的六站闪电快、慢电场变化和平均电场的同步观测,并配合1ms的高速摄像、VHF/...
- 郄秀书张广庶孔祥珍王怀斌周筠君张彤张义军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雷暴的闪电放电特征
- 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导致了其雷电活动的特殊性。由于青藏高原的雷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地闪的梯级先导前都具有持续时间较长的云内放电过程,为了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于2003年7~8月利用高速摄像系统(成像率100...
- 孔祥贞郄秀书张广庶张彤董万胜陈成品张义军王怀斌
- 关键词:地闪电荷结构
- 文献传递
- 甘肃中川地区雷电物理过程多站同步观测实验研究
- 近年来,中科院寒旱所的雷电探测技术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发展的具有创新理念的雷暴和雷电探测技术已经与国际相关技术接轨,高速大容量数采技术和高时间精度GPS等技术很好的应用到了雷电物理过程野外实验观测中,为进一步研究雷电物理...
- 张彤郄秀书张广庶
- 关键词:雷电物理雷电防护
- 文献传递
- 利用快电场变化脉冲定位进行云闪初始放电过程的研究被引量:16
- 2009年
- 利用高时间精度GPS同步的雷电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等设备,在2004年夏季对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闪电放电特征进行了7站同步观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定位方法,对8月20日一次强雷暴过程的5次云闪初始阶段产生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进行了三维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辐射源到达不同测站的时间差,能够对云闪产生的辐射源进行较好的定位,闪电的放电区域与雷暴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雷暴发展的比较旺盛阶段,闪电的放电区域相对较高,对应的离地高度为3.3—6.4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9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上的回波顶高约7 km);在雷暴处于减弱和消散阶段,闪电的放电高度降低,所分析的该阶段的其中1个云闪对应的离地高度为1.1—3.0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6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上的回波顶高约3 km)。与雷达回波的对比分析发现,云闪初始阶段的辐射脉冲源位置与强回波区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辐射脉冲源位置分别与25—50 dBz的回波区域相对应。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定位结果的可靠性,而且说明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对闪电进行定位跟踪有可能反映雷暴强中心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表明了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在强对流的监测和预警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另外,定位误差的模拟试验表明,当雷电距观测网络较近时,定位误差较小,雷电距观测网络中心越远,定位误差越大。5次云闪的实际定位误差对比表明,模拟试验的定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实际定位误差。这说明了该定位系统对位于探测网络上空或附近的雷电可以进行云内放电过程的较好的三维定位。
- 王东方郄秀书袁铁张广庶张彤张廷龙张其林
- 关键词:雷暴云闪多普勒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