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食管
  • 7篇腺癌
  • 6篇手术
  • 6篇肿瘤
  • 6篇肺腺癌
  • 5篇胸腔
  • 5篇胸腔镜
  • 5篇食管癌
  • 4篇试剂
  • 4篇细胞
  • 4篇基因
  • 4篇分子
  • 4篇分子诊断
  • 4篇分子诊断技术
  • 4篇腹腔
  • 4篇腹腔镜
  • 3篇失弛缓症
  • 3篇食管切除
  • 3篇食管切除术
  • 3篇食管肿瘤

机构

  • 23篇复旦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23篇张毅
  • 13篇范虹
  • 11篇王群
  • 9篇谭黎杰
  • 7篇詹成
  • 7篇姚光宇
  • 5篇钱成
  • 5篇汪灏
  • 5篇薛亮
  • 5篇冯明祥
  • 5篇张永星
  • 4篇沈亚星
  • 4篇蒋伟
  • 3篇葛棣
  • 3篇徐正浪
  • 3篇郭卫刚
  • 3篇方硕
  • 3篇谢晓枫
  • 2篇郑如恒
  • 2篇李京沛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外科研究与新...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管巨大纤维血管性息肉3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食管纤维血管性息肉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方法:报告3例食管纤维血管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食管纤维血管性息肉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诊断需综合应用上消化道造影、CT、胃镜及超声胃镜等检查,手术治疗是推荐的治疗方法,术前明确根蒂部位置极为重要。结论:食管纤维血管性息肉临床上少见且易漏诊、误诊,但可引起窒息、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范虹张毅钱成
关键词:良性肿瘤食管
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步临床经验
2006年
目的总结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2~8月,对肺功能较差、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怀疑存在胸膜腔粘连的8例贲门失弛缓症行腹腔镜下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手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手术时间70~184min,平均103.8min;1例术中食管穿孔改开腹手术修补成功;术后住院3~10d,平均5.1d。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8月,7例症状缓解,1例轻度吞咽困难。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腹腔镜具有刨伤小、术中暴露较佳、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腹腔镜下Heller术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否附加胃底折叠术仍需进一步探讨。
蒋伟谭黎杰王群徐正浪郑如恒张毅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腹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
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食管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和早期肠内营养(EEN)组。所有病人在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8天各测定安全性指标、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和急性炎性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所有病人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研究结束时,EEN组血清前清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4/CD8比值明显高于TPN组;而IL-6明显低于TPN组;EEN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PN组。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张毅谭黎杰钱成王群薛亮
关键词:食管癌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
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评价被引量:42
2012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260例)和常规开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3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再次手术、再人ICU及其转归。结果与开胸组相比.胸腔镜组患者胸部手术时间更短[(105±30)min比(112±41)min,P=0.000],胸部出血量更少[(95±48)ml比(107±44)ml,P=0.002],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4.3±7.5)d比(16,9±9.5)d,P=O.000],胸部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13.5±5.0)d比(11.6±4.7)d,P=0.0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4.6%(90/260)比45.0%(145/322),P=0.011),围手术期死亡率更低[0.8%(2/260)比3.4%(11/322),P=0.032)。两组患者术后再次手术的比例相当[1.5%(4/260)比2.5%(8/322),P=0.425),但胸腔镜组术后需要再人ICU者明显更少[5.4%(14/260)比10.6%(34/322).P=0.024)。结论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汪灏谭黎杰李京沛沈亚星张毅冯明祥王群
关键词:食管肿瘤食管切除术胸腔镜安全性
一种特异性识别SARS-CoV-2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肽的T细胞受体及制备和应用
一种特异性识别SARS‑CoV‑2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肽的T细胞受体,包括α链可变区和β链可变区;α链可变区包含如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互补决定区ACDR1,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
方钟张毅李亚明张荣白金金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外科治疗手段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年1月—2012年1月已行手术且病理证实的68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患者中男7例,女61例(89.7%),年龄17~74岁,平均(43.4±12.3)岁。体检发现无症状的患者为38例(55.9%)。胸部X线示边缘光整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结节,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见明显强化,也可观察到血管贴边征和空气新月征。组织学上有实变、乳头状、硬化性和血管瘤样等4种结构,多为2~3种结构的混合型,肿瘤由圆形间质细胞和表面立方形细胞两种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肿瘤表达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细胞角蛋白7、上皮膜抗原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等。68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10年,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术前诊断困难,其影像学和组织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肿瘤为上皮来源。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并能明确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胸腔镜行楔形切除和肺叶切除是此病目前首选的手术方法。
郭卫刚范虹张毅张永星王群葛棣
关键词: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病理学外科治疗
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与开放手术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49
2013年
目的比较胸腔镜和开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827例接受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腔镜482例和常规开胸345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中期生存情况。结果与开胸组相比,胸腔镜手术组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更多[(28.3±5.1)个对(27.4±5.6)个,P=0.017],术后住院时间短[(14.6±5.6)天对(16.9±9.3)天,P=0.000],再入ICU率低(5.6%对10.1%,P=0.014),围手术期病死率低(1.0%对3.2%,P=0.027),围手术期总体并发症少(37.6%对44.9%,P=0.033),呼吸系统并发症少(9.3%对13.9%,P=0.040)。胸腔镜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略优于开胸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与开胸手术与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相比,围手术期疗效优势比较明显,中期疗效的优势尚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李京沛谭黎杰王群汪灏冯明祥范虹徐松涛蒋伟钱成葛棣徐正浪沈亚星张毅
关键词:食管肿瘤
一种检测肺腺癌细胞周期进展通路相关基因突变的试剂盒
本发明涉及分子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检测肺腺癌细胞周期进展通路相关基因(CDKN2A、CCND1、CCNE1、CDK4、RB1)突变的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由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的试剂组成。本发明通过运用RNA测序、...
单光耀毕国澍卞赟艺姚光宇张毅薛亮詹成范虹
用于检测肺腺癌KRAS突变的基因组合物、试剂盒和方法
本发明用于检测肺腺癌KRAS突变的基因组合物、试剂盒和方法,属于分子诊断技术领域。其中,基因组合物由以下25种基因组成:ELN、PODN、LAMC3、COL5A3、CRYAB、SOX18、AKT3、FAM101B、TIE...
卞赟艺毕国澍梁嘉琪郑元生单光耀薛亮张毅姚光宇詹成范虹
乳腺癌术后患者不同局部区域复发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不同局部区域复发(local regional recurrence,LR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吴淞中心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乳腺癌患者。根据LRR发生部位,将患者分为同侧乳房肿瘤复发(ipilateral breast tumor recurrence,IBTR)组(n=33)、胸壁复发(chestwall recurrence,CR)组(n=35)、区域淋巴结复发(lymph node recurrence,LNR)组(n=28),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总生存时间(O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术后LRR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CR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为28.57%,显著低于ITBR组的54.55%(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在病理类型、病理分期、LRR、淋巴转移、复发后治疗方式(手术、化疗、放疗)及ER、PR、HER-2表达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期、HER-2(阳性)、LRR(CR)是影响乳腺癌术后LRR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LRR后手术则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不同LRR部位患者中位OS由高到低依次为ITBR组50.76个月(95%CI:46.91~54.61)、LNR组41.58个月(95%CI:37.81~45.34)和CR组33.28个月(95%CI:29.84~36.71)(χ2=15.10,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LRR部位与预后密切相关,ITBR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对较好,积极地行复发病灶手术切除对于乳腺癌LRR患者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金海龙武彪张毅
关键词:乳腺癌复发部位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