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都爱
- 作品数:25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重思不可知论
- 2006年
- 不可知论是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可知论问题的本质是关于本体是否存在及其能否被认识的问题,具体内容涉及到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两个方面,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都可能导致世界或事物本身的不可知。在对本体认识的解决上,中国古代哲学给出了本体认识的获得就是本体境界的开出这样的高度解决;而现象学直观是现代西方哲学对本体认识问题的最高解决,使得回到事物本身或者获得关于存在的认识成为可能。事实上,不可知论已经成为推动本体论发展的巨大动力。
- 张都爱
- 关键词:不可知论
- 论西方近代知识观及其矛盾被引量:2
- 2003年
- 知识问题是西方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 ,对知识的讨论成为西方近代哲学家的中心工作。对此近代哲学家们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见和解答。但是 ,这些意见和解答却充满了重重的矛盾。本文论述了西方近代知识观的基本方面 ,分析了其存在的重重矛盾 。
- 张都爱
- 论美学上的“美”及其意义建构被引量:2
- 2015年
- 在当代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美"字的用法和意义获得前所未有的扩展,导致美学意义上的"美"和非美学意义上的"美"之间界限模糊,意义混淆。美学意义上的"美"的用法和意义问题,关涉到"美"的词源学、美的语用学和美的本质的哲学三个方面。当物被转化或提升到与人同一性的关系中,物便成为美之对象,便生成物之美,而人所获得的基于这种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和谐感便是美感。美的本质实是物我同构、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同一境界。在此同一境界中,一切物质性被升华为精神性,个别的主观情感被提高为纯粹的情感,事物的感性形象显现着事物的本质和精神。
- 张都爱
-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模式与本土意识——以王朝闻《美学概论》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1
- 2013年
-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美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 张都爱
-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意识审美对象审美理想
- 文本阐释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阐释为中心的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学人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大规模的引用和理论阐释。在阐释过程中,《手稿》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文本和理论依据,阐释文本也随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理论成果和理论特征。
- 张都爱
-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阐释本土化实践美学
- 重思悲剧的内涵
- 2009年
- 悲剧不论从哲学上还是从艺术上考察,都是对人性和现实人生苦难的关怀,重思悲剧,悲剧的内涵包括悲剧的生存、悲剧的本质、悲剧的自我意识、悲剧的情感性质与悲剧的超越精神;从悲剧的内涵反观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的心性论结构,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缺乏悲剧的精神意识的原因,就是根源于我们的人性结构失却对人性悲剧性内涵的认识。重思悲剧的内涵,是为了构筑一个切实充满对人性和苦难关怀的社会和一个真正充满自我反省和自我建设的全新的人生。
- 张都爱
- 关键词:悲剧人性激情心性论
- 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哲学”体系之构成被引量:2
- 2017年
- 宗白华的'中国艺术哲学'体系之构成包括五个部分:一、'艺境'的诞生;二、'艺境'的本体表现:道与禅;三、'艺境'的各门艺术的表现:时间、空间与时—空合一体;四、'艺境'的审美类型: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充实和空灵;五、以'艺境'为核心的人生观:艺术化的人生、人格与生活。这五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背后是宇宙、艺术、人格和人生相辅相成、上下贯通于其间。
- 张都爱
- 关键词:艺境虚实相生
- 德里达与逻各斯中心主义被引量:3
- 2012年
- 德里达对西方思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诊断,认为西方哲学史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德里达的这一思想:第一,逻各斯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以存在论问题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第二,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差异问题上的观点给了德里达走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契机;第三,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德里达提供了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工具。
- 张都爱
- 关键词:逻各斯中心主义存在论差异德里达
- 论美与美感的现象学生成被引量:1
- 2018年
-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 张都爱
- 重思柏拉图什么是美的追问——基于《大希庇阿斯篇》被引量:2
- 2013年
- 从早期思想到中期思想,柏拉图一直把什么是美当作其哲学探讨的一个基本论题,美的问题构成了其哲学研究的必要内容。围绕什么是美的主题,重思柏拉图对什么是美的追问,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什么是美追问的内在脉络:对美本身由下定义朝美的理念方向发展;二是对什么是美追问的根本方法:依靠辩证法寻求事物的定义,从而取得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三是对什么是美追问根本上是哲学的追问: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张都爱
-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