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亚飞

作品数:52 被引量:165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人才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动脉
  • 12篇血管
  • 12篇介入
  • 12篇冠状
  • 11篇心肌
  • 11篇冠状动脉
  • 10篇介入治疗
  • 8篇导管未闭
  • 8篇动脉导管
  • 8篇动脉导管未闭
  • 8篇心动图
  • 8篇未闭
  • 8篇超声心动图
  • 7篇封堵
  • 7篇超声
  • 6篇心脏
  • 6篇疗效
  • 5篇导管
  • 5篇动脉介入治疗
  • 5篇血管成形

机构

  • 51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武警福州指挥...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武警广东省总...

作者

  • 52篇彭亚飞
  • 35篇陈良龙
  • 29篇林朝贵
  • 28篇郑行春
  • 17篇张飞龙
  • 15篇鄢晓平
  • 13篇罗育坤
  • 13篇钟玲
  • 11篇陈建华
  • 6篇王一波
  • 5篇范林
  • 5篇黄煜
  • 3篇孙明
  • 3篇胡晓星
  • 2篇孙辉
  • 2篇林伟
  • 2篇蔡炜
  • 2篇欧阳煜
  • 2篇鄢小平
  • 2篇李炽华

传媒

  • 12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心血管康复医...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上海医学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江苏医药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9
  • 2篇1998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初步评价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 ;并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封堵治疗随访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动脉导管未闭 4 5例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皮静脉导管封堵法治疗。以降主动脉造影及心脏超声测定 PDA最小内径 ,并应用心脏超声评价其疗效及术后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  4 5例手术全部成功 ,4 2例在封堵器到位后 30 min经主动脉造影证实完全堵闭 ;2例术中发现仍有少量分流 (1例术后 1 0 d复查心脏超声证实无残余分流 ,1例 2 0月后超声检查仍有少量残余分流 ) ;1例术后有较多残余分流 ,术后 4 h发生溶血 ,随后行外科手术治疗。X线造影、2 DE及 CDEI所测得 PDA的最小内径分别为 5 .5± 2 .0 ,6 .9± 2 .0及 5 .8± 3.2 mm。2 DE与 X线相关系数为 0 .86 ;CDEI与 X线相关系数为 0 .97。随访中未发现封堵器发生位置变化、占位效应、局部湍流现象及压力阶差。封堵术后 1 0月患者 PA、EDD、EDV、ESV均有下降 ,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的介入治疗方法。超声心动图在适应证及封堵器的选择、术后疗效观察。
彭亚飞陈良龙钟玲张飞龙郑行春林朝贵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心动描记术
静脉注射尼卡地平对高血压急症的疗效观察
2001年
目的 观察静注尼卡地平对高血压急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5 0例高血压急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静脉推注尼卡地平 2 mg后再以 2~ 8m g/ h持续泵入 ;B组以 2~ 8m g/ h持续泵入。 结果 两组降压显效率均为 10 0 % ;A组起效和显效时间较快 ,分别为 5 min及 15 min,B组起效和显效时间稍慢 ,分别为 15 m in及30 m in;两组均于 1~ 2 h血压降至理想水平。 结论 静脉注射尼卡地平可迅速、显著而平稳降低高血压急症患者的血压。
鄢晓平彭亚飞王一波李炽华吴黎明
关键词:尼卡地平高血压急症
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1年
慢性炎症反应介导了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促炎症反应因子和游离脂肪酸(FFA)等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活性氧簇(ROS),并进一步引起炎症因子的激活,形成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在高脂血症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等多种机制的推动下,AS最终引发心血管疾病事件。因此,抗炎治疗对于AS的多种机制可以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联合他汀类药物、RAAS抑制剂等显示出了比单一药物应用更显著的效果。
陈力夫彭亚飞
关键词:炎症因子动脉粥样硬化他汀
亚降压剂量依那普利预防大鼠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的作用被引量:6
1998年
目的:观察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并了解亚降压剂量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对RAS和心肌肥厚的作用。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造成大鼠压力负荷升高,其中一组术前1天始予以亚降压剂量依那普利干预。于术后4周测定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浆AngⅡ、左室重量(LVW)、左室重量/体重比值(LVW/BW)、心肌细胞直径(DC)。结果:腹主动脉缩窄4周后实验手术组大鼠心肌局部AngⅡ(5.470132±0.52Pg/mg)较对照组(3.24±0.39Pg/mg)明显升高,且与LVW、LVW/BW、DC呈近相关(r分别为0.7152,0.8149,0.7528);亚降压剂量依那普利干预后实验治疗组大鼠心肌局部AngⅡ,LVW,LVW/BW,DC均较手术组明显降低(3.48±0.41vs5.47±0.52pg/mg,438,9±4.22vs599.3±80.98mg,1.98±013vs2.64±0.19mg/g,16.45±0.4vs19.68±0.47um);各组血浆AngⅡ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心肌局部RAS参与了大鼠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过程;亚降压剂量依那普利能预防心肌肥厚的发生,并阻止心肌局部AngⅡ的升高。
彭亚飞孙明周宏研
关键词:依那普利心肌肥厚血管紧张素II
单环Culotte支架术处理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改良的裙裤(Culotte)技术处理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采用单环Culotte支架术处理的15例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记录患者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定量分析患者病变长度、术前和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及直径狭窄百分比,观察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见手术并发症和院内MACE发生。手术时间为(34.3±9.6)min,X线透视时间为(18.1±3.8)min,对比剂用量为(112.0±24.5)ml。术前主支病变长度[(26.5±11.2)mm比(12.2±4.8)mm,P=0.001]、参考血管直径[(3.44±0.60)mm比(2.77±0.43)mm,P<0.001]和直径狭窄百分比[(80.8±11.8)%比(70.3±12.6)%,P=0.002]显著大于边支血管,而最小管腔直径显著小于边支血管[(0.64±0.36)mm比(0.82±0.35)mm,P=0.044];术后主支参考血管直径[(3.54±0.67)mm比(2.90±0.49)mm,P<0.001]和最小管腔直径[(3.18±0.61)mm比(2.61±0.46)mm,P<0.001]均显著大于边支血管,而直径狭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2.5)%比(10.2±5.3)%,P=0.932]。结论单环Culotte支架术安全易行,或许优于传统的Culotte支架术。
陈良龙范林钟文亮张琳琳陈昭阳蔡炜罗育坤林朝贵彭亚飞郑行春董现峰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介入治疗效果的超声评价
2002年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CTO)介入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 方法 对 32例介入治疗成功的 CTO患者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其左室整体和节段性收缩功能变化 ,分别测量术前、术后 1个月和术后 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 (EF)和左室室壁运动计分 (WMS)。 结果 术前、术后 1个月、术后 6个月 EF分别为 (44± 13) % ,(48± 12 ) %和 (49± 10 ) % ,WMS分别为 35± 10 ,2 8± 8和 2 5± 7。 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显著改善 CTO患者的左室整体及节段性收缩功能 ;在缺血性心脏病中 。
陈良龙郑行春林朝贵彭亚飞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超声心动描记术
全文增补中
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心肌再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再灌注/缺血的循环,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它具有同缺血预处理相似的心肌保护效应。后处理的这些保护作用可能和内源性活性物质如腺苷、一氧化氮和阿片肽增多、蛋白激酶的活化、线粒体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关闭有关。现就缺血后处理的发现、心肌保护机制和临床应用予以简要综述。
欧阳松茂彭亚飞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球囊扩张术后的近期临床观察
2002年
目的 观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的球囊直径及扩张后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及心腔大小的变化。方法 选择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共 2 7例 ,采用Inoue法行PBMV ,球囊扩张直径为身高 / 10 +10mm ,分别测定其扩张前后左房及左室压力 ;随访其术前及术后近期心功能 ;超声评价术前 1周、术后 1周、1、3、6月二尖瓣瓣口面积、二尖瓣跨瓣压差、最大肺动脉收缩压及心腔大小的变化。结果 扩张即刻左房压力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下降 ,舒张期杂音减轻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 ;术后一周左房内径变小 ,左室内径增大 ,心功能改善不明显 ;术后一月左房内径变小 ,左室内径增大及心功能改善均达最佳效果 ,并维持至观察结束时。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仍可以球囊直径 =身高 / 10 +10mm进行扩张 ;术后 1周心腔大小明显变化 ,1月达最佳效果 ;心功能的改善 1月才达最佳效果。
钟玲彭亚飞陈良龙林朝贵郑行春
关键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血流动力学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封堵治疗系列临床研究
陈良龙林朝贵郑行春彭亚飞陈建华张飞龙葛均波陈灏珠
该项目开展经皮导管法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PDA,已完成近200例手术,根治效果达到99%,无严重并发症,长期效果可靠。首次提出基于年龄和PDA大小线性方程选择封堵器的新标准;提出除了封堵器过小导致残余分流及封...
关键词: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2002年
胡榕郑行春陈良龙林朝贵张飞龙彭亚飞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