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敏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水利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沙量
  • 3篇含沙
  • 3篇含沙量
  • 2篇悬沙
  • 2篇悬沙输运
  • 2篇输运
  • 2篇水沙
  • 2篇水沙变化
  • 2篇挟沙力
  • 2篇挟沙能力
  • 2篇长江口
  • 1篇悬沙运动
  • 1篇悬移质
  • 1篇悬移质泥沙
  • 1篇通量
  • 1篇通量研究
  • 1篇泥沙
  • 1篇九段沙
  • 1篇河床
  • 1篇河床演变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代尔夫特理工...

作者

  • 5篇徐敏
  • 4篇陈炜
  • 4篇李九发
  • 4篇李占海
  • 2篇姚弘毅
  • 1篇冯凌旋
  • 1篇周云轩
  • 1篇戴志军
  • 1篇蒋陈娟
  • 1篇赵军凯
  • 1篇闫虹

传媒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长江河口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过程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1998年以前,九段沙是一个人类活动干预很小的天然河口江心沙洲。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使九段沙头部和北边界基本固定,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改变,水沙交换减少。同时,随着流域来沙和河口河道底沙来源减少,近期九段沙冲淤演变发生新的变化。如今的九段沙0m水深线包络体在不断地淤高扩宽。上沙沙头迅速淤涨,并越过南导堤向北偏伸入北槽,沙尾则快速向南槽延伸,并与南导堤和中沙之间形成新的涨潮沟通道;九段沙南北侧由于冲淤不均其水边线形态出现明显不规则变化,下沙尾部东南端冲蚀,东北端淤涨,沙洲长轴线逆时针转动,但洲体整体位置摆动极小。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上沙沙尾的快速延伸和沙洲南侧局部冲淤不平衡须引起重视,确保九段沙沙洲整体稳定。
陈炜李九发蒋陈娟李占海姚弘毅徐敏
关键词:九段沙冲淤演变
长江河口南、北港河道挟沙能力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来沙量的减少,河口水沙动力条件以及河床地形必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对长江口南、北港河道连续9 d小潮至大潮水沙定点观测发现,小潮期含沙量较低,但随着潮流速增强,大潮期含沙量较高,表明泥沙再悬浮明显。通过实测数据分别给出大、中、小潮南、北港河道挟沙力经验公式,显示出潮流与含沙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显示出潮流流速与挟沙能力的方次变化有良好的对应性。
徐敏李九发李占海姚弘毅陈炜
关键词:含沙量挟沙力水沙变化
基于机制分解法长江口南汇潮滩悬移质泥沙通量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基于实测资料以长江河口南汇潮滩为例,对传统机制分解法进行改进,将机制分解计算中的含沙量项按悬沙粒径进行分组处理,分为63~250、16~63、4~16、0.5~4μm 4个粒径组,对各粒径组泥沙的净输移通量分别进行机制分解计算,分析不同粒径组泥沙的各机制分解项对悬沙净输移通量的贡献。研究表明不同粒级的泥沙其控制输沙的潮滩动力因子不同。相当于粘土类(0.5~3.9μm)和细粉砂类(3.9~16μm)粒级的悬移质泥沙,平均流项T1+T2及潮泵项T3+T4+T5对其输移起控制作用;相当于粗粉砂类(16~62.5μm)和细砂类(62.5~250μm)粒级的悬移质泥沙,潮泵项T3~T5、潮振荡项T6~T8起控制作用。同时,对不同水深条件下同粒级悬沙净输移通量的机制分解项的比较,当悬沙输移过程由深水进入浅水时,潮泵项的贡献急剧减小,且不受大小潮汛、悬沙颗粒粒级粗细的影响。
冯凌旋李占海李九发周云轩陈炜徐敏
关键词:悬沙输运
近期长江河口南、北港河道河床演变与挟沙能力研究
近年来,在长江流域来沙量的锐减的背景下,伴随着南、北港资源开发和分流口整治工程的建造,必将引起河口水沙动力过程以及河床地形发生变化。本文采用地貌学、水文统计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等方法,对南、北港河道和典型沙体的演变趋势,以及...
徐敏
关键词:河床演变含沙量水沙变化挟沙力
文献传递
长江口北支强潮河道悬沙运动及输移机制被引量:15
2012年
随着崇明北侧岸滩的自然淤涨和人工圈围,北支河道显著束窄,"喇叭口"顶点位置下移。在新的地形及流域来水来沙变异背景下,作为长江河口的分支强潮汊道,其悬沙运动与输移特点值得探讨。根据2010年4月小潮至大潮连续8d的半个半月潮水沙观测,结合多年不同河段水沙观测数据得到的含沙量过程曲线显示:整个河道潮流强、含沙量高,含沙量过程曲线呈"单峰—双峰—单峰"的变化特点;河道悬沙的输移以平流输移和"潮泵输移"为主,以"喇叭口"顶点为界,上游段河道平流输移占主导地位,"潮泵输移"次之;下游段"潮泵输移"占主导,平流输移次之。净输沙总量呈:上段河道向海,下段河道向陆,在"喇叭口"顶点附近存在一个泥沙汇聚的最大浑浊带区域。
陈炜李九发李占海戴志军闫虹徐敏赵军凯
关键词:含沙量悬沙输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