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冬文
-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尿道下裂兔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为尿道下裂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非那雄胺诱导建立兔尿道下裂动物模型。孕兔40只,随机分为5组。孕19天开始给予非那雄胺口服,10mg·kg-1·d-1,各组用药时间分别为0(A)、4(B)、5(C)、6(D)、7d(E),其中A组为对照组。出生后5周观察雄性幼兔有无尿道下裂;10周观察有无隐睾,分辨尿道下裂严重程度;解剖观察睾丸发育情况。结果A^E组子代尿道下裂发生率分别为0、22.2%、95.5%、85.2%、100.0%,根据外观将尿道下裂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A^E组隐睾发生率分别为0、0、36.4%、40.7%、73.3%。结论应用非那雄胺可以诱导出稳定的雄性幼兔先天性尿道下裂模型。
- 戎冬文杨晓峰米振国王东文
- 关键词:动物模型尿道下裂非那雄胺
- 高能量代谢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其预测模型建立
- 2024年
-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高能量代谢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人体成分、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并建立高能量代谢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3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根据是否出现高能量代谢分为高能量代谢组(n=94)和非高能量代谢组(n=3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人体成分、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SGA)评分、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高能量代谢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检测其预测效能。结果132例原发性肺癌中,94例(71.2%)出现高能量代谢。与低能量代谢组比较,高能量代谢组患者吸烟指数≥400、疾病分期为Ⅲ或Ⅳ期、IL-6水平、低脂肪指数、低骨骼肌指数、营养不良风险均增高(P<0.05),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预后营养指数(PNI)降低(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及疾病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指数≥400、疾病分期为晚期、IL-6≥3.775 ng/L、PNI<46.43为肺癌患者高能量代谢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肺癌患者高能量代谢风险ROC曲线的AUC为0.834(95%CI 0.763~0.90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肺癌患者高能量代谢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预测效能。
- 任江珊贾军梅孙萍平梅张琼琼刘燕燕赵和平陈妍戎冬文王康仇海乐刘宸安樊羽羽于德刚
- 关键词:肺癌生活质量
- 1例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引起急性附睾炎患者的护理启示被引量:2
- 2009年
- 羟基喜树碱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通过抑制TOPI的活性从而阻滞DNA复制及转录,干扰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临床上羟基喜树碱用于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疗效较好,其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脱发、轻微胃肠道反应等,灌注后引起急性附睾炎未见报道。我科2007年10月收治1例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引起急性附睾炎患者,报道如下。
- 金玲戎冬文宋彬
- 关键词: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急性附睾炎护理
- 先天性尿道下裂模型阴茎血管动静态三维构像的研究
-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皮肤血管的走行、分布、结构及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临床术中手术方式和皮瓣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材料和方法:新西兰白兔孕期19-26天予非那雄胺10mg/kg.d-1口服,幼兔出生45天...
- 杨晓峰戎冬文刘春王东文
- 关键词:阴茎皮肤先天性尿道下裂
- 肿瘤坏死因子-α瘤内注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瘤内注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6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且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d 1,静脉滴注;顺铂75 mg/m^2,d 1,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化疗的基础上,于化疗第2天给予肺部肿瘤重组改构TNF-α瘤内注射,根据肿瘤直径每1 cm给予100万IU TNF-α,共治疗3个周期,3个周期后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测量病灶,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69.8%,高于对照组的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9,P=0.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肾功能异常、神经毒性、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χ^2=0.000,P=1.000;χ^2=0.244,P=0.621;χ^2=0.059,P=0.808;χ^2=0.205,P=0.651)。结论TNF-α瘤内注射联合化疗可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且安全性高。
- 仇海乐戎冬文贾军梅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瘤内注射
- 外源性hCG对先天性尿道下裂小鼠阴茎组织EGF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外源性hCG调控先天性尿道下裂小鼠阴茎组织EGF的作用。方法:采用昆明种小鼠建立尿道下裂动物模型。选用出生3周龄的正常雄性小鼠和先天性尿道下裂雄性小鼠各10只,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40只尿道下裂小鼠均分为4组,腹腔内分别注射hCG50、100、150、200IU,1次/d,共7d。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各组小鼠阴茎组织和血清中EGF的浓度。结果:先天性尿道下裂小鼠阴茎组织EGF的浓度[(47.54±18.61)pg/ml]明显低于正常组[(84.10±21.87)pg/ml](P<0.05);采用hCG外源性干预后,阴茎组织中EGF的浓度随hCG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分别为50IU剂量组(59.57±22.16)pg/ml、100IU剂量组(57.97±9.59)pg/ml、150IU剂量组(73.02±31.35)pg/ml和200IU剂量组(92.45±35.74)pg/ml。150IU和200IU剂量组EGF的浓度与对照组小鼠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鼠阴茎组织EGF浓度降低可能与尿道下裂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一定剂量范围内的外源性hCG,可使先天性尿道下裂小鼠阴茎组织EGF浓度增加。
- 杨晓峰韩雪冰戎冬文李德彪
- 关键词:尿道下裂先天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阴茎组织小鼠
- 计算机三维重现兔先天性尿道下裂包皮血管
- 2008年
- 目的探寻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包皮血管变异的规律,计算机重现变异血管的三维立体构像。方法新西兰兔服用非那雄胺构建尿道下裂动物模型,阴茎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数码成像生成JPG格式图像,photoshop 7.0软件及3Dmax8.0软件平台重建正常及变异阴茎血管的三维立体构像。结果采用非那雄胺成功构建了尿道下裂兔模型,根据阴茎外观形态分为阴茎头型、阴茎体型和阴囊会阴型尿道下裂。计算机三维立体构像可见正常包皮血管呈单支主干型,阴茎头型及阴茎体型尿道下裂包皮血管呈双支主干型,阴囊会阴型尿道下裂包皮血管呈网状无主干型。结论非那雄胺可以构建稳定兔先天性尿道下裂模型,正常包皮与尿道下裂包皮血管分布存在差别,不同类型尿道下裂之间包皮血管立体构像不同。
- 杨晓峰戎冬文韩雪冰李德彪
- 关键词:尿道下裂血管计算机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调控尿道下裂兔阴茎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调节尿道下裂兔阴茎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方法选用新西兰兔于孕期第19天时,非那雄胺片剂10mg·kg^-1·d^-1研成细粉,加蒸馏水适量灌胃连续给药4~7d。自然分娩后选择尿道下裂幼兔35只,分5组,每组7只,4组分别肌内注射HCG100、200、400、600U,1次/d,共7d;另1组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另取7只正常幼兔作为正常组。药物干预后3周,取幼兔阴茎组织,测定VEGF含量。结果尿道下裂幼兔HCG100、200、400、600U肌内注射组阴茎组织VEGF含量分别为(5.00±2.37)、(5.63±1.73)、(10.35±2.34)、(16.91土2.34)pg/ml,生理盐水组为(3.99±1.19)pg/ml;正常组为(14.82土3.32)pg/ml。正常组与尿道下裂组100、200、400UHCG注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600UHCG注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0U组与100、200、600UHCG注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200UHCG注射组与生理盐水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兔阴茎组织VEGF浓度降低与尿道下裂的发生有相关性。一定剂量的外源性HCG可刺激尿道下裂幼兔阴茎组织VEGF浓度增加。
- 杨晓峰李德彪韩雪冰戎冬文刘晶
- 关键词:尿道下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射频消融治疗前后肝癌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究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肝癌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10月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98例行RFA治疗的肝癌患者,于治疗前24h内、治疗后1周及1个月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T细胞各亚型及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各时点患者免疫指标水平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及1个月,患者CD3^+、CD4^+、CD4^+/CD8^+、CTL及NK细胞水平与治疗前24h相比,均显著升高,CD8^+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周及1个月,患者外周血Th1型γ干扰素(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24h,且治疗后1个月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h2型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FA治疗后,可改善肝癌患者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提高抗免疫水平。
- 戎冬文王慧宇贾军梅张革红仇海乐张海燕
- 关键词:肝肿瘤射频消融免疫功能细胞因子
- 微波消融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血清VEGF、id1蛋白浓度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化抑制因子-1(id1)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全身化疗治疗,观察组给予微波消融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治疗后4周对两组的客观缓解率、临床受益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中VEGF、id1蛋白浓度,对比两组患者的6个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结果:治疗后4周观察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受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中VEGF、id1蛋白浓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id1蛋白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中VEGF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消融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受益率,更显著的降低血清中VEGF浓度,提升患者1年生存率,较单用全身化疗优势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戎冬文王慧宇贾军梅张革红仇海乐张海燕
- 关键词:微波消融全身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化抑制因子-1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