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娟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儿童
  • 3篇呼吸道感染
  • 3篇急性
  • 2篇蛋白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嗜血杆菌
  • 2篇下呼吸道
  • 2篇下呼吸道感染
  • 2篇流感
  • 2篇流感嗜血杆菌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2篇基因
  • 2篇急性下呼吸道...
  • 2篇儿童呼吸道
  • 2篇肺炎
  • 2篇分离株
  • 2篇杆菌
  • 2篇病毒

机构

  • 10篇四川省妇幼保...
  • 2篇成都医学院

作者

  • 10篇易娟
  • 10篇吴雨露
  • 5篇梁华
  • 3篇倪雪梅
  • 3篇颜源
  • 3篇苏喆
  • 3篇谢成彬
  • 2篇王频佳
  • 2篇朱疏影
  • 2篇蔡迪
  • 1篇陈新敏
  • 1篇叶成燕
  • 1篇朱巧英

传媒

  • 3篇系统医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年份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耐药性与ftsI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调查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ftsI基因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9月,收集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细菌的β内酰胺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分离株进行ftsI基因分型;比较不同ftsI基因型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473株流感嗜血杆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占51.8%(245/473),ftsI基因突变率为33.4%(158/473);β内酰胺酶基因阴性氨苄西林耐药型菌株(gBLNAR)以GroupⅠ/Ⅱ型为主(113/154),68.1%(77/113)的该型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85.4%(35/41)的gBLNAR GroupⅢ菌株对氨苄西林不敏感;gBLNAR菌株对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MIC90和耐药率明显高于gBLNAS(敏感)菌株(P<0.01),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90和耐药率与gBLNAS菌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BLNAR GroupⅢ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90和耐药率高于gBLNAR GroupⅠ/Ⅱ菌株(P<0.01),两者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90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发生ftsI基因突变的情况较为常见,突变以GroupⅠ/Ⅱ型为主,明显影响氨基青霉素类和某些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
谢成彬王频佳吴雨露颜源易娟苏喆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
尿液检验中尿沉渣与尿常规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尿液检验的标本87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尿常规检验,观察组则以对照组为基础,加用尿沉渣检验。对两种检验方式的价值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白细胞、红细胞及其尿蛋白阳性检出率指标上,相比对照组而言,均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要行尿液标本检验患者而言,将尿沉渣与尿常规检验方式联合应用于尿液标本检验中,相比于单一使用其中某种方式检验,准确率更高,可有效提高红细胞、白细胞及其尿蛋白的阳性检出率,进而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易娟吴雨露梁华
关键词:尿沉渣尿液标本尿常规
雌激素、孕酮及β-HCG联合检测在诊断早期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究早期异位妊娠应用雌激素、孕酮及β-HCG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93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异常组,选择91例正常孕妇其作为正常组,测定2组研究对象雌激素、孕酮及β-HCG.结果 异常组患者雌激素、孕酮、β-H...
蔡迪倪雪梅成春岚叶成燕易娟吴雨露朱巧英
关键词:雌激素孕酮Β-HCG早期异位妊娠
10248例白带常规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对10248例患者的白带常规与BV(细菌性阴道病)结果分析,探讨白带常规检测中年龄、清洁度、霉菌、滴虫、线索细胞、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10248例患者的白带常规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显微镜下先观察清洁度情况、有无线索细胞、滴虫,然后滴1滴10%的KOH,观察有无霉菌;再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试剂盒{BV(三联法)}检测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结果:清洁度Ⅰ度的标本60例(0.6%)、Ⅱ度的标本6204例(60.5%)、Ⅲ度的标本3624例(35.4%)、Ⅳ的标本360例(3.5%);查见霉菌1770例(17.3%)、查见滴虫260例(2.5%)、查见线索细胞1362例(13.3%);同时查见霉菌和线索细胞292例(2.8%)、同时查见滴虫和线索细胞120例(1.2%)、同时查见滴虫和霉菌60例(0.6%)、同时查见滴虫和霉菌及线索细胞30例(0.3%);白细胞酯酶阳性3638例(35.5%)、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阳性1451例(14.2%)。结论:白细胞酯酶阳性率、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阳性率与清洁度、霉菌、滴虫、线索细胞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清洁度的好坏与霉菌、滴虫、线索细胞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大小与霉菌、滴虫、线索细胞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倪雪梅朱疏影蔡迪易娟吴雨露
关键词:白带常规BV滴虫线索细胞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
血常规联合CRP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应用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确诊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愿意配合研究,接受血常规与CRP联合检查,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研究组单用血常规、CRP检查与联合检查阳性率情况。结果研究组儿童CRP、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89±2.11)mg/L vs(2.39±0.32)mg/L,(14.38±1.85)×10~9/L vs(6.11±0.75)×10~9/L,(5.59±0.87)%vs(3.15±0.44)%,(7.39±2.85)×10~9/L vs(5.18±2.12)×10~9/L],而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23.28±3.21)%vs(36.47±5.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常规检查、CRP检查(96.67%vs 66.67%、73.33%),(P<0.05)。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施血常规联合CRP诊断有不错的价值,其诊断结果与体检儿童之间差异明显,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梁华吴雨露易娟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CRP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及嗜肺军团菌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者肺炎支原体(MP)及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临床诊断为ARI的116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MP及LP1 IgM抗体,统计学比较不同季度、年龄及性别的MP、LP1及MP+LP1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差异。结果1167例ARI患儿中,①MP、LP1及MP+LP1混合感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0%、7.4%及4.3%。②2013年第二季度MP阳性检出率(36.5%)显著高于第一、三、四季度(21.2%、23.1%、22.6oA),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57,12.07,13.55;P〈0.01);而LP1及MP+LP1混合感染的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季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6.57,5.88;P〉0.05)。③不同年龄患儿的MP、LP1及MP+LP1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99.01,35.18,19.89;P〈0.01),而且随患儿年龄增长,MP、LP1及MP+LP1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④女性患儿MP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29.0%US22.6%,X^2=5.88,P〈0.05),而不同性别患儿的LP1及MP+LP1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I患儿有较高MP及LP1阳性检出率,应引起儿科医师高度重视。
吴雨露谢成彬苏喆易娟颜源朱疏影倪雪梅
关键词:军团病杆菌嗜肺免疫球蛋白M儿童
IgM、IgG含量检测对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及病情判断的价值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IgM、IgG含量检测对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及病情判断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支原体肺炎小儿560例作为支原体肺炎组,同期在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健康儿童2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外周血中IgM、IgG含量及血清中炎症因子、肺表面活性蛋白含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中IgM、IgG含量与炎症因子、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内在联系。结果: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外周血中IgM、IgG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炎症因子MCP-4、IL-5、IL-13、IL-17、IL-18、IL-23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C、SP-D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小儿。相关性分析发现,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IgM、IgG含量与炎症因子、肺表面活性蛋白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中IgM、IgG含量异常增高,与机体炎症反应及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梁华吴雨露陈新敏易娟
关键词:IGMIGG肺表面活性蛋白
婴幼儿病毒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的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婴幼儿病毒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婴幼儿年龄不超过1岁、家属愿意配合研究,采集鼻咽抽吸物测定呼吸道病毒情况,根据是否为病毒感染所致分组,其中病毒感染组66例、非病毒感染组54例,分析婴幼儿病毒感染情况,比较病毒感染组与非病毒感染组相关因素,进而总结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病毒感染中单一病毒感染42例(63.63%)、2种及以上病毒感染24例(36.37%);对病毒感染组与非病毒感染组婴幼儿年龄、性别、出生时胎龄与体重、过敏体质及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3 6、0.840 2,P>0.05),但两组在出生时胎龄、出生时体重、过敏体质、合并其他疾病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840 2、5.420 1、4.338 1、7.095 4、3.897 3,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过敏体质、合并其他疾病属于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高危因素(95%CI分别为3.784 5~12.094 5、3.729 4~12.002 3,P<0.05)。结论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性感染比较常见,相比非病毒感染而言,出生时胎龄与体重、过敏体质及合并其他疾病有差异,而过敏体质、合并其他疾病可能为高危因素,需引起重视。
易娟吴雨露梁华
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病毒感染
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调查及其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调查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相关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情况及其因素,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确诊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均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呼吸道病原体谱抗体Ig M检测试剂盒测定RSV感染情况,根据阳性与阴性分组,比较两组婴幼儿相关因素,并采取多元回归分析RSV相关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中检出RSV阳性110例(55.00%)、RSV阴性90例(45.00%);RSV阳性组与RSV阴性组在年龄、性别、喂养方式、母孕期疾病上比较无明显差异(χ~2=1.504 2、0.083 0、2.930 4、0.785 2,P>0.05),但两组在出生时胎龄、出生时体重、家庭月收入、居住人数、吸烟环境、母亲特应性疾病史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9 1、7.291 5、8.431 8、4.392 5、5.640 1、12.095 4,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史、母亲特应性疾病史、家庭月收入<5 000元为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多数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低体重儿、早产儿,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母亲有特应性疾病史中更容易发生,临床需加强重视。
吴雨露梁华易娟陈瑶
关键词: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儿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耐药性与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调查儿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情况,研究分离株β-内酰胺酶基因的特征。方法 2011年1月到2012年6月,从儿童呼吸道分离流感嗜血杆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用PCR扩增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对分离株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分型;比较TEM+菌株和ROB-1+菌株、TEM-1+菌株和TEM-2+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537株流感嗜血杆菌的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52.3%(281/537);产酶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的MIC50、MIC90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P<0.05);产酶株TEM基因阳性率为91.8%(258/281),其中90.3%为TEM-1型(233/258),7.4%为TEM-2型(19/258),ROB-1基因阳性率为8.2%(23/281);ROB-1+菌株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MIC50和MIC90高于TEM+菌株,但头孢菌素类的MIC50和MIC90低于TEM+菌株;除头孢呋辛外,TEM-1+菌株和TEM-2+菌株对β-内酰胺类的MIC50和MIC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都地区儿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β-内酰胺酶产酶率较高,产酶株主要携带TEM-1基因,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和头孢呋辛等β-内酰胺类的影响明显。
谢成彬王频佳吴雨露颜源易娟苏喆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Β-内酰胺酶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