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烨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干细胞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退变
  • 4篇椎间盘
  • 4篇椎间盘退变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示踪
  • 2篇营养
  • 2篇细胞修复
  • 2篇细胞移植
  • 2篇干细胞修复
  • 2篇干细胞移植
  • 2篇超顺磁性氧化...
  • 1篇蛋白
  • 1篇移植物
  • 1篇异体
  • 1篇异体骨髓
  • 1篇异体移植

机构

  • 6篇东南大学

作者

  • 6篇严慧深
  • 6篇曹烨
  • 6篇吴小涛
  • 5篇王运涛
  • 5篇邵建树
  • 2篇鲍军平
  • 1篇张绍东
  • 1篇李永刚
  • 1篇张磊
  • 1篇潘永飞
  • 1篇董佩龙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6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后的营养效应和类髓核分化效应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髓核细胞(NPCs)共培养时BMMSCs的营养效应和类髓核分化效应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应用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和髓核进行BMMSCs及NP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建立3个细胞培养组,BMMSCs与NPCs共培养组(实验组),BMMSCs单独培养组和NPCs单独培养组作为对照组。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点(3、6、9、12、15、18、21d)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的含量变化及BMMSCs与NPCs的增殖能力,采用RT-PCR法检测培养不同时间点BMMSCs与NPCs的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分离培养的两种细胞经鉴定分别为BMMSCs及NPCs。从第3天开始的各个时间点,实验组上清液中TGFβ1、PDGF的含量较两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第15天达最高,TGFβ1、PDGF分别达815.81±25.69pg/ml和494.28±20.01pg/ml,此后第18d、21d逐渐下降。实验组细胞DNA含量在各个时间点上均较两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从第3天开始的各个时间点,实验组NPCs的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同时从第15天开始至第21天,实验组BMMSCs的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BMMSCs与NPCs共培养时BMMSCs可通过表达TGFβ1、PDGF等细胞因子发挥其营养效应,激活NPCs,促进其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在共培养后期,BMMSCs在髓核局部微环境下,可发挥其类髓核分化效应,开始合成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蛋白。
邵建树吴小涛王运涛曹烨严慧深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髓核细胞共培养营养效应
GFP标记干细胞修复椎间盘退变中的示踪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示踪时效及GFP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移植后参与退变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增殖情况。方法使用针吸髓核法建立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体外培养MSCs,并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腺病毒载体(Adeno-XTM-GFP)转染,成为GFP标记的MSCs(GFP-MSCs),于造模2周后植入造模的椎间盘内。在移植后第2、4、6、8周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MSCs的增殖情况,对比GFP本身荧光和免疫荧光的示踪时间。结果非免疫荧光组GFP本身荧光强度能够持续到4周,后较微弱甚至难以辨别;免疫荧光组用FITC荧光二抗标记的GFP-MSCs在8周内都能够持续稳定的显现荧光,4个时间点GFP-MSCs的阳性率的可信区间分别是:2周(14.64±2.05)%;4周(21.85±2.45)%;6周(31.03±4.03)%;8周(36.37±4.42)%。结论GFP-MSCs在椎间盘微环境中能够稳定增殖。若示踪研究需要持续超过4周,则应对GFP行免疫荧光染色,可以使有效示踪时间持续至少8周。
严慧深吴小涛王运涛邵建树曹烨鲍军平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干细胞移植绿色荧光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愈合效果及示踪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愈合的影响,并为干细胞的标记示踪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贴壁分离筛选法获取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和DiI(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对其标记。39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1只,对照组18只。实验组在骨隧道内腱-骨结合面注入含双标的BMSCs和Pluronic F-127载体,对照组只注入载体,术后2、4、8周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愈合效果,实验组2、4、8周组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和手术后即刻、3、7d行7.0TMR示踪移植的BMSCs。[结果]SPIO、DiI能有效标记干细胞。实验组2、4、8周荧光显微镜观察在腱骨界面有DiI标记的阳性细胞存在。7.0TMR未能在实验组腱骨界面观察到明显信号改变。生物力学最大拔出载荷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2周无统计学差异,在4、8周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隧道内腱骨结合部的早期愈合,DiI能有效标记示踪干细胞,SPIO能有效标记干细胞,但在该实验模型中7.0TMR可能不能活体示踪磁粒子标记的干细胞。
董佩龙吴小涛李永刚张绍东潘永飞曹烨严慧深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隧道超顺磁氧化铁DII示踪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退变椎间盘中营养和分化效应的变化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椎间盘退变修复过程中营养效应与类髓核分化效应的变化。方法用针吸髓核法建立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采取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MSCs,并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腺病毒转染使之携带有GFP,在造成退变模型2周后以5×10^6个细胞/ml的浓度植入手术节段的椎间盘内。1、2、4、8周末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MSCs表达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Ⅱ型胶原等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表达及定量分析。结果MSCs表达的TGF—β1、IGF-1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分别为(22.68±6.83)%、(35.67±6.56)%,之后开始降低;HIF-1α、Ⅱ型胶原在8周中均呈上升趋势,8周最高,分别为(55.35±14.06)%、(37.23±9.53)%,2—4周过程中上升最明显。结论早期(2周时)MSCs以发挥营养效应为主,后期(4周后)以发挥类髓核分化效应为主。
严慧深吴小涛王运涛邵建树曹烨鲍军平张磊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示踪及其修复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的标记与体内示踪方法,及其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方法:取兔MSCs行体外培养,并在体外纯化扩增,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磁粒子标记后分别于1、3、5、7 d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将标记后的细胞植入退变的椎间盘内。分别于2、4、6、8周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用MR扫描对标记干细胞在椎间盘内分布进行示踪。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TT法结果显示,SPIO对MSCs的生物活性无影响,MSCs能被SPIO有效标记。运用MR扫描可观察到其在体内的分布,并发现干细胞向周边发生了迁徙。8周内实验组髓核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IO可有效地标记MSCs并行体内活体示踪,且不影响细胞活性,是理想的示踪剂。SPIO标记后的MSCs移植能增加髓核中细胞外基质的含量,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曹烨吴小涛王运涛严慧深邵建树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磁共振成像椎间盘退变
微囊化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预防兔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磁粒子标记的微囊化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预防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选用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A、B、C、D、E5组,每组12只。A、B、C、D组应用髓核抽吸法制作L2/3、L3/4、L4/5椎间盘退变模型,取同种异体兔bMMSCs行体外培养,并在体外纯化扩增,用SPIO标记后行微囊化,于造模手术当时植入(A组)兔手术节段椎间盘内;B组植入未微囊化bMMSCs;C组移植空微囊;D组仅制作模型,不移植;E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建模后2、4、6、8周时用MRI扫描对标记干细胞在椎间盘内分布进行示踪,并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后取L2/3、L3/4、L4/5髓核组织,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含量的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MMSCs能被SPIO有效标记,应用MRI扫描可观察到其在体内的分布,8周时MRI图像与4周时相比,干细胞由注射部位向周边发生了迁徙。建模后2、4、6、8周各时间点,A组髓核中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均高于B组、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均高于C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E组与B组、C组及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周时A组与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C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囊化bMMSCs移植后能恢复兔髓核中细胞外基质含量,其效果优于单纯bMMSCs移植。
曹烨吴小涛王运涛严慧深邵建树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微囊化超顺磁性氧化铁同种异体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