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启伟

作品数:44 被引量:19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保健专项资金资助科研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老年
  • 8篇血压
  • 8篇高龄
  • 8篇高龄老年
  • 6篇心肌
  • 6篇利钠
  • 6篇利钠肽
  • 6篇慢性
  • 6篇老年人
  • 6篇高血压
  • 5篇血管
  • 5篇血浆
  • 5篇预后
  • 5篇前体
  • 4篇蛋白
  • 4篇血症
  • 4篇肾功能
  • 4篇肾小球
  • 4篇肾小球滤过
  • 4篇肾脏

机构

  • 4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装甲兵工程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4篇朱启伟
  • 25篇骆雷鸣
  • 23篇叶平
  • 10篇杨雪
  • 9篇朱兵
  • 8篇刘宏斌
  • 8篇边素艳
  • 7篇张今尧
  • 7篇白永怿
  • 7篇史军
  • 7篇刘宏伟
  • 5篇刘国树
  • 5篇薛浩
  • 5篇王浩
  • 4篇张灵
  • 4篇范利
  • 4篇高鹏
  • 3篇吴红梅
  • 3篇张璐
  • 3篇秦爱梅

传媒

  • 7篇药物不良反应...
  • 6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华保健医学...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解放军保健医...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物应用...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受体激动剂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后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的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经DMSO溶媒、不同浓度吡格列酮单独或联合PPARγ受体抑制剂GW9662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等预处理24h后,各组同时建立缺氧/复氧模型,经JC-1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结果与未经缺氧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模型组心肌细胞红/绿荧光比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吡格列酮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0.1μmol/L、1μmol/L和2μmol/L组红/绿荧光比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吡格列酮2μmol/L组相比,吡格列酮+GW9662组和吡格列酮+Chelerythrine组红/绿荧光比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吡格列酮具有对抗膜电位下降的作用,这种细胞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PPARγ来实现,同时也可能与PKC途径有关。
朱启伟王浩叶平骆雷鸣张今尧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线粒体膜电位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影响高龄老年人氮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高龄老年人(年龄≥80岁)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除外急性心功能不全、6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旁路...
朱启伟白永怿高鹏骆雷鸣叶平
文献传递
药物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评价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入选阵发性房颤转复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普罗帕酮、阿替洛尔和对照组,接受不同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终点为一年。结果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以降低房颤复发率,延长窦性节律时间,缩短再发房颤持续时间,胺碘酮的作用优于普罗帕酮。两者的毒副作用差别不大,发生率低。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均可作为预防阵发性房颤的首选药物,近期疗程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骆雷鸣陈敏芝史军张灵杨雪朱启伟
关键词:房颤复发抗心律失常药物
美托洛尔对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单独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对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方法:73例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MET)、美托洛尔+贝那普利(MET+BEN)两组,分别应用美托洛尔50~75mg/d或美托洛尔25mg/d+贝那普利5~10mg/d,疗程6个月。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治疗前和治疗满6个月时,检测两组患者血尿酸(SUA)血肌酐(S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①治疗后,MET组与MET+BEN组的血压平均水平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131.3±9.9/71.9±10.5,132.0±10.2/68.9±10.7mmHg,P均>0.05),血压控制达标率亦无显著差别(78.4%,77.8%,P>0.05)。②治疗后MET组血尿酸、肌酐较治疗前升高(439±62,429±57mmol/L,P<0.05;109±17,103±14μ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49.9±6.9,52.9±5.8mL/min·1.73m2,P<0.01);③MET+BEN组血尿酸、血肌酐较治疗前降低(417±57,426±62mmol/L,P<0.01;98±12,105±13μ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54.7±6.2,51.3±5.6mL/min·1.73m2,P<0.01)。④治疗6个月后,MET+BEN组血尿酸、血肌酐均低于MET组(417±57,439±62mmol/L,P<0.01;98±12,109±17μ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高于MET组(54.7±6.2,49.9±6.9ml/min·1.73m2,P<0.01)。结论:对合并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单独应用美托洛尔,以免加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而美托洛尔与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可能有益于肾功能的保护。
骆雷鸣朱启伟史军杨雪宋康兴朱兵刘国树叶平
关键词:高血压美托洛尔肾小球滤过功能
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蛋白激酶C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吡格列酮的此种保护作用是否与蛋白激酶C(PKC)表达有关。方法1~3天龄的新生Sprague-Dawlcy(SD)大鼠无菌条件下开胸取心脏进行心肌细胞分离培...
朱启伟王浩张今尧叶平骆雷鸣
文献传递
血浆NT-proBNP水平对高龄老年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在高龄老年慢性肾病(CKD)3期患者中对不同亚组人群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高龄(≥80岁)CKD3期患者17...
朱启伟叶平
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予吡格列酮、GW9662等预处理24 h后建立缺氧复氧模型。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KC表达。结果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早期凋亡率升高(由溶媒对照组的(0.20±0.03)%增加至(12.22±1.45)%,P<0.05);吡格列酮减少心肌细胞凋亡(8.32±0.89)%,而吡格列酮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以被GW9662阻断(12.46±1.62)%,P<0.05;与单纯缺氧复氧组相比,吡格列酮不增加PKC(1.033±0.026,P>0.05)表达。结论吡格列酮预处理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损伤,这种作用部分通过激活PPARγ途径实现;吡格列酮预处理不增加PKC表达。
朱启伟王浩张今尧叶平骆雷鸣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缺血预适应
影响高龄老年人氮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影响高龄老年人(年龄≥80岁)氮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除外急性心功能不全,6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病史的高龄(年龄≥80岁)老年患者共856例。测量身高、体重,采集病史;查血常规、血生化、NT-proBNP水平;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NT-proBNP水平与慢性肾功能不全(β=0.290,P=0.000)、慢性心功能不全(β=0.321,P=0.000)、高血压(β=0.119,P=0.004)、房颤(β=0.358,P=0.000)、起搏器植入(β=0.231,P=0.001)、脑梗死(β=0.088,P=0.014)、感染(β=0.285,P=0.000)及血红蛋白(β=-0.007,P=0.004)等临床因素显著相关;(2)NT-proBNP与年龄(β=0.018,P=0.000)、BMI(β=-0.026,P=0.000)等非疾病因素相关,校正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房颤、感染等因素后,其依然与年龄独立相关(β=0.018,P=0.000);(3)NT-proBNP与左心房内径(β=0.044,P=0.000)、左心室质量指数(β=0.016,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β=-0.017,P=0.002)及E/A比值(β=-0.218,P=0.000)显著相关。结论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NT-proBNP水平与多种疾病或非疾病因素相关,可以作为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
朱启伟骆雷鸣叶平高鹏王浩张今尧曹瑞华
关键词:心力衰竭
生长因子刺激的间充质干细胞释放具有很强促血管新生功能的外泌体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经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刺激所释放的外泌体促血管新生的活性变化。方法:接种人脐带MSC,贴壁过夜后换用含EPO(1 U/ml)和/或PDGF-BB(50 ng/ml)的α-MEM培养,72 h后应用超高速离心法收集培养上清中外泌体,流式细胞术测定外泌体的表面分子以确定其来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状及大小。将不同来源的外泌体(10μg/ml)加入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体系中,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Matrigel培养技术观察网状结构形成情况,并计网状结构数量。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人脐带MSC释放的微粒表达CD9、CD63和CD81,符合外泌体的表面分子特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外泌体呈囊性结构,直径为80 nm左右。未刺激组、EPO组、PDGF-BB组和EPO/PDGF-BB组外泌体蛋白含量,分别为256±124μg/10~8细胞、1021±392μg/10~8细胞、830±265μg/10~8细胞和2207±733μg/10~8细胞,经EPO或/和PDGF-BB刺激后,人脐带MSC释放外泌体的数量显著增加(P <0.01)。MTT实验结果显示,经过EPO和PDGF-BB刺激的MSC释放的外泌体,可明显促进人脐带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Matrigel实验发现,未刺激组、EPO组、PDGF-BB组和EPO/PDGF-BB组每视野网状结构数量分别为2.6±0.84、4.6±1.57、4.2±0.78和6.3±1.34,在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 <0.01),而且在混合因子处理组均高于单因子处理组(P <0.01)。结论:EPO和PDGF-BB可刺激脐带MSC释放外泌体,而且这种外泌体具有更强的促血管新生功能。
边素艳刘宏斌刘宏伟朱启伟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2005至2014年因循环系统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疾病谱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分析近十年老年住院患者循环系统疾病谱构成、治疗结果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5~2014年我院以循环系统疾病作为出院第一诊断的老年患者病案资料7193例,将老年患者分为4个年龄段,即60~69岁730例,70~79岁1057例,80~89岁3583例,≥90岁1823例;根据出院时间分为2个时间段,即2005~2009年3199例,2010~2014年3994例。按心血管病常用分类法统计疾病谱构成比和治疗结果,分析年龄及不同时期疾病谱构成、顺位及死亡情况。结果 7193例老年患者中,总死亡人数182例(2.5%),以80岁以上患者居多,占死亡人数的95.6%。2010~2014年总住院患者平均年龄较2005~2009年明显升高[(84.46±8.91)岁vs(82.38±8.43)岁,P〈0.01]。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各年龄段、不同时期住院和死亡的首位单病种疾病。随着住院患者高龄化趋势的加剧,近5年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呈增长趋势,而因高血压住院和死亡构成顺位下降。结论冠心病是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疾病首位住院和死亡原因。近年来,高龄患者脑血管病的住院和死亡构成比上升应引以重视。
边素艳刘宏斌刘宏伟白永怿朱启伟张帷张璐
关键词:住院病人脑血管障碍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