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倩

作品数:24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细胞
  • 5篇蛋白
  • 4篇分泌系统
  • 3篇免疫
  • 3篇类鼻疽
  • 3篇基因
  • 2篇蛋白表达
  • 2篇凋亡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噬
  • 2篇细胞模型
  • 2篇小鼠
  • 2篇免疫学
  • 2篇抗体
  • 2篇基因组
  • 2篇杆菌
  • 2篇H7
  • 2篇病原
  • 1篇代谢
  • 1篇胆酸

机构

  • 17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三亚市人民医...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重庆医药高等...
  • 1篇成都军区峨眉...
  • 1篇宾夕法尼亚州...
  • 1篇海南省三亚市...

作者

  • 24篇李倩
  • 18篇毛旭虎
  • 9篇方瑶
  • 5篇唐彬
  • 5篇顾江
  • 3篇王海光
  • 3篇李娜
  • 3篇张卫军
  • 3篇于波
  • 3篇马腾飞
  • 3篇胡艺
  • 2篇潘静
  • 2篇宫立众
  • 2篇韩丹
  • 2篇夏顺中
  • 2篇朱攀
  • 2篇任春艳
  • 2篇胡治强
  • 1篇田小波
  • 1篇张红宾

传媒

  • 11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免疫学杂志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1例
2004年
杨超宫立众夏顺中张红宾李倩
关键词:贫血缺铁
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建立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采用0.01 m L洗涤后的高、中、低剂量的类鼻疽杆菌液(菌量分别为3.3×104、3.3×103、3.3×102CFU)滴鼻感染BALB/c小鼠,密切监测42 d,记录小鼠的生存率,探索合适的攻毒剂量。在低剂量细菌(3.3×102CFU)感染小鼠后21、28、35、42 d,计数小鼠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的细菌定植量,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和血清类鼻疽杆菌特异性Ig G抗体滴度,观察肝脏、脾脏和肺脏等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评价动物模型的稳定性。结果低剂量类鼻疽杆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42 d生存率为60%。期间小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均有细菌定植,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灶性坏死和脓肿等病理改变;类鼻疽杆菌血清中特异性Ig G抗体滴度从感染后21 d起持续增高;实验组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的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
马腾飞胡艺方瑶朱攀胡治强韩丹康少雄李倩毛旭虎
关键词:动物模型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启发被引量:3
2022年
为了应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与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卓越计划”2.0,其中新医科为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其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并以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为重任。作为高校临床微生物与免疫学交叉学科的教学工作者,笔者结合当前大背景对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发现了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生物安全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旨在完善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优秀检验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闫晶敏毛旭虎李倩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验室生物安全
miRNAs介导的自噬抑制在类鼻疽杆菌感染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全称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疾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经皮传播,主要侵犯人体肺部,可造成肺...
李倩
关键词:DNA甲基化
病原菌和宿主遗传背景在败血症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败血症是指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是临床上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阐明其发生机理可为败血症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因此,败血症机制的研究一直来都是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近年来对病原菌和宿主遗传背景在败血症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李倩王成徐文岳
关键词:败血症脂多糖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外膜蛋白A敲除菌株的构建及其黏附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外膜蛋白A(ompA)基因敲除菌株,研究敲除菌株的黏附能力变化,阐明OmpA在细菌黏附以及致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对EHEC O157∶H7 ompA基因进行敲除,同时构建EHEC O157:H7 ompA回复突变菌株,最后通过细胞试验对EHEC O157∶H7野生型菌株、敲除菌株及回复突变菌株的黏附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成功构建了EHEC O157:H7 ompA基因敲除菌株及其回复突变菌株。细胞试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菌株的黏附能力明显下降,而将ompA基因进行回复突变后其黏附能力又得到回复。结论 OmpA在EHEC O157∶H7黏附HeLa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ompA基因敲除菌株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了帮助。
王海光顾江方瑶于波李倩张卫军毛旭虎
关键词:外膜蛋白A基因敲除细胞黏附
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氯喹敏感性研究
目的:调查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氯喹敏感性及其可能分子标志物Pvmdr1的基因多态性。方法:(1)将分离自中缅边境经镜检与PCR确认的间日疟患者的血样进行短期体外培养,采用微量法检测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的药物敏感性。(2)应用P...
李江艳李倩陶志勇王英夏惠Liwang Cui方强
关键词:间日疟原虫氯喹药物敏感性
文献传递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摸索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培养条件、构建模型的感染条件(e.g.感染复数,感染时间),通过吉姆萨染色、透射电镜、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等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变化,分析病原菌侵袭率、胞内复制率和宿主反应性来评价该模型中病原菌侵入RAW264.7特点和病理损伤类型。结果确定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的一般培养条件,感染复数MOI=100感染宿主细胞,170g离心5min后37℃共孵1h以利于细菌侵入胞内,含250μg/ml卡那霉素的DMEM-10培养以杀死胞外病原菌。形态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后最早8h可观察到异物多核巨细胞(MNGC),RAW264.7细胞伸出伪足,相互融合。感染初期(<3h)TNF-α升高较快,9h后则下降至低值,直至感染后期(15~24h)再次升高。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胞内感染模型,拟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方瑶潘静李倩顾江唐彬张卫军毛旭虎
关键词:细胞模型
类鼻疽杆菌基因组学概述及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是一种人体机会致病菌,导致的疾病称类鼻疽,是一种典型的热带疾病,能感染机体几乎任何器官。类鼻疽杆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水及土壤中,其耐受性极强,能在土壤中存活几十年之久,被美国CDC列为B类生物恐怖剂。随着病原菌的扩散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关于类鼻疽病例报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类鼻疽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病。海南、广东等地正是类鼻疽感染的重灾区,而国内类鼻疽杆菌的研究尚少,也没有类鼻疽杆菌研究的标准株和基因组学理论基础,获取国际标准菌株资源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鉴于类鼻疽杆菌的特殊性、类鼻疽流行的严峻形势及科研壁垒,加强类鼻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军事价值。本文总结了类鼻疽杆菌(K96243标准株)的全基因组的特点,结合当今的DNA测序的发展现状,指出开展国内类鼻疽杆菌全基因测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方瑶顾江李倩于波王海光毛旭虎
关键词:基因组测序
类鼻疽杆菌通过抑制自噬调控HepG2细胞胞内脂质代谢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类鼻疽杆菌感染HepG2细胞后诱导的自噬抑制对胞内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方法类鼻疽杆菌感染HepG2细胞6、12、24 h为感染组,以未感染组作为对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各组细胞内脂滴和GFP-自噬点的数量;定量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表达水平。利用自噬抑制剂3-MA、Baf-A1以及自噬激活剂Rapa处理细胞,检测改变宿主细胞自噬水平后,对类鼻疽杆菌感染HepG2细胞后胞内脂质代谢的影响;外源加入游离脂肪酸三醋酸甘油酯,通过细菌胞内计数实验检测类鼻疽杆菌胞内存活情况。结果类鼻疽杆菌感染HepG2细胞6、12、24 h后,与未感染组比较,胞内脂滴数量增多,脂质成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也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且在感染24 h后达到最高水平(P<0.01);自噬检测发现,与未感染组比较,LC3Ⅱ蛋白表达随感染时间逐渐下降,p62蛋白表达水平随感染时间逐渐蓄积,胞内自噬小体的数量也随感染时间逐渐减少,且感染24 h后数量最低(P<0.01),提示类鼻疽杆菌感染HepG2细胞后自噬受抑;使用自噬抑制剂3-MA、Baf-A1以及自噬激活剂Rapa处理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抑制自噬导致胞内脂质蓄积加重(P<0.01),而激活自噬可以减轻胞内脂质的蓄积(P<0.01);此外,外源补充三醋酸甘油酯促进宿主细胞脂质代谢速率能明显降低类鼻疽杆菌胞内存活量(P<0.01)。结论类鼻疽杆菌感染HepG2细胞后,通过诱导自噬抑制调控HepG2细胞胞内脂质代谢。
唐梦灵胡治强袁思琪饶承龙张雨谢建平李倩毛旭虎
关键词:HEPG2细胞自噬脂代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