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游
-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从哲学到艺术——解析鲍德里亚的交换观念与艺术转向
- 2010年
- 鲍德里亚的交换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早期关注现实层面的价值交换,以马克思对商品本质构成的分析为参照,批判了等价原则;中期探究符号性的象征交换,以此颠覆现实原则;晚期思想极端化,形成了基于不确定性原则的不可能的交换,以"无"来重构世界存在的要素和背景,形成了荒诞玄学。最终鲍德里亚将自己的哲学思考和对"无"、"无中生有"的体悟投射到艺术之思当中,阐释当代艺术现实的真相。这一转向是鲍德里亚交换观念的现实推衍,显示出他抛弃理论生产,重铸艺术精神的探索和努力。
- 李先游
- 关键词:鲍德里亚
- 解析鲍德里亚的“不可能的交换”思想被引量:1
- 2010年
- 不可能的交换是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鲍德里亚以此挑战现实原则、真实观念和形而上学思维。鲍德里亚认为,交换是承继价值含义的人类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基本形式,而不可能的交换则以"无"的不确定性来重构世界存在的要素和背景。由此鲍德里亚构建出荒诞玄学:在"有"的交换背后,我们总是进行与"无"的交换。人类逃离价值终结命运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接受"无"的存在,将"无"传递下去。这也就要求我们选择"无中生有",抛弃批评思想,抛弃理论文化,走出批判的阶段而到达思考着我们的客体、思考着我们的世界的彼岸阶段。
- 李先游
- 关键词:鲍德里亚荒诞哲学
- 试析同一素材小说与电影叙事结构的差异与相通——兼论电影剧本改编的基础问题被引量:1
- 2005年
- 对同一素材的小说文本和电影剧本进行叙事学分析,说明由于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自身的性质差异,使得同一素材作品的叙事结构各具特点。探讨了在小说文本改编为电影剧本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即创作者和读者的相对关系问题。
- 李先游
- 关键词:小说电影叙事结构
- 强化新疆小学古诗词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3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阶段民族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内涵。本文以新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现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跨语言跨时空的多民族情感联通、集体记忆向文化认同的转化、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路径的强化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作用。
- 李先游成怡佩路诗语步荣
-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认同共同体意识
- 浅析大学生支教对文化润疆工程的助推作用
- 2023年
- 大学生支教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在支教过程中着力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开展。本文从有利于精准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严格对标课程思政内容、提高国家通用语应用水平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支教工作对文化润疆的推动作用,并基于大学生支教的现实作用,展望文化润疆事业的稳步发展。
- 商维先刘颖李先游
-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艺术史之外的艺术之思——作为反叛者的鲍德里亚及其艺术终结观
- 2019年
- “艺术的终结”是20世纪末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对于“艺术终结”的论战催生出当代思想家的一系列新观念新认识。鲍德里亚以反叛者的姿态站在西方主流艺术史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的对立面,从“物”的现实境遇出发全面拆解了“艺术”概念背后的观念史,由艺术生产的当代特性解构了艺术终结话题的内在形上逻辑,在对价值的重新辨识中将我们引向对艺术的反本质主义思考。纵观鲍德里亚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我们发现他所描绘的艺术终结堪称一场理论的表演,是对艺术史传统的一次全面清算。
- 李先游
- 关键词:艺术史观艺术终结反本质主义鲍德里亚
- 校园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探析——以新疆大学学生手机消费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手机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而手机消费构成了校园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新疆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校园手机文化现状展开调研,进而在可靠的一手资料的支持下分析其特点。本文认为,一方面学生们关注手机的实用性,同时也追求时尚感和攀比心理的满足;而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大学的多民族性和地域原因,手机语言输入方式则成为折射和彰显青年一代民族文化立场的重要指针。
- 宋娇娇沈婷毛小琴李先游
-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消费手机文化
- 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化理论
- 本文在系统研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著作的基础上,主要对其文化理论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对文化状况的关注和批判。鲍德里亚在对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深入剖析中,进行的是对物的文化意义的深...
- 李先游
- 关键词:消费社会文化理论鲍德里亚后现代理论
- 文献传递
- 科幻电影中的灾变叙事--以《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为例被引量:1
- 2021年
- 艺术作品对灾难,尤其是灭顶之灾的刻画最激荡人心,最能展现创作者的巧思和功力。我们发现,传统文学对于大洪水、地震、灾荒等自然灾变的描摹,意在“邀请”观众进入作品,其核心在于复制感受,在于营造逼真的感官体验以激起读者的共鸣和震撼。而科幻作品由高精尖的现代科学知识为支撑,有意给接受者的理解设置障碍,魅力在于探索新知的理性愉悦,其效果务求超越个人的日常感受和主观经验。故而,我们可以把科幻作品看作是依托前沿科技的一种低透明度、低参与度的文化文本。它一方面,凭借对科学资源的深度耕犁,用新奇艰深的知识压制接受者参与故事的可能性,刺激其追问真相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对灾变异态的模糊表达,以奇情异想完成对特殊科学世界观的图示化阐发。这样,科幻作品便在精细准确与宏大渲染的张力中获得光彩。创作者那“灵光乍现的‘点子’跃升为了思想命题”“科幻由此得以在一艘正在沉没的船上扬起了风帆。”
- 李先游
- 关键词:科幻作品科幻电影感官体验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