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嬛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美国福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新技术产业园...
  • 2篇园区
  • 2篇数据包络
  • 2篇数据包络分析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高新技术产业
  • 2篇高新技术产业...
  • 2篇高新技术产业...
  • 2篇包络分析
  • 2篇产业园
  • 2篇产业园区
  • 1篇动态演进
  • 1篇演进
  • 1篇要素生产率
  • 1篇增长绩效
  • 1篇增长极
  • 1篇生产率
  • 1篇塌陷区
  • 1篇全要素生产率
  • 1篇经济带

机构

  • 6篇南开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犹他大学

作者

  • 6篇李嬛
  • 1篇郝寿义
  • 1篇倪鹏飞
  • 1篇宁越敏
  • 1篇魏也华
  • 1篇陈斐然

传媒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现代财经(天...
  • 1篇科技和产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区域聚集经济与增长绩效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正处在持续快速增长时期,然而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持续拉大并呈现加速分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引发各界关注。要素区际流动形成的聚集经济反映了地区经济在总量...
李嬛
关键词:聚集经济增长绩效可持续发展
文献传递
基于DEA方法对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效率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CR模型、BCC模型和Malmquist要素生产力指数法,对我国27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三层评估体系,并在技术效率、配置效率、规模效率等方面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战略升级的政策建议。
李嬛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超效率
中国“增长极”与“塌陷区”的形成原因与动态演进被引量:2
2012年
对传统序列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中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了拓展,纳入了能源消耗的分析框架,将地区生产率的变动分解为"增长效应"和"追赶效应"两种机制,并结合1980~2008年中国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地区的增长质量和增长规模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增长效应"是东部地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追赶效应",但90年代以后技术进步与综合效率比值的双向衰退导致东部"增长极"与中西部"塌陷区"的形成并加剧了分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要素投入在中西部"塌陷区"存在相当程度的冗余,造成了动态无效。新世纪以来能源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下降,说明资源约束下东部地区率先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趋势已经显现。
李嬛倪鹏飞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可持续发展
基于DEA模型对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效率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具有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性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在国家...
李嬛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DEA模型
文献传递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与联动机理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引导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协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基于空间平滑核密度估算法、空间溢出系数、局域空间聚类指数、关联度滞后效应模型和因果检验模型,系统分析我国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上中下游地区联动机理。研究表明:1目前长江流域发育程度达到城市群界定标准的有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2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之间经济发展存在正向关联;3在流域联动方向上呈现出自下游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游城市群→上游成渝城市群的单向联动关系,且引致关联存在滞后效应。因此,有效畅通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溢出渠道、提高沿江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度,是缩小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空间分布差异,推动流域一体化实现的关键。
李嬛宁越敏魏也华陈斐然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
集聚、增长与可持续性探讨——基于中国空间分布和行业配置的经验检验
2012年
基于新经济地理和内生增长模型,对集聚的影响因素以及集聚和增长的关系进行微观分析,发现要素区际流动自由度提高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是引起集聚的重要因素。利用1978—2008年间中国省级地区和行业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地区间资源分布呈现中心——边缘格局,并具有极化趋势;地区间分行业要素配置的集中度总体趋同,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制造业快速集聚的趋势值得关注。进一步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集聚、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证实了目前资源过度集聚降低了效率。鉴于此,目前我国空间分布的极化趋势和制造业的过度集聚不可持续。
郝寿义李嬛
关键词:经济增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