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琼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饲养
  • 2篇蝙蝠
  • 1篇翼手类
  • 1篇幼仔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生态
  • 1篇实验室
  • 1篇饲养技术
  • 1篇饲养条件
  • 1篇体数据
  • 1篇皮毛
  • 1篇白化
  • 1篇测量数据

机构

  • 4篇广州大学
  • 1篇山东大学(威...

作者

  • 4篇吴毅
  • 4篇李小琼
  • 4篇余文华
  • 2篇周全
  • 1篇舒琥
  • 1篇李海燕
  • 1篇吴清钊
  • 1篇易祖盛
  • 1篇张成菊
  • 1篇蔡春燕

传媒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第二届全国野...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07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i)生态的初步研究
小黄蝠体形瘦长结实,体毛短而紧密,体色浅棕色,前臂51.41±1.29mm(n=123),体重21.29+1.67g(n=123),超声波频率为40~60KHz,以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和台湾等地。2...
吴毅余文华李小琼
文献传递
皮毛白化小黄蝠在海南首次发现
2019年
2004年7月30日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吊罗山打鹿村(E109°57',N18°37'12",海拔40m)约20m高的椰子树(Cocos nucifera)上发现一群蝙蝠栖息。捕获后观察发现,其主要特征为:个体中等大小,无鼻叶;耳廓短宽、较厚,约呈三角形,耳屏镰刀状;耳廓外缘基部有-~瘤状凸起;背部毛色为浅棕黄色,毛尖颜色约深,腹部毛色稍浅(图1)。将其外形特征与相关图鉴(刘少英等2019)对比,确认为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在采集的标本中发现1只体色全白雌性个体,经与相同地点采集的其他正常小黄蝠外形和测量数据进行比较,除体色外,其体型大小、耳廓和耳屏、前后肢和翼型等特征,均与正常小黄蝠个体基本一致。具体数据比较如下(括号内为正常个体数据,n=3):体重20.5g(20.8~22.2g),头体长72.9mm(70.8~71.9mm),尾长48.1mm(49.2~57.9mm),耳长12.7mm(12.6~14.1mm),后足长11.1mm(11.4~12.1mm),前臂长50.3mm(49.8~52.3mm)。因此,此体色全白蝙蝠标本可以确认为小黄蝠白化型个体。按照国际上对白化个体的区分标准(Lucati et al.2016),其皮毛和翼膜白化,但眼球仍存在黑色素,属于皮毛白化小黄蝠案例。
周全余文华李小琼李玉春吴毅
关键词:白化皮毛测量数据体数据
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小黄蝠幼仔的生长发育
2013年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i)幼仔的生长发育特征和行为变化进行了观察,对其不同日龄幼仔的体重、体长、第Ⅲ掌骨长、前臂长、胫骨长、后足长和耳长进行了测量和记录,分别做了前臂长与体长、胫骨长、后足长、耳长和体重的线性回归方程.同时,对小黄蝠幼仔的头骨、牙齿的发育及其行为特征进行探讨.
吴毅余文华蔡春燕李小琼舒琥易祖盛李海燕
关键词:蝙蝠幼仔生长发育
蝙蝠饲养技术和方法的探讨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对从3年饲养试验中获得的蝙蝠饲养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报道。由于食果蝙蝠和食虫蝙蝠食性方面的差异,其饲养过程中饵料的选择、饲养巢箱的设置、饲养方法、技术和饲养管理等方面均有差异。同时,探讨了蝙蝠类群、蝙蝠个体大小与饲养难度、蝙蝠饲养与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吴毅周全李小琼张成菊余文华吴清钊
关键词:饲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